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自然孕育了河流,河流又哺育了城市。

作为广袤土地的“动脉”,河流滋养着生命,塑造着地貌,创造着历史。从北方的冰封雪飘到江南的水乡泽国,家乡的河流缓缓流淌,流进居民日常生活的记忆,承载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澎湃起时代脉动,见证了历史变迁。

近日,由水利部办公厅、河湖管理司指导,中国水利报社、中国青年报社、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搜索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青校媒承办的“青年眼中的家乡河·幸福河”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期间,由大学生记者组成的“寻河小队”,在第一阶段深入探访了位于黑龙江省、湖北省、陕西省、江西省及安徽省的5条河流。

当“家乡河”的故事从“水”说起,让我们跟随大学生记者的脚步,聆听河流的低语,解读一方水土背后的“幸福密码”。

扫一扫 看专题

极寒的河水 极暖的生活

吉林大学 田韵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毕萌翠 刘懿

今年11月,黑龙江省铁力市下了第一场雪,从此杀鸡宰鹅便被当地人提上日程。神树镇是距离呼兰河源头最近的乡镇,在这里,如果有哪家要杀猪,便要在凌晨三四点早早地起来忙活,不一会儿腾腾的热气就会在冰冷的雪地上升起。

一切准备妥当,十几个人聚在20多摄氏度的屋里大快朵颐,饱餐过后,每个人的脸上都红扑扑的。而在呼兰河的另一端,吃“淹死的猪肉”也早已成为作家萧红笔下旧时代的剪影。在萧红的记忆里,呼兰河“是一条泥浆色的河流,河水浑浊,有时还会冒出一些气泡”。

故事在呼兰河的水波里起起落落。10年前,身穿红马甲的孙启成组建起了一支护河志愿队,每月都要开展二到三次河道垃圾清理活动。孙启成有一次原本预计开展规模为40人的河道垃圾清理活动,最后收到了将近140人的报名!“很多家长为了给自己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于是特别积极地参与我们的活动。”孙启成说,“这些孩子也成为了我们青少年志愿队的中坚力量。”

5年前,铁力市的河湖林田都有了自己的“父母官”,铁力市年丰乡满江红村的张宝便是其中的一员。他曾带着村民踏上了一条由平贝母铺就的脱贫致富之路。作为呼兰河的基层河长,张宝将巡河与搞经济视为同等重要的两件大事,他还戏称自己是“离呼兰河最近的一双眼睛”。

“巡河要有巡河样儿!”对于这个季节的张宝而言,这个“样儿”便是将脚印,留在呼兰河畔的积雪之上。张宝说,每隔两三天他便沿着负责的河段走上一圈,“从头到尾徒步走下来要两个小时”。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孙启成们和张宝们的行动让我们觉得冬天的呼兰河水也不再刺骨。湍湍暖流从林海雪原中流过,流到了我们每个水务人的心里。”铁力市水务局河湖长制办公室主任郭建峰表示,“因在河湖长工作中的表现,铁力市也成为全国15个‘国务院河湖长制督查激励’县市之一。”

在这份专项激励之下,铁力市水务局决定建设一条“数字呼兰河”。郭建峰说,“我们是全省67个县级行政单位中第一个拥有水利数字孪生平台的,‘无人机河长’都已上岗了。”

徐徐流淌的呼兰河水滋润着铁力市的良田,在秋天远远望去,就能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稻田、豆田和玉米田整齐地排布。神树镇镇长闫大伟发现,近年来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听风卷松涛、看风吹麦浪;还有许多游客在呼兰河畔汲水煮鱼,品味冷水鱼的鲜香。

“不光有哈尔滨的客人,广东、香港等地的家长也会带着孩子来这里,感受呼兰河流域的绿色生态和朝鲜族的传统文化。”在铁力市“岭尚十年”项目工作的崔明明介绍。今年冬天,崔明明首次带领孩子们探秘小兴安岭,在广袤的林海雪原中寻找松鼠、浣熊、狍子等野生动物的踪迹。“这几年我们这儿的灰鹤也越来越多了。”当地居民说,“夏天的时候灰鹤还得回来呢!”

