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一直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社会观察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人类对自我、对世界、对未来的深刻思考。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AI在文学创作、故事叙述以及文学形式、文学传播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辅助工具到创作者
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从最初的辅助工具,发展为目前可以独立创作,并逐渐成为创作者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最初是作为辅助工具被引入文学创作中的,AI能够分析大量文本,识别出词汇、句式和情节结构的模式,帮助作家进行创作。例如,作家可以利用AI生成的文本建议来突破创作瓶颈,或通过自动化写作程序加速创作过程。像Grammarly或Hemingway Editor等软件,就可以帮助作家纠正语法、句法和风格上的问题。
AI还可以帮助作家进行文本的内容整理和分析,提供对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哲学思想的深度理解。反之,作家通过AI生成的主题词、关键词和情节情境,也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例如,科幻作家艾利克斯·加兰(Alex Garland)曾表示,他在创作过程中使用AI生成的文本来探索不同的情节走向和角色发展。这种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家的写作效率和文学作品的深度。
随着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AI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它开始展现出独立创作的能力。2016年,日本作家森见登美彦和AI合作创作的小说《聪明的猴子》成为文学界的一个话题,这是AI参与创作的一次公开尝试。AI生成的文学作品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这些作品常常带有某种“非人性化”的痕迹,但它们却展现了机器对语言的理解和其创造力的另一种可能。通过机器学习,AI能够分析文学中的常见模式,生成具有情节的短篇小说,甚至有些AI创作的作品在情感表达和主题深度上与人类创作相差无几。
然而,AI的介入也引发了关于创作主体性的问题。传统上,文学创作不仅仅是语言的构建,更是人类情感、思想、社会经验以及文化认同的体现。作家通过自己的视角、感知和体验创作出具有个性与独特性的文学作品。而AI的文本生成,虽然可以通过学习大量数据来模拟人类语言模式,但它的创作并不基于自身的情感或社会经验,这使得AI生成的文本往往缺乏“深度”与“灵魂”。因此,AI是否能够真正创作“文学”,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有学者认为,AI的文本生成无法触及人类深层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因此无法称之为文学,更多的只是机械化的语言再组合。随着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中的深入应用,创作主体性的问题变得愈加突出。
AI与作家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尽管AI在文学创作中带来了挑战,但它也为作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方式。在未来,文学创作可能不再局限于“人类作家”与“AI生成文本”的对立,而是人类创作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过程,作家不仅是文本的创造者,更是AI创作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创作新模式可能会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和创作理念。
影响文学形式与叙事方式
在AI影响下,文学创作逐渐呈现出互动性与多样化的叙事形式。AI的引入,促使文学从传统的线性叙事形式向更为互动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互动小说和游戏文学发展迅速。这类作品通过AI技术,能够让读者选择故事的走向,甚至影响情节的进展。例如,互动小说《80 Days》允许玩家根据自己的选择影响故事的发展,AI则根据玩家的决策实时调整情节。这类游戏作品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玩家的决策会直接影响故事走向和结局,AI的使用不仅提升了互动性,还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算法,AI能够根据读者的反应、历史数据和偏好,实时调整故事内容,使得每个读者的体验都成为独一无二,这种个性化的叙事方式,让文学作品更具参与感和沉浸感。
依托AI,跨媒体与混合现实的文学创作成为可能。AI推动了跨媒体创作的兴起,文学创作不再仅限于纸质书籍或电子书。作家可以通过AI创造出与视频、声音、图像等媒介相结合的多维度作品。例如,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允许文学作品跨越文字的界限,创造出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一些儿童书籍使用AR技术,当读者用智能设备扫描书页时,可以看到3D动画、声音效果或额外的故事情节。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年轻读者的注意力,还增强了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参与感。
AR还可以创造沉浸式的叙事体验,让读者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参与到故事中的参与者。例如,一些文学作品结合AR应用,读者可以在特定地点体验故事情节,看到角色在现实环境中“出现”,这种交互方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增强了读者的情感投入。AI的作用则是为这些虚拟空间生成情节、对话甚至角色行为,赋予这些数字世界生命力。这种新型的文学形式,让故事不再局限于文字的叙述,读者不仅可以“阅读”故事,还能“参与”其中,成为故事的主动构建者。AI将为这种跨界的叙事方式提供支持,不但提供内容创作,而且在虚拟世界中模拟人类互动、心理变化和情感起伏。
未来的文学世界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本,AI将推动文学的数字化和虚拟化。通过人工智能,文学作品不仅仅是静态的文字,它们可以成为动态的、与读者互动的、有情感变化的艺术形式。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框架,还推动了叙事方式的革新,使文学作品更具沉浸感和参与感。
改变受众的阅读体验
人工智能的应用不限于创作层面,它还深刻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特别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系统,文学的传播更为便捷高效。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读者面临着海量的书籍选择,如何找到符合自身兴趣的作品变得尤为重要。AI算法通过分析读者的历史阅读记录、评分和偏好,能够精准地推荐书籍。如今,许多数字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偏好,从而为其推荐符合个人兴趣的图书。这种推荐系统极大提升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使读者更容易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品,而不再局限于传统书单或书店的选择。
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推荐不仅能够提高读者的满意度,还可能对文学市场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大量数据分析,AI可以预测哪些作品更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并对文学创作方向产生指导作用。例如,AI分析得出的文学趋势可能会影响出版社和作家们的创作决策,进而推动某一类型或题材的作品在市场上的兴起。然而,这种个性化推荐系统也可能导致文学的“信息茧房”现象,即读者的选择受到算法的引导,可能会使他们陷入一个封闭的阅读圈子,减少了接触不同文化和思想的机会。这一现象可能会加剧文学的同质化倾向,使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受到压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推动文学作品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技术,AI能够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快速获取外国文学作品,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例如,Google Translate和DeepL等翻译工具,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自动翻译,使得非母语读者可以较为顺畅地阅读外国作品。这种技术的进步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为文学作品的全球化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尽管机器翻译尚不能完美地传达文学作品中的微妙之处,但随着技术的进步,AI的翻译质量将不断提升。这一趋势为世界各地的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受众,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作者系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讲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杨阳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