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界爆发的那场速决战,至今仍是世界军事教科书中经常研究讨论的经典战例。
58年过去了,如今中印边境又是麻烦不断。那场战争的意义,有必要再看一看。从纯军事角度探讨那场战争,解放军之胜,有这么几方面原因:
一、战略指导方面我军高出一筹
自古战争,庙算胜是最终决胜的前提。
中印双方对这场战争的战略指导有着明显的差异。印度方面,自独立以后,印度的自信过度膨胀,不仅要当南亚地区的老大,还试图借边境问题,挑战中国的权威。特别是印度社会,弥漫着莫名其妙的自信,认为中国同时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交恶,又刚刚经历了经济困难,根本不堪一击。
但印度也有明智之士,比如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尼赫鲁一方面认为中国不会下决心打大仗,另一方面,也感到当时态势仍可以通过政运作来给中国施加压力。所以尼赫鲁的潜在态度是,能不打还是不要打。然而这种判断得不到反对党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尼赫鲁不得不在公开场合一再做出强硬表态。
表态是表态了,尼赫鲁却没有认真进行战争准备。无论是军队动员、武器装备调配还是全民战争动员,都很弱。不打无准备之仗是世界军事领域的共识,印度以这样的准备去打仗,无疑先失一招。
而中国方面却从开始就做了两手准备。一边积极争取和平解决问题,一边加紧整修入藏公路,增派对印的部队。在1962年的5、6月间,就已抽组数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师、团级部队,进驻对印一线。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早在1959年,就组建了一个中央军委战略指导组,组长不是旁人,正是我军战略水平最高的军事家刘伯承元帅。
刘帅提出了几条关键建议,可以大致概括为:其一,充分推广1950年部队进藏经验,建立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这是支撑对印作战的基础;其二,组织部队在高原高寒地区适应性训练,克服高原反应;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条建议是我军战士能够在高原地区高度灵活机动穿插的基础;其三,针对印军继承英军的呆板战术特点,建议我军兵力部署上采取集中突击、不分散拔点的方略,迅速击破印军防线,对其进行大纵深的攻击。
二、可怕的穿插战术
1962年10月20日,战争打响。印度入侵方向分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克节朗地区是重点,部署着号称印军王牌的第四师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
这个旅的部、分队,二战期间加入英军序列,在意大利战场、中东战场、北非战场都打过硬仗,第一次印巴战争也参战,几乎没有打过败仗,是印军精锐中的精锐。
刘伯承一再告诫前线部队,不要怕,要以雄狮搏鸡之势与敌大打,以数倍兵力优势打歼灭战,不能击溃,务必全歼。
我军前线总指挥是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张将军原系二野十八军军长,对老首长刘伯承的指示自然是心领神会。根据这个指示,我军对印军部署进行了分析和针对性部署。印军继承了英军的作战特点,打仗喜欢搞所谓的堂堂正正之师,把主力摆在宽大正面,进行主力对决。这们的布阵弱点很鲜明,就是两翼弱,纵深浅。
而我军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屡试不爽的穿插分割战术,正是印军这种形势的天然克星。
我军迅速确定了先打两翼、再抄后路、分割包围的战术。
1962年10月20日早上7点30分,经过15分钟的炮火准备,我军一五五团负责打印军左翼枪等阵地,一五四军打印军右翼沙则阵地,一五七团迂回奔袭印军后方的章多阵地。
这种进攻套路完全出乎印军预料,其主要兵力全部布防在正面阵地,左右两翼的兵力比较薄弱,每处都仅有营连级的兵力,仅仅3个小时,就陆续丢了阵地。
迂回章多的一五七团收获更大。第7旅的旅指挥所部署在这里,印军认为有前方的主力顶着,后方问题不大,而且从主阵地到章多,山高林密,道路极不通畅,就算中国军队要来,也要费很大的劲,所以旅部周围只部署了一些工兵、通信兵、后勤兵等非战斗兵员。一五七团一营之前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的成果此时显现出来,部队适应了高原气候,进行快速机动几乎不受影响。在翻越山崖、河谷等恶劣地形时,因为前期训练有准备,都顺利地通过了。
所以当我军打到第七旅旅部时,几乎没经过太激烈的战斗,印军全部被歼灭。旅长达尔维准将逃到山上躲了起来,后来扛不住又冷又饿,向后方逃跑下山时,被我搜索部队生擒。
达维尔被俘后,第七旅群龙无首,又被解放军重重包围,乱战一通后,被全部歼灭。
第七旅的覆灭,只花了不到24小时的时间。
我军此战共俘敌旅长1名、师属通信团长1名、营长2名,击毙通信团副团长一名,俘敌1900余人。
达尔维被俘后感叹,24小时歼灭一个旅,这在世界战史上都很少见。他还对解放军的迂回穿插表示非常不理解,认为这根本不符合步兵战斗条例的基本原则。
我军指战员笑而不语。24小时击灭一个旅,这在解放战争中屡见不鲜。迂回穿插战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更是屡屡上演经典胜战,美军早就熟知,并且发展出了专门的针对性战法。这位旅长还如此说,真乃少见多怪。
三、印度蒙着眼睛打仗
10月20日至24日,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仅用5天就击溃了东西两段印军。印度不甘失败,于11月16日再次调集3万兵力进犯我国领土。
刘伯承根据前线报上来的情报,发现印军根本没有吸取第七旅被全歼的教训,仍然把在东段集中了主要兵力,采取前重后轻浅纵深的布局,企图一线平推把我军顶回去。
刘帅向总参分析说,印军的布阵是铜头、锡尾、背紧、腹松,我军仍可采取迂回穿插战术。前沿部队按照刘帅的指点,于11月18日发动全线反击,再次大败印军。印军这一波攻击付出了更大代价,其第62旅旅长辛格中将。至11月21日,基本将印军赶回实控线一侧。两个阶段的作战,我军全部拔除印军非法越境建立的哨所,毙俘印军8900余人。
这场中印战争对政治方面带来的影响,有关著作早已为世人所共知。我们说一说军事方面的影响。
中国在战后,由于供给条件不足和国际形势发生变化,选择了无条件撤军,以保持主动性。战后立即加大了山地作战部队的建设,以及西藏腹地的交通线建设。
印度方面,虽然一度对中国可能进犯印度恒河平原产生巨大惊恐,但痛定思痛的决心远远不够。
印军反思,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军队多系平原军队,对青藏高原的形势特点和气候不适应,因此加强了山地部队的建设和训练。但这种训练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印军邀请美军山地作战部队的教官来作军事交流,态度固然诚恳,但印度人骨子里的自大、散漫和不思进取,令美军教官百思不得其解。印军军官针对美军提出的全新作战理念和战术准则并不感冒,他们总是喜欢用只有自己能听得懂的英语来反驳。可想而知,这种交流不会有什么作用。美军因此评价,如果中印再次爆发战争,当年印军犯的一些错误,很可能会再次上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