闫大伟自称是“镇里新来的年轻人”,“冬天是呼兰河蓄力的时候”,他说,如果可以,等到春日来临,他希望神树镇的发展也能像呼兰河一样越流越宽,届时远游的年轻人将与灰鹤一同归巢……

一条河 一瓶水 一座城

武汉大学 王颖菡 武汉科技大学 邹逸凡

倘若问起淦河,湖北咸宁人个个都会说,“这是我们的母亲河”。

悠悠淦河,源于三十六人泉。相传,为解决村中干旱,36名壮汉夜以继日挖山找水,最后全部被喷涌而出的泉水淹没,而这汪泉水汇流成了今日的淦河。他们勤劳与勇毅的精神换来的水源滋养咸宁人民至今。

从屈原“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的低吟,到如今咸宁市歌“玫瑰香,茉莉香,比不上江南的桂花香”的旋律,桂花从历史深处飘香而来。

咸宁有着2000多年的植桂历史,百年以上古桂2552棵,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被誉为“中国桂花之乡”。淦河上游流经的咸安区桂花镇是桂花的主产区,鲜桂花年均产量可达80万斤。桂花镇副镇长郭俊哲介绍,桂花的副产品愈发流行,村民越来越重视桂花生产,“农夫山泉公司一年就需收购300吨”。

依托淦河两岸丰富的桂花资源本底,近年来,咸宁下足功夫“雕花”,全力打造城市桂花文化名片。

今年,镇上的一座桂花加工厂升级改造了工厂设备和技术,据负责人何家明介绍,新设备能够同时兼顾桂花品相和食品安全,售价直接翻了一番。流水线上也有不少村民加入,最多时一个村民一个月有近万元的劳动收入。“好多人踏破门槛来找我买桂花,完全不愁卖不出去。”看着仓库里满当当的存货,何家明乐开了花。

现在,不仅是桂花镇,淦河流经的咸宁主城区,沿河两岸也种满了观赏性桂花树。每逢金秋,点点桂花落在水面,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金河”。漫步在两岸的“百里画廊”,醉人的桂花香气沁人心脾,“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在此刻具象化。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淦河不仅滋养了土地,更孕育了“一瓶水”产业。

由于咸宁的地下泉水质甘甜、矿物丰富,黄鹤楼酒将其视为酿造酱香型白酒的不二之选。2008年,黄鹤楼酒业落地咸宁市高新区,将这处风景宜人、水体清澈的宝地打造成4A级景区——森林美酒小镇。2023年,该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绿色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成的是咸宁市的纳税大户,也为周边地区和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市区内5座污水处理厂标准创新高,市、县、乡、村共1685名河湖长日夜巡查,“母亲河复苏行动”带来淦河水质的不断优化,咸宁水经济发展得更加风生水起。如今,咸宁已初步建成从罐体加工、包装设计,到饮料加工、产品营销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圈,奥瑞金、红牛、元气森林、今麦郎等600余个品牌在咸宁投入生产,每年产出超过70亿瓶饮品,产值规模超百亿。这是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注脚。

被一川碧水温柔环抱着的城,也生养出一方爱美向善的人。“我们咸宁人就是亲水的性子,喜欢水,也离不开水。”从小生活在红桥河段的市民刘涛说。

如今,咸宁人民的“生态会客厅”正在成型。有人说,河还是那条河,但河边的人和城已焕然一新。夜晚,雕栏外的淦河在彩带般的霓虹灯下静缓流淌。月亮湾一隅,成百上千的居民在天然温泉中浴足、休闲;不远处,人们在河畔击鼓奏乐、莺歌燕舞……这便是刘涛口中咸宁人怡然自得的“亲水生活”,一幅人、河、城交融共生的幸福图景正在绘就。

小河流托起村民大幸福

安徽大学 王一凡 安庆师范大学 马雨扬

“这里春可赏花、夏有漂流、秋观落叶、冬宜赏雪,所以我决定来这里投资民宿。”民宿老板朱海峰说。他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安徽省六安市但家庙河(霍山县段)附近自然条件的洞察。2022年,他决定来到沿岸投资民宿,力求让大家拉开窗帘就能感受到自然之美。

