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作为我国被尊称为“圣人”的思想家,教育家,留下了无数传世名言,满满一本论语都是浓缩的传统文化精华,即使几千年过去,也值得后人反复学习和琢磨。
但是实际上,现代人对一些古人的话语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流传千年的话语到我们这里,已经不是原本的意思了,被扭曲的面目全非。
就比如说孔子曾经破口大骂的一句话,流传到了今天也会成为口头禅,而曾经赞美他人的话,在今天也变成了指责。
1,古人话语原意被扭曲
其实扭曲古人话语的原本意思这件事,在现代已经很常见了,现在我们说的很多话都不是原本古人要表达的意思。
毕竟现代人再怎么根据史实去翻译当时的话语,重现古代的情景,在口口相传中,还是会有一些话会失去它的原意,最经典的一句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话乍一听上去,似乎是在鼓励人们自私自利的行为,表达意思就像是在说,人要是不为自己考虑,那可是天地不容。
但实际上,这句话是出自佛经中的一句话,很显然佛教是不可能鼓励人们做自私自利的事情,佛教一向鼓励的都是要人们心怀天下苦难,慈悲为怀。
所以这句话就是一些人为了给自己的自私找借口,故意把意思给扭曲了,其实原本的经文中,“为”应该读二声,意思是人应该提升自己的修为,好好修炼自己,否则天地不容。
还有一些情况,则是古人说话太过文雅,有时就连他们骂人的话语,用词也极其巧妙,让后世不能体会某句话真正的使用场景。
这种情况在孔子身上出现的最多,因为孔子作为大教育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被学生气到,然后就会怒骂自己的学生一些不争气的行为。
很多人不相信孔子会骂人,但是就算是圣人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所以孔子也时常生气,只不过孔子骂人的技巧非常高超,所以才会导致现代人根本就听不出来是在骂人。
2,宰予惹孔子不满
孔子的学生宰予,被称为“孔门十三贤”之一,他就经常挨老师的骂,有时候是因为学习不认真,有时候是因为言行有问题。
孔子提倡的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一些腼腆的学生,孔子就会以鼓励为主。
但是宰予显然不是这种人,宰予经常提出刁钻的想法为难孔子,比如他曾经问过孔子一个问题,是关于父母去世时候是否应该守孝三年的问题。
这是当时人人都应该恪守的风俗,但是宰予偏偏不走寻常路,他问孔子,如果守孝三年的话,也就意味着三年不能讲究礼仪,不能弹琴奏乐,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礼崩乐坏”的后果,这样的话难道还应该守孝三年吗?
孔子听懂了宰予的言外之意,于是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他,作为君子,守孝三年只是为求自己心安,你只守孝一年的话,你心安吗?
宰予淡定自若的回答孔子,说自己心安,孔子就无奈地说,你心安的话你就这么做吧,这时孔子就看出了宰予这个学生的品质。
所以等宰予走了之后,孔子就对旁边的人说,宰予不能算的上是个仁人,孩子还需要生下来三年才能勉强靠自己走路呢,父母去世宰予竟然觉得一年守孝就足够了。
3,孔子怒骂宰予
可以看出来,当时孔子就已经对宰予有些不满了,但是这种不满的爆发还是在上课时,看见宰予呼呼大睡。
孔子在当时就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名师了,当他对学生讲述他思想的精华时,所有人都全神贯注的听,只有宰予满不在乎的在后边睡觉。
这点燃了孔子的愤怒,从古至今老师都不喜欢上课睡觉的学生,于是孔子对他骂了两句很脏的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没错,朽木不可雕已经成了我们现代人的口头禅,但在当时,这是一句非常愤怒的话语,因为孔子将宰予比喻为“烂木头”和“粪土墙”,这可以说是骂得相当难听了。
能看出来,孔子也是被气的不轻,宰予的行为既没有尊重老师,也没有尊重知识本身,所以孔子骂他没问题。
但是在现代人的口头禅中,这句话虽然也是贬义,但是大多数是表达失望,而不是愤怒,而且很多人也理解不到当时孔子愤懑的心情了。
但是也有人认为,孔子是因为睡觉的学生是宰予,孔子才会大骂,毕竟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如果睡觉的是贤良有品德,晚上因为劳作而缺少睡眠的人,孔子应该也不会这么恼火。
不论如何,可以从这一件事中窥见的是孔子为人师的那种爱生如子的精神,因为爱护,所以才会恨铁不成钢,才会希望学生有上进之心,所以孔子其实还真没少骂。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是说孔子的朋友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去拜祭,可看见原壤坐没坐相。孔子自然有些生气,便骂他:“年轻时不讲孝悌,年纪大了也没什么成就,这么老还不死,真是个祸害”。说完,还用手杖打了下原壤的小腿。
现代人在面对古人,尤其是像孔子这样充满智慧的古人说的话语时,最不应该自大的按照如今的认知去理解,而是应该了解清楚之后再使用,避免扭曲古人的原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