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区西邵村 米国伟 摄
11月30日,走进晋源区姚村镇西邵村村东南的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一座座智能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棚内,不易被人察觉的现代农业智能服务系统默默运行,西红柿苗齐齐整整,茴子白株株分明,各类作物欣欣向荣、绿意盎然,好似孩童般被悉心呵护。
西邵村位于晋源区最南端,与清徐县接壤,常住人口 1400余人,村域面积1213.12 亩。一年前,村东南还是荒地,地势低洼、排水困难、内涝持续,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严重。村“两委”引领,全村大力整治盐碱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探索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流转整合闲置土地资源120余亩,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建设40座温室大棚。经过积水排空、地基加固、土地平整,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
这些大棚比通常的温室更先进。墙体加厚进而增强防风保温,铺设自动化采摘运输轨道,温湿管控、光照强度、酸碱调节、水肥一体等全自动远程监测管理,棚前棚后全部滴灌喷灌,蔬菜大棚变身“绿色车间”,向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去年7月,村里还上线“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系统,各项指标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实时监控着棚内蔬菜的长势,大大提高了蔬菜产量、减少了人力成本。
走进张守明的番茄大棚,瞬间被撑满视野的番茄苗所震撼。在他的精心管理下,株株种苗高大壮实,而且同高同壮,跟用尺子量过一般。效益自然也不一般,63岁的老张自豪地说:“我这个棚一亩半,亩产一万五千斤,一棚能达到两万三千斤,按市场价3块钱一斤算,一年轻轻松松收入六七万块钱,比给人打工强。”
“水肥一体机、棉被卷帘,手机上就能操作,太智能了,比以前省事儿多了。”村民薛保德在大棚里悠闲踱步,察看蔬菜长势。“我这个棚,一亩二分地,种了5800棵茴子白,成活率达到99%。茴子白两个月成熟,一茬产一万两千斤,市场价一块二一斤,一年四茬能收近四万块。”大棚的墙上,薛保德挂了个小黑板,随手记录下蔬菜成长情况;墙面,用绿色仿真葡萄架装饰得漂漂亮亮;旁边还摆着个柜子,装着不少种植技术的专业书籍。“我准备在门口放个小茶台,一边喝茶、一边智能操作、一边享受田园风光,当个现代农民,太美了。”薛保德乐呵呵地介绍着想象中的现代田园生活。
“看这个番茄苗开花了!”“今年肯定大丰收!”村民张建国的西红柿大棚里,一家人齐动手,边架苗边聊天。“我们第一次种,边干边学,村里请了技术员手把手教,跟着村‘两委’干,肯定能有好收成。”张建国笑着说。
西邵村村委会的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内,“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系统液晶大屏上滚动着实时画面,从街道到耕地,重点区域全覆盖,随时可以查看动态,为村里发现解决大小问题提供了很大便利。党务、村务、财务等村里的大事小情也一览无余,以前村里广播靠人工“大喇叭”,现在都是系统智能播报。系统连接到村民的手机终端,村民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就能了解到信息。与其他村稍有区别,屏幕上还可以查看蔬菜的实时价格、波动情况,给村民合理调节种植规模、应对市场形势提供信息支持。
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在西邵村的二期建设图纸上,下一步还将扩展温室大棚建设,发展鱼类养殖、鱼菜共生新模式,打造以“农业+文旅”为产业驱动,融合科普教育、生态养殖、有机种植、精深加工、农业观光、休闲采摘、文化体验、田园度假、研学旅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园区。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提振了乡村经济、改变了村面貌,前不久,西邵村精品示范村创建项目碰头会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召开,村“两委”成员同专家认真探讨规划细则,要把“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走好走实,走出一条立农为农、联农带农、强农富农的新路子。记者 毕晶晶
来源:太原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