然而,这片如今看似四季皆美的土地,也曾经历过一段黯淡的时光。

在2021年以前,但家庙河的面貌与他当时所见的截然不同。但家庙河曾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水系不畅,岸线绿化率低,生态环境较差。护河员戴光龙回忆起往昔,不禁感叹:“以前这个河是脏乱差,严重得很。”村民张维林也称:“当时,白色的泡沫漂得到处都是。”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霍山县近年来不断推深做实河湖长制,积极探索河湖治理保护新机制,霍山县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罗造时表示:“我们疏通了但家庙河的河道,拓宽了堤岸,还新设了许多排涝站。”

作为护河员,戴光龙的手机24小时畅通,随时待命。团队还为他们配备了专门打捞垃圾的船,以及捞网、高压水枪、垃圾压缩设备等设备。“我们在看到垃圾的时候,就会随时处理掉。”

截至目前,但家庙河改造已累计投入2.2亿元,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霍山县力求在山水生态共融、历史文脉传承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间达到平衡。

但家庙河沿线的村民最直接地感受到了这些变化,种粮大户戴光辉回忆:“之前,因为水量不够,700多亩农田中,有400亩左右农田都歉收。”那时,河道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水资源无法及时调配,灌溉用水都是村民用水泵从河塘中抽取,连电都需要自己架线引入。即使这样,水量依然不够,田地无法得到及时耕种。

而现在,以前用来灌溉的土渠已改造成了“U”型水泥渠,渠道糙率变小,河水流速加快,每片田地都能得到灌溉,极大地提高了用水效率。“我们村是农业大村,产量明显提升了。”圣人山村村级河长刘玉林坦言。农民不再需要购买水管之类的引水工具,节约了灌溉成本。现在,戴光辉的700多亩地得到了有效灌溉,每一年都能保证增产增收。

55岁的村民李良森告诉大学生记者,他从小就住在河岸边,但家庙河对他来说,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他的家,是他的母亲河。“就用4个字来形容吧,水美鱼肥。”看到河流治理后的成效,他深受触动。这份由衷的喜悦,不仅属于李良森,也是所有村民共同的心声。

沿岸新建的健走步道上,村民汪诗俊见证了环境的变化:“现在环境优美了,到了晚上,就有很多人来这里散步,锻炼身体。”而朱海峰的民宿,成为这一转变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其小院里7个房间各具特色,每当窗帘拉开,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农田与横跨河流的彩虹桥,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河流的治理,不仅洗净了往日的尘埃,更在村民心中种下了一条“幸福河”。它流淌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更是对自然馈赠的珍惜与回馈。

一泓汉江水 人水城共兴

西北大学 岳贤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魏灿

初冬清晨,汉中天汉湿地公园雾霭初散,数千只红嘴鸥扑扇着翅膀,划破了汉江水面的宁静。这些来自西伯利亚的“远方客人”,已经连续十几年选择这里作为越冬的家。“从2008年的十几只到现在有4000多只,越来越多的红嘴鸥飞到这里越冬休养,每天喂它们,它们开心,我们也开心。”“红嘴鸥之家”志愿者董义凤说。红嘴鸥的到来并非偶然,它们的迁徙不仅见证着汉中汉江边由荒滩变绿园,也串联起汉江背后的护河故事。

清晨6点,在汉江源头的宁强县汉水源村,村民王开强早已拿上清洁夹,提着垃圾袋,走向蜿蜒的河道。作为一名民间河长,王开强每天步行十几公里,巡查河道、清理垃圾、保护水源。这些年,他家里穿坏的“巡河鞋”越来越多,而周围环境则越变越好,王开强笑着说,“汉水源村的水是要送到北京的,我必须要把咱们这里的水管好、护好!”

汉水源村作为汉江的发源地,村民深知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责任,保护水源的意识早已贯穿村民的日常生活。汉水源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王光俊说,“现在村里保护水源已是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人人都参与进来。”禁伐、禁牧、改造厕所、退耕还林……这些年来,宁强县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保措施,只为确保“第一滴水”干净纯净。

幸福的汉江不仅是一条生态之河,也是一条治理之河。汉江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为了守护这条“幸福河”,近年来陕西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从源头到出陕处,每一段河流都有专人负责。 各级河长、志愿者、沿江群众……每一个人都在为汉江的清澈努力。“我们在汉江边的执法行动,都是由河长牵头,各部门联动配合,齐抓共管,才能让水更清,河更美。”白河县水利局原执法大队队长史志程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汉江水质的改善,也带动了沿岸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瀛湖镇,曾经以网箱养鱼为主的村民们响应号召,上岸转型发展高山茶、中山果和湖边民宿、农家乐产业。瀛湖区域的村民从捕鱼人变成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安康瀛湖桥兴村党支部书记唐汉邦感慨道,“如今河水清了,游客多了,村民的收入更高了。”

