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尹星云)11月30日,“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举办。今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轴线遗址点的考古发掘为历史上中轴线的存在以及价值内涵的阐释提供了有力实证和确切资料。路县故城的价值内涵持续得到深化阐释,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脉追溯提供考古支撑。活动中《北京中轴线考古发掘报告(2021-2023)》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二)——后屯墓地(战国卷)》两部最新研究成果正式面向公众发布。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立新表示,要通过发布新的考古成果,让考古走近公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布会现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和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签订了文物移交协议,对完成整理、研究的部分出土文物进行了现场移交,让出土文物回到属地,进一步有效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让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来自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六位研究人员分别就琉璃河遗址、金中都、怀柔箭扣长城、香山明代皇室墓地、长辛店古御道遗址、路县故城遗址等取得的考古研究成果做了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琉璃河遗址陶鬲内发现猪骨。(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首次在北京地区西周考古中开展古DNA研究。琉璃河遗址I12分区城北发掘地点揭露面积860平方米,发掘西周时期墓葬39座。首次在北京地区西周考古中开展了古DNA研究,DNA检测分析表明该处墓葬群至少涵盖了两个家族、四代人,总计14个个体,为西周中晚期琉璃河遗址的平民家族墓地。这是琉璃河遗址除黄土坡之外第二处大规模发现的墓地,为了解城址布局提供了新的认识。城北墓葬群的发现改变了学界以往对琉璃河遗址墓葬分布格局的认识,扩宽了遗址墓葬的分布边界,确凿的家族关系表明琉璃河的居民以扩展家庭为单位进行小团块聚集埋葬,同时,墓葬与古代壕沟之间关系的确定为论证琉璃河遗址的废弃时间与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中都遗址全景(西—东)。(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金中都首次发掘出城门遗迹。“我们发现了金中都外城西南城门,即端礼门。这是金中都首次发掘出城门遗迹,也是金中都保存结构清楚的大型建筑基址,非常罕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丁利娜介绍,这为金中都城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标点。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城墙、城门、瓮城、马面、护城河、顺城街、门内大街、路沟、排水沟等13处金中都外城遗迹,出土陶、瓷器及砖、瓦等建筑构件。新发现的4处南城墙遗迹因正处于早期河道之上,基部进行了规整处理,补充了以往对金中都城墙工程做法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怀柔箭扣长城120号敌台出土的正吻。(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箭扣长城首次发现“中国红”。“今年的考古发掘弄清了箭扣长城东段120、121号2座敌台及119-122号敌台间3段长城墙体的布局结构、建筑形制、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和作法特征。”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说。120号敌台出土隆庆四年题名鼎建碑一方,明确了120号敌台的建筑年代,为长城建筑形制和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标尺”。“这是目前箭扣长城段时代最早的碑刻,为研究箭扣长城的建设过程和演变规律提供了材料。”尚珩介绍。值得一提的是,121号敌台内部箭窗发现红色线条和墨线痕迹,为复原敌台箭窗木构形制和色彩提供了依据。敌台顶部铺房墙体系采用“空斗墙”这一南方地区建筑常见做法较为罕见,敌台顶部发现炮台设施也尚属首次。“箭窗发现红色尚属首次,这就证明了明代长城正如古画上描绘的一样,不仅有长城灰,还有中国红,可谓高坚壮丽。”尚珩说。

据悉,“考古北京”是在北京市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打造的阐释北京最新考古成果、讲好北京考古故事的权威平台。继去年首次发布活动之后,今年继续向社会公布北京考古成果。未来,这个平台将发挥北京市重要考古成果发布的功能,成为公众认识和理解“北京考古”的重要窗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