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载体。笔者通过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了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主要做法,总结实践成效,提炼经验启示,为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了解各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情况,笔者深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湖南省张家界市以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泸州市等6个市(盟、州)进行调研,系统梳理了当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主要做法以及成效。
以项目为载体,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项目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整理有发展潜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重点支持,是各地采取的主要做法。比如,楚雄州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8个大项72个小项;临夏州重点发展天启棍、保安族夺腰刀、东乡族拔棍3个项目;泸州市系统整理了陀螺、押加、毽球、板鞋竞速、射弩、抛绣球等项目;兴安盟大力发展马术、搏克、秋千等11个项目。
▲ 运动员在高脚竞速测试赛赛场上奋力追赶。 (资料图)
以人才为支撑,着重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才。体育事业要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各地均把培养人才作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比如,楚雄州按照项目类别选拔人才,以关键人才带动项目发展;兴安盟在大力培养各项目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的同时,注重加强体育专科学校建设、后备人才培养。
以物质为保障,加强资金投入和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和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基础,各地积极做好保障。例如,泸州市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体育设施,支持项目训练,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人管、有支持、有保障;兴安盟成立体育总会单项协会26个,会员达5800多人,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楚雄州在楚雄师范学院等单位设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训练培养基地。
以赛事为平台,积极举办和参加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举办体育赛事,有利于促进体育项目发展、竞技水平提升、专业人才选拔,同时也能够为赛事举办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楚雄州、临夏州加大运动员选拔力度,强化赛前集训,提升竞技水平,积极组队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取得较好成绩;兴安盟举办传统弓箭比赛、青少年搏克大赛等赛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 11月21日上午, 上 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体育馆内, 射弩竞赛项目赛前练习正在进行 。 海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胡丽齐 实习生 白雪峰 摄
以文化为源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发展的,面对新形势,也要积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泸州市在苗族踩山节、彝族火把节等传统节庆期间,进行腰鼓、踩高跷、抛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演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民族团结风貌;兴安盟一些旗县每年定期举办那达慕大会,校园开展搏克、射箭、蒙古象棋、秋千等传统体育活动。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政治层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多方协同参与的管理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社会联动、大众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要做好统筹规划,促进各类体育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资源共享,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各地体育局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学研究等领域深度合作,打造示范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制度,有效解决运动器材、场地等硬件短缺等问题。投入专项资金,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和整理工作,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化、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参与赛事举办、人才选育、群众体育发展、项目挖掘整理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并选树和表彰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经济层面,用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在和美村寨、旅游景区建设中,规划建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览体验区、民俗文化馆等,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各地因地制宜举办全民参与、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培育新的体育消费增长点,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提高经济效益,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精神文化层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方面,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史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互鉴融通、兼收并蓄的过程。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立足“五个共同”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过程中体现“三交”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产等,阐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加强研究力量,促进跨学科、全方位、系统化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突出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挖掘共同性内涵,体现中国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挖掘和采集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元素,讲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同时,要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利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同发展。
▲11月19日,广西代表团民族式摔跤队在竞赛场馆开展适应性训练。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达延 摄
社会层面,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一是引导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向现代化迈进。在发展理念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不具备传承条件的项目以保存历史记忆为主,对适应当代社会、集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项目,大力传承弘扬。在发展方式方面,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原则,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竞赛、展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其内生动力。二是重视培养人才。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人才的成长路径、激励机制、选拔机制,让各类体育人才“用得上,留得住”。合理规划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引导有兴趣、有天赋、有志向的年轻人投身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将符合条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教育。同时,要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灵活引进人才,拓宽师资来源。三是搭建赛事等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引领示范作用,扩大运动会参与覆盖面,丰富赛事竞技竞演项目,深度挖掘赛事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提升社会效益。鼓励举办各地各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形成协同效应,扩大社会影响。加强引导,搭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演交流舞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日常生活,以体育的方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作者:唐军旗 杨晛曦;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