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悉红十字工作的人都知道,“三救三献”是红十字会的核心工作。其中,“三献”,即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器官捐献。如今,这三项饱含大爱的公益行动,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正逐渐深入人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宣传和促进无偿献血红十字会的核心业务工作之一,在红十字工作者不断努力下,日见成效。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今年,兰州市共有4例非亲缘志愿者匹配成功,这意味着有4位高危患者重燃了生命希望。2024年5月20日,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5岁研究生王佟在兰大二院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成为甘肃省第64例、全国第17611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遗体及器官捐献作为医疗发展和救治疾病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缺乏社会广泛认知。近年来,经过红十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正在逐步被更多人接受,一个个人间大爱的奉献者,诠释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兰州市累计登记遗体和器官捐献志愿者 30192人,今年,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人体器官6例。

无偿献血 为生命续航加油

今年2月13日是大年初四,范金凤、蓝向前、蓝浩天一家三口又来到甘肃省血液中心进行无偿献血。这是范金凤一家连续第十个春节去血液中心奉献爱心。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节已满18岁的儿子蓝浩天也能参与献血了。

蓝浩天说:“我从小就陪爸爸妈妈去无偿献血,如今我自己也能参加无偿献血了,内心更多了一份满足和自豪。希望更多的同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行动中,一起用爱心传递温暖与希望。”

据悉,范金凤一家三口已累计献血200多次。同时,他们3人也在甘肃省红十字会作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范金凤夫妇获得兰州首届“献血名人”、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特殊荣誉奖、“兰州十佳好人”及全国无偿献血金银铜奖和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五星奖等多项荣誉。蓝浩天也被评为2020年兰州市新时代好少年、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中国好少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二、四星奖。

今年7月上旬,兰州市血库面临库存告急的紧急情况,为确保临床用血需求,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由兰州市红十字会、兰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兰州市慈善总会、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了“生命接力、热血兰州”爱心献血志愿服务活动,倡议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无偿献血,积极动员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现场,百余名志愿者为爱挽袖,现场采血13500毫升。倡议发出后,兰州市各县区也纷纷响应,开展了多场次无偿献血宣传活动。城关区红十字会在东方红广场主席台旁边的献血屋,组织辖区单位工作人员、居民群众和社区志愿者参与无偿献血;皋兰县红十字会组织县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社区志愿者200余人踊跃参与无偿献血;永登县的县、乡、村“三级”红十字组织联合动员开展无偿献血,深入村镇、社区集中举办多场次宣传和采血活动,共320余人参加,当日采血量达50400毫升。

2024年上半年,市红十字系统积极组织开展无偿献血集中宣传和采血活动超过26场次,两千余人为爱挽袖,采血总量超41.5万毫升。

青春热血 让人生更有意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等75种致死性疾病。因为有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此类恶性疾病患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造血干细胞主要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方法进行提取并临床应用,医疗操作难度小,应用效果好。

2024年,兰州市共有4例非亲缘志愿者匹配成功,这意味着有4位高危患者重燃生命希望。5月20日,来自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的25岁研究生王佟在兰大二院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成为甘肃省第64例、全国第17611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5月20日那天正是小满节气,在兰州,一场生命的接力赛正在上演,王佟历经约5小时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而后,他荣获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和奖章,这是对他甘于奉献、挽救生命的善行义举最崇高的敬意。

王佟来自吉林省舒兰市。他不仅学业优秀,还是一位充满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参加关爱孤独症儿童和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2021年,当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时,他专门前往长春市报名入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今年4月,王佟接到甘肃省红十字人道事务服务中心的电话征询他的捐献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捐献当日,王佟谈道:“当时登记采集血样时我就没有丝毫犹豫,在得知配型成功后更是如此。能够亲身参与拯救生命,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拯救他人生命的崇高事业中。”

林庆辉就是这样的“接棒人”,他是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院的大一新生,来自河南省洛阳市。9月的一天,身为学校乐翼青年志愿队队员的他,在兰州市红十字会举办的招募活动中完成造血干细胞登记采样。他对记者说:“成为一名志愿者是我很早以前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别人在黑暗中遇到的一束光。”

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科马彩芬介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年龄需在18至45周岁,登记时需要采集血液样本约8毫升,在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后,捐献者大约需要采集50毫升至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用于患者治疗。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能力,捐献者1周到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即可恢复到原有水平。由于血液采集的年龄限制和配型周期等要求,现阶段宣传倡议多在高校发起。也正是这些热血青年的甘于奉献,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

“00后”水高朋同样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大学期间,他热心参与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累计献血3200毫升。水高朋所在的西北师范大学先后有8300余名志愿者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迄今已有张占飞、许纪林、赵建平、刘亚文、徐静、刘智杰、魏世超、水高朋8名同学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2024年,兰州市红十字会已经完成造血干细胞血样登记217人,累计登记3606人。自2006年以来,市红十字会已协调完成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并顺利实施捐献12例。

遗体捐献 让生命得以传承

今年5月,兰州市安宁区的张先生因胃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3岁。家人遵照其遗愿,捐献他的眼角膜及遗体,支持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生命。

张先生生前热爱生活,为家庭辛勤付出,淳朴善良。在被诊断出患有胃癌后,面对噩耗,张先生并没有被病魔击垮,反而以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他向家人表示,去世后希望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光明和生命得以传承,延续他对生活的这份热爱。家人得知他的决定后,表示理解与支持。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先生鼓励女儿:“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照顾好家庭和孩子,积极乐观面对人生。”5月6日中午,张先生走完生命最后一程,他生前的愿望在家人的支持和红十字协调员见证下得以实现。张先生完美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经过专业评估,张先生眼角膜质量良好,足以帮助两位角膜盲症患者重见光明;他的遗体也被捐赠给兰州大学遗体接收站,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

严世强教授,1957年生人,生前是兰州大学应用化学与精细化工系副系主任,是甘肃省乃至全国化学教学科研领域的璀璨明星。当生命的烛光即将熄灭之际,严教授及其家人作出了捐献角膜和遗体的决定,这是对人类大爱精神的深刻诠释。“严教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爱如同不灭的光芒,持续照亮这个世界。”严教授的大爱之举,为世人送上了最宝贵的生命礼物。

2024年,兰州市累计登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30192人,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人体器官6例。

金樱作为兰州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同时也是甘肃省红十字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她多次促成并见证了器官捐献者的善举,在谈到那些场景时,几度哽咽。她说,有一种大爱叫播撒希望,有一种善举叫迎向新生,有一种接力叫突破生死。

在兰州市红十字会举办的“我与红十字”感怀分享会活动中,金樱的发言感人至深:“在甘肃省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内,有几座纪念碑熠熠矗立,无言记录着那些将遗体、器官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的生命。纪念碑上镌刻着270多位捐献者的姓名,每个名字的背后,都代表着另一个生命的延续,更标志着他们永远不会被遗忘!”

金樱接受采访时说,2024年是她从事器官捐献相关工作的第九个年头,这一路走来,她在感受到人间大爱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在器官捐献协调这条平凡而伟大的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念和决心。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