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苏畅 白中豪 刘子恒
纵览新闻记者 黄雨晗
“王警官,我母亲需要补办身份证,但是她不方便出门,您能过来一趟吗?”
10月15日下午,邯郸市公安局丛台分局苏曹派出所民警王海涛来到振兴园小区,敲开了住户杨振兴的家门。今天他要给杨振兴91岁的岳母办理身份证。
只见王海涛拿出设备,为老人整理好头发和衣服,一遍遍地调整拍摄角度,最终拍下了一张照片。
如果不是仔细观察,谁也不会发现,王海涛的裤腿下,藏着两条假肢。
17年前,一次出警中的车祸让他永远失去了两条小腿,也告别了社区民警的岗位。如今17年过去,当年的铁血警察已在新的户籍岗位上继续坚守,他在用实践证明着:逆风归来,他头上的警徽依旧闪耀。
遭遇车祸,改变原有的生活轨迹
王海涛出生于1981年,姥爷曾是抗美援朝的老红军,父亲在部队里当军官。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心里就埋了一颗警察梦的种子,立志成为一名刑警,破获要案。
2004年,刚满23周岁的王海涛从河北省警校毕业,在邯郸市公安局丛台分局苏曹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负责辖区内的治安管理和服务工作。
和预想中不同,社区民警更多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问题,聊的是家长里短,理的是人情冷暖。有时候,社区民警甚至不像一个警察,而是像一个邻居。
入户走访、调解纠纷、摸排线索、执行抓捕,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年纪轻轻的王海涛被公认为所里的主力,前途一片光明。正当他踌躇满志,展望着在工作岗位上施展抱负时,却在2007年的一天遭遇了意外。
王海涛在康复中心接受训练。(黄雨晗/摄)
2007年10月4日深夜,王海涛正在单位值班,突然接到了报警电话:“辖区内发生了一起抢劫案!”情况紧急,他带着四名同事立刻驱车前往案发现场。
当时的滏河大街并不繁华,没有路灯,街边的商铺也少。当他们行驶到北环交界处时,一辆逆向飞驰的轿车迎面而来,狠狠地撞上了警车。坐在副驾驶的王海涛左腿被当场卡断,右腿血肉模糊,人直接昏迷了过去.....
随后的一个月里,王海涛经过了多次手术,不幸的是,因患处多次发生感染,引发败血症,王海涛经常处于高烧和昏迷状态。经过全力救治,他的双腿还是没能保住,并被鉴定为四级伤残。
那一年冬天,成了王海涛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一个残疾人该怎么生活?怎么当警察?对今后生活的未知让他充满了恐惧,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会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我总觉得这是一场梦,为什么这样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呢?”王海涛说。
“没想到你还能活下来,你命真大!”在脱离危险期那天,护士的一句话点醒了王海涛。看着身旁憔悴的父母,经历过生死的王海涛不再感叹命运的不公,而是接受了现实。他说:“再多的‘如果’也改变不了现实,不如去接受它。我还有家人和朋友,我还能活着,真好!”
重新归队,成为分局第一个男户籍警
后来的日子里,王海涛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戴上假肢,到训练中心进行练习。
康复的过程艰难而痛苦。因假肢与残肢不能完全吻合,王海涛需要不断地站立、行走进行磨合,他的双腿被磨出了鲜血,发炎、甚至化脓,每次都疼得满头大汗。凭借着坚强的毅力,他一步步坚持了下来,一个月、两个月......到2008年年底时,王海涛已经可以在假肢和拐杖的帮助下站立行走了。
病情一天天好转,王海涛的脑海中思绪万千。他放不下这身警服,更放不下自己今后的人生。于是,他向领导提出了重返工作岗位的想法。
“我心里憋着一股劲,它支撑着我,我要证明我不比别人差。”王海涛说。
过完年,王海涛重新穿上了警服,回到了派出所。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再从事外勤工作,他由社区民警转为了户籍民警,成为当时整个丛台分局的第一个男户籍民警。
王海涛在为群众办理户籍业务。(黄雨晗/摄)
在公安系统中,户籍民警的日常是负责派出所辖区户口工作,不用冲锋在一线,多由女同志担任。市里开户籍民警培训会时,女同事们跟他开玩笑说:“海涛,我们是绿叶,你才是那一朵红花。”
那一刻,王海涛特别尴尬,也有一些难过。回到家和父亲聊天,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工作环境变了,内容也变了,你要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既然选择回到岗位,就要全力去做好。”从那时起,王海涛的心态发生了很大转变。“是啊,在哪个岗位,都可以为人民服务,虽然我不能再参与案件侦办,但我能做的还有很多,我要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