在汉滨区的防洪纪念馆里,关于汉江过去的记忆依然鲜活。展厅里陈列的老照片和救灾设备,记录着几十年前汉江洪水泛滥的苦难历史。如今,随着河湖治理的持续推进、河湖长制的实施,往日的“洪患”已化作了平稳流淌的幸福之水。

从汉水源村的涓涓细流到汉江出陕的滔滔江水,守护汉江的故事是陕西人民共同努力的缩影。正如“守护汉江志愿者联合会”发起人王孝文所言:“大大小小的河流都要水质好,都要干净卫生,只有这样才能汇成大河。”

红嘴鸥的飞翔,是生态修复的见证;汉江的清澈,是幸福生活的象征。正因为无数守护者的默默付出,汉江才能一路奔腾,成为真正的幸福河,滋润着每一个守护它的人。

百里北潦河的万亩千年

江西师范大学 刘佳璐 李悦冉

赣鄱大地,北潦河蜿蜒百里,贯穿江西省靖安县全境。千年农耕发展勾勒的金色脉络,生态画笔涂抹的万亩绿色图景,绘就北潦河的万亩千年。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随着大唐诗人刘昚虚的诗句,悠悠北潦河流淌过千年岁月,串联起这片土地的故事。

据《奉新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记载,唐太和年间起,古人在北潦河南支下游修建蒲陂,开渠引水,开启了农业繁荣的序章;明清时期又兴建乌石潭陂、香陂,7000亩农田得以受益,当地有民谣传颂:“乌石岩岩,民命所关。余公浚源,周公障澜。我子我孙,何日可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潦河以其千年的水脉,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经过演变,古陂发展成为如今江南丘陵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传统灌溉水利系统——潦河灌区。在蒲陂、乌石潭陂、香陂3座古陂的基础上,4座现代化灌溉工程相继建成,灌区规模不断扩大。“以前等水来,我要到农田边守夜(担水),现在只需要一个锄头(开沟)就可以了。”在靖安县香田村务农56年的老农李储生说。

千年灌渠万古流,如今的潦河灌区已拥有7座引水闸坝、7条主干渠,渠道总长152公里,灌溉农田33.6万亩,惠及人口26万人,成为赣西北的重要粮仓。谈及收成,香田村村民甘朝勇不由感慨:“以前我的农田亩产量最多只有300斤,现在可以平均有1000斤了。”据江西省潦河工程管理局副局长夏继平介绍,灌区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业产量和水质,还催生了多个本土农业品牌,为当地可持续发展不断赋能。2021年,潦河灌区入选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千年胜景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一端连接着古代农耕文明,一端连接着现代生活。据靖安县水利局局长陈霖强介绍,依托北潦河的天然河道和清澈见底的河水,如今的靖安县开启了山水融合、生态旅游的新篇章。竹筏漂流、水上桨板等“水文旅”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我们是利用天然河道来开发这个桨板项目的,既能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北潦河,又能够获得经济收入。”当地“城市营地”项目经营者程璐说。

北潦河的清澈水质,也为来自亿万年前的“水中活化石”大鲵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202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靖安县发现了我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并将其命名为江西大鲵。以大鲵为媒,靖安县建立了江西大鲵文创体验中心,同时积极打造“鲵村”和大鲵文化旅游水上乐园,计划将这一古老物种的故事融入北潦河“水文旅”的发展之中。

一半山,一半水,靖安县处处可见文旅宣传语:“有一种生活叫靖安”。北潦河畔,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宝峰寺、幸福河湖文化公园等景点都成为靖安县发展生态旅游的亮丽名片。“每到周末,订房的游客都很多。”当地民宿经营者李翔说。依水而兴,千年诗意的绿水青山正在加速转化为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

潦河水潺潺,文脉水相连。从古老的耕织文明到如今的万亩盛景,从曾经静谧的悠远意境到今日文旅的蓬勃兴起,走过万亩千年的北潦河清流向前,正以全新的姿态流淌于世人眼前。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