从开国元勋杰斐逊到如今的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美国一直刻意从古罗马汲取灵感。然而,这两个“帝国”之间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
近日,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张自己装扮成“罗马角斗士”的照片,并配以“SPQR”的字样(SPQR是古罗马正式名称的标志性缩写,意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这引发了意大利媒体关于罗马帝国与美国之间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探讨。
·罗马与美国:文化符号和语言的共鸣
意大利《晚邮报》文章称,马斯克将美国比作“新罗马”,并非毫无依据。历史上,许多帝国都自诩为罗马的继承者,例如东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俄语的“沙皇”(Tsar)和德语的“君主”(Kaiser)都源于“凯撒”一词。
拿破仑和大英帝国也曾模仿罗马。甚至在欧洲的革命浪潮中,从法国的革命者,到德国的罗莎·卢森堡,也常以“新斯巴达克斯”自称,借用了古罗马时代领导奴隶起义的斯巴达克斯的名字。
不过,文章认为,但如果说哪个帝国真正与罗马相似,那就是“美利坚帝国”。
要论证这一点,有许多不同因素可以佐证:
从象征意义上看,美国和古罗马都以鹰作为象征标志(虽然美国选择了白头鹰)。
美国的政治结构也深受古罗马启发——“参议院”(Senato)和“国会大厦”(Campidoglio)直接沿袭了罗马的政治传统。杰斐逊纪念堂仿若一座新版万神殿;白宫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而国会山的圆顶设计则直接借鉴了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
图为美国杰斐逊纪念堂
美国国徽上的国家格言并非英语,而是拉丁语“E Pluribus Unum”(意为“合众为一”)。
并且,英语虽属日耳曼语系,但它吸收了大量拉丁语词汇。在日常交流中,普通民众倾向于使用另一半非拉丁语词汇,这与罗马帝国时期平民使用“通俗拉丁语”的现象如出一辙。不仅如此,科学、医学、技术、经济和宗教领域的术语多直接来源于拉丁语,政治与权力领域的词汇也不例外。比如英语中的“皇帝”、“人民”、“独裁”、“自由”、“正义”、“法律”、“殖民地”、“公民”、“否决”以及“条约”等词,除了发音外,古罗马人几乎都能理解。甚至连“总统”、“士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等现代词汇,其根源也能追溯至拉丁语。
最重要的是“共和”(Republic)一词本身便来自拉丁语“Res Publica”,意为“公共事务”或“公众之事”。这一理念首次在古罗马确立,其核心思想是国家属于所有公民。
文章称,在罗马之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大国”正是美利坚合众国。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从杰斐逊到富兰克林,都对罗马的共和制怀有极大热情。随着美国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帝国”,历任总统们则愈发推崇罗马帝国的战略与模式。
·相似的扩张之道与文化征服
无论在扩张方式还是文化影响力上,美国与罗马帝国都展现相似性。罗马帝国善于将战败的敌人转化为附庸国或几乎平等的盟友,而美国则采取了类似的策略。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将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尤其是对思想的掌控——视为比单纯领土占领更为重要的扩张方式。
图为法国境内的古罗马水道桥
正如古罗马从古希腊文明中汲取养分,美国也从昔日的全球霸主、如今军事力量已不复当年的大英帝国中寻找灵感。
古罗马启发了莎士比亚:人们对凯撒的了解,大多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凯撒大帝》,而非凯撒本人撰写的《高卢战记》。同样,罗马文化启发了好莱坞:从古罗马执政官安东尼,到无数史诗般的罗马故事,电影业一次次重现古罗马的辉煌。安东尼这一角色更是由诸多传奇演员塑造,包括马龙·白兰度、查尔顿·赫斯顿和理查德·伯顿。
罗马的影响力还延伸至漫画、电子游戏、电视剧,甚至建筑设计。拉斯维加斯那极尽奢华的建筑风格无不带有罗马的影子,而华盛顿的庄严建筑则直接借鉴了罗马的设计元素。例如,美国参议院议长的座椅上雕刻着罗马束棒(木棒捆绑的斧子)这一象征权威的标志,林肯纪念堂中林肯雕像的座椅设计也融入了这一图案。
图为林肯雕像
·数字时代的新“皇帝”
在数字化时代,新一代的“皇帝”不再统治疆域,而是掌控网络世界。那些科技巨头们,如今自视为全球的实际统治者,他们的行为和影响力不禁让人联想到罗马帝国时期的统治者。
美国脸书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妻子曾说,在他们的罗马蜜月之旅中,她常有一种感觉:“我们三人同行——我、马克和奥古斯都(古罗马帝国开国皇帝)。”扎克伯格甚至在旅行期间,每见到一尊奥古斯都雕像都要拍照合影。
埃隆·马斯克则更直接地以“皇帝”的姿态自居。他宣称自己是“火星皇帝”,曾挑战扎克伯格在罗马斗兽场进行决斗,还频繁发布配以电影《角斗士》主题音乐的罗马元素视频。
·理想化的“罗马梦”
近日,电影《角斗士2》上映。正如许多续集一样,这部电影可能难以满足影迷期待。影片的核心聚焦于一个浪漫化的“罗马梦”,但这种理想化视角远离真实的历史。
历史上的每个帝国都离不开霸权、压迫、战争与暴力,所谓“罗马梦”也不例外,绝不应被过分理想化。
古罗马人面临的许多问题,与今天的世界并无本质区别——持续的战争、移民潮问题等等。
在移民问题上,古罗马选择了一种颇为开明的解决方案:通过“融入”政策:无论肤色、出身、信仰,人人都可以成为罗马人。
真正的“罗马梦”是通过普世和平对世界全面治理。它构想出一个广阔的共同体,覆盖整个已知世界,这种和平并非源于软弱或分裂,而是通过团结与统一实现的。当然,这一切都在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样,当美国提出“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这一理论时,灵感似乎来源于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经典描述:以稳固法律治理万邦。
这一切中确实带有某种令人厌恶的成分。如今,人们对美国的主导地位日益抵触。然而,在西方世界中,恐怕没有人愿意生活在纳粹或苏联共产主义的统治之下。
《晚邮报》文章最后写道,一个全球治理的理念也蕴含着某种宏伟的理想,从应对气候变暖到遏制核武器扩散,这一理念为全人类携手解决影响生存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希望。
然而,这正是埃隆·马斯克似乎未能真正理解的地方。“美国优先”的口号固然能助力赢得选举,但在那之后又该如何?
一个帝国不仅需要统治的意志,更需要承担起责任。这意味着开展对话、促进理解、实现融合。这也需要寻求契约和同盟,而这些过程必然伴随着相互妥协。
否则,即便是最强大的帝国,也可走向衰落的命运。
(意烩原创,翻译:莎莎,编辑:舒廖,图片来源:Pixabay网,转载请注明意烩:oushitalia)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