为尽快熟悉和掌握户籍工作,王海涛加班加点跟着同事学习户籍业务知识。他给自己定目标,定时间表,每天完不成就不下班,实在累了就躲进屋里将假肢卸下来,放松一会儿再接着干。
2010年6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刚开始时,户籍室的老户籍民警被调到了上级机关,另一名长期在户籍室做协勤工作的同志也回到了原单位。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里,王海涛和三四个辅警白天挨家挨户进行核查登记,晚上又扎在资料室里对比修改。他的警服被汗水打湿了一次又一次,残肢被磨破了一处又一处,但他从没喊一声苦。几个月下来,虽然他人瘦了一圈,但所里的“六普”工作却名列前茅。
步履不停,用行动收获群众好评
“你好,我是磁县的户籍,想办理丛台区的居住证,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需要房主带着房产证、身份证,你本人带着租房协议、户口本和身份证,你们一块到现场办理。”10月15日下午,接待完最后一名群众,王海涛用手揉了揉膝盖下方,调整假肢的关节。从早上8点30分开始,他一刻也没闲着,一直在忙着审核材料、办理手续、装订户籍档案。
户籍工作繁琐复杂,不仅需要精进业务技能、掌握最新政策,更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在这个岗位上,王海涛一干就是15年。他对相关政策信手拈来,成了大家口中解答各类户籍问题的“百科全书”。
为了做好户籍窗口服务工作,王海涛将群众前来办理的各种事项逐一进行分类,按照规定将所需文件材料进行汇总,制成小卡片。群众来了拿起小卡片,就知道自己的事情该怎么办、需要什么材料、什么时候能办结。他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在派出所户籍室门口,只要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
王海涛在档案室整理户籍档案。(黄雨晗/摄)
9月28日,正值周六,王海涛和爱人正在临漳县老家看望父母,手机却响了起来。一位名叫张立业的房地产行业从业者需要签订合同,但是身份证丢了,着急办理一个临时身份证。
“我转了一圈,实在找不到开门的派出所。你老家在哪里?我过去接你。”听到电话另一头焦急的声音,王海涛忙收拾好碗筷,和爱人开车急匆匆地赶了回来。
晚上,张立业给王海涛发了好几条消息表示感谢:“太谢谢你了兄弟,多亏了你,不然我可耽误大事了。”王海涛回复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15年来,王海涛始终坚持把“窗口”开到家门口,为出行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因假肢行动不便,他不止一次地在走访时跌倒、摔伤。每次出外勤回来,他总是一个人躲在办公室,取下假肢,找块海绵塞进去垫上,涂抹上药膏,然后再若无其事地继续工作。
从2009年到现在,王海涛为群众办理户口迁入迁出达万余人(次),办理身份证万余人(次),整理档案资料千余册,没有接到过一起群众投诉。
一直以来,在派出所民警里,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准则:看一个民警是否优秀的标志之一,就看他去社区时,有没有居民主动跟他打招呼。
“每次我看到海涛,总要喊他一声。要是他这个人不好,我们巴不得绕路走呢,谁还会跟他打招呼呢。”振兴园小区住户李砚文笑着说。
内心坚定,对未来仍旧充满希望
曾经,王海涛最大的爱好就是爬山,他喜欢站在高处享受一览众山小的畅快,将整座城市的风景尽收眼中。自从换上假肢后,王海涛再也没爬过山。就连平时爬楼梯和走上坡时,也需要借助扶手,甚至走路走多了,残肢也会磨得生疼。
“虽然我的肢体残缺,但我的灵魂还是完整的。我也想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我和其他同事没有什么不同,都能为群众解决问题。”王海涛说。
王海涛在骑自行车。(黄雨晗/摄)
王海涛的行动换来了群众的认同,也赢得了同事们的称赞。门卫崔师傅说他是个积极向上、勤勤恳恳的好同事;一同在户籍部门工作的辅警王向丹说,他是自己心目中的好大哥;曾经在车祸中一同负伤的同事雷景涛夸他:“跟正常民警比,他毫不落后,非常了不起”。
面对这些,王海涛只是摆摆手,不好意思地说:“他们都高看我了”。
提及未来的方向和打算,王海涛的目光逐渐坚定,哪怕在最普通的户籍岗位上,他也能做好手中的一件件小事。他要证明,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会全力以赴,他对得起身上这身警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