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一个令无数中国人悲痛欲绝的夜晚,伟大领袖毛主席溘然长逝,82岁高龄,竟没留下只字片语的遗言。
他的离去,是多么让人心痛和不舍啊!而对于那些长期与他朝夕相处的工作人员来说,又该是怎样的心情?
悲痛之余,治丧安葬的事宜却容不得有丝毫耽搁。
就在毛主席逝世当晚,中南海202号楼内灯火通明,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同志们连夜召开紧急会议。
会场内议论纷纷,甚至争执不下,而争论的焦点只有一个:是否要保留毛主席的遗体。
保卫人员的煎熬
对于主席警卫处负责人陈长江来说,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作为与主席日夜相伴的警卫人员,他是除医护人员外最早得知噩耗的人之一。
巨大的悲伤像海啸般袭来,他一度感到头晕目眩,两腿发软,几乎要瘫坐在地上。
可是现在,他必须强打精神,率领全体警卫人员镇守灵堂,等候中央的最后决定。
会场外的气氛凝重而压抑。
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一脸严峻地走出会议室,把陈长江叫到一旁,语气坚定地说:
"小陈,主席在天之灵,警卫工作还得靠你们。
不管怎样,务必要确保主席遗体的绝对安全,决不能有任何闪失!"陈长江听完,眼眶早已湿润,他用力点了点头,一字一顿地回答:
"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不辜负主席的托付,誓死捍卫主席的尊严!"
至关重要的两步走方案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在华国锋和叶剑英元帅的果断决策下,中央拍板定了一个两步走的方案:先在严密保护下举行吊唁活动,同时对遗体进行防腐保存;随后视情再决定是否永久保存。
这个决定虽然艰难,但也是权衡利弊后的上策。
毕竟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感情寄托,岂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
紧锣密鼓的转移行动
9月11日,中央决定将主席遗体移至人民大会堂,供各界人士前来吊唁。
深夜三点,陈长江亲自带队,一行八人小心翼翼地将主席遗体抬上灵车。
凌晨四点,灵车在武警的层层护卫下,缓缓驶进人民大会堂北大厅。
厅内早已布置一新,花圈、挽联、各式悼念品摆满堂内,肃穆庄严之感扑面而来。
人民悲痛欲绝
接下来的七天里,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甚至是其他国家的吊唁者,前来人民大会堂悼念主席的人数高达数十万。
一张张悲痛欲绝的面容,一双双泪眼婆娑的眼神,无不在诉说着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无比敬仰和深切缅怀。
看着这一幕幕,陈长江的心,再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
走向永恒的决定
就在举国上下沉浸在巨大悲痛中时,中央政治局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并为他修建一座气势恢宏的纪念堂,让主席的音容笑貌能够永远留存,让后世人民能够前往瞻仰。
当陈长江得知这一决定时,长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是对主席最好的交代,也是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最大尊重。
地下"秘室"的诞生
纪念堂修建在即,在此期间,主席遗体被移至一处名叫"769"的地下保护室。
这是一个经过特别改造的密封空间,绝对隔绝外界影响,可谓尽善尽美。
在卫生部专家的指导下,警卫人员昼夜值守,不分昼夜地监测室内环境,调控温湿度,消毒杀菌......陈长江和战友们不惧脏累,无怨无悔,始终如一地守护着心中的红太阳。
那个令人悲愤的夜晚
1977年8月20日凌晨,对陈长江来说,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时刻。
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兼警卫局长的汪东兴,亲自带领陈长江等四人,身着防毒服,戴上防毒面具,走进769保护室。
是的,即便是在如此隆重的时刻,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也要做好万全的防护。
在专家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主席遗体被缓缓地移出水晶棺,安放在担架之上。
凌晨一点二十分,担架被小心翼翼地抬出室外,缓缓移向纪念堂主体建筑。
天地为证,山河无恙
伴随着《东方红》歌声的响起,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纪念堂大门时,毛主席遗体,终于落定在水晶棺内的最终归宿。
陈长江红着眼眶,和身边的战友一起,向毛主席三鞠躬,以示告别。
这一刻,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一个神圣的使命,以此告慰主席在天之灵。
从此,时光荏苒,斗转星移。
43年过去了,纪念堂内,毛主席依然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在无数后人的瞻仰下,永享天年。
正如他生前所言: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今天,当我们回首曾经的艰辛岁月,不禁更加感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有他老人家为我们打下的基础,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请记住,每当你路过天安门广场,不妨驻足凝视毛主席纪念堂,在心中默默祭奠那个伟大的时代,祭奠一段属于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