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鲲鹏 门莹 张文
为切实破解“代退费”骗局,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们需开好“法律药方”,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强化监护责任。
近期,上海、南京、厦门等多地公安部门公布了一种新型财产诈骗的案例,引发了公众热议。案件显示部分犯罪分子谎称能代未成年人向游戏平台申请退还已充值的游戏金额,精心编织了中介骗局,然而签约付费后,当事人才发现对方并未进行任何实质行为,他们不仅未能退费反遭二次诈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上述“黑中介”行为涉嫌犯罪,已严重侵犯未成年人权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对此类违法犯罪我们应坚决打击,并开好法律“调理药方”。
黑中介骗局多发的原因有很多。直观来讲,未成年人游戏退费的纠纷多,那么黑中介实施犯罪的机会就多。根据某消费者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9月,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有效投诉高达54768件。犯罪分子巧妙利用未成年人不敢告知家长的心理,提前设计专业话术,借用“法律公司”名号,伪造退费律师函。这些精心编制的骗局,连阅历丰富的家长尚不能识破,对心智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则更像是救命稻草,岂不知一抓就落入了圈套。
应当说,关于规范未成年人游戏及充值,当前国家已出台相关法规,树立起第一道防火墙。如网络安全法规定使用网络应当实名认证,《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游戏平台落实防沉迷措施,限制游戏时长和消费额度。但是,就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费应履行何种流程、产生纠纷后如何厘清各方责任及退费比例,目前尚无统一的法律规范。虽然2024年5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公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其内容也涉及退费纠纷解决,但其性质是团体标准,只是行业自律,无法律强制性。
另外,当前游戏平台未成年人识别机制尚停留在形式审核阶段。平台在用户注册时通过身份证号、姓名的实名验证来识别“未成年账户”,并对其在游戏时长、充值程序等方面进行限制。但生活中时常出现孩子借用家长信息实名注册的情形,而目前审核机制无法综合游戏习惯、充值记录等因素实质识别,家长在孩子已多次充值后才发现,造成退费纠纷频发。
从更深层次看,家长陪伴的缺失使得孩子依恋网络游戏则是当下退费纠纷频发的核心原因。未成年人毕竟还处在三观建立的过程中,人生阅历较浅,难以抵御诱惑。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忽视关注孩子内心,缺乏亲子陪伴教育,极易使孩子沉溺虚拟世界,甚至偷挪家长存款以充值,沾染不良恶习乃至违法犯罪。
为切实破解“代退费”骗局,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们需开好“法律药方”。一是健全法律体系,做好法治引领。建议出台涉未成年人退费法律规范,为退费渠道、纠纷解决等提供法律指引;做好普法教育,归纳典型案例,梳理相关风险,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二是完善监管体系,释放监管效能。建议加强对“代退费”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依法斩断产业链条;加强对游戏平台的支持,鼓励推出综合在线时间、游戏习惯等因素的实质审核机制,并对异常账户实行人脸识别二次检验。三是强化监护责任,筑牢家庭防线。呼吁家长履行监护人责任,加强沟通、教育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理性对话、主动关怀未成年人,持续陪伴、共同寻找健康爱好,必要时可共同寻求心理咨询。
(来源:人民法院报,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