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官厅水库公路大桥、川藏铁路藏木特大桥等30多座桥梁

用带“铠甲”的钢建“长寿桥

■阅读提示

桥梁是交通建设的重要节点工程。面对跨度大、载荷重、地基软等情况,钢桥具有自重较轻的特点,可以更好适应特殊的地形需求。但钢桥表面易生锈,需涂装油漆进行防腐,每10年至15年要重新涂装一次。

旧油漆的打磨,新油漆的涂装,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且一旦涂装不及时,桥梁钢结构腐蚀过深,不仅大大缩短桥梁寿命,还增加桥梁断裂的风险。

能不能减少钢桥涂装过程的污染?能不能减少桥梁后期涂装的次数?有没有不喷漆就能防腐的钢材?

一项“新型高性能耐候桥梁钢及应用关键技术”给出了肯定答案。而这项技术,前不久荣获了2023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8日,在中铁山桥桥梁分公司内,部分产线用于生产耐候钢桥梁,工人们正在紧张生产中。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中断20年后再启动,研制自带“铠甲”的钢板

11月18日,在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的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山桥”)桥梁分公司,工人们将一张张五六十毫米厚的钢板吊运至下料区。技术人员将切割数据输入计算机,自动切割设备根据程序将钢板切割成大小、形状各异的小钢板。

记者注意到,不同切割机上的钢板虽然厚度、大小不同,但大多表面都有一层薄薄的灰色油漆,看上去很干净。

然而在下料区角落的一台切割机上,正在被切割的钢板表面满是锈迹,看上去十分破旧。“这是废旧钢板吗,怎么锈迹斑斑?”记者不禁问道。

“恰恰相反,这是车间最贵的钢板。”该桥梁分公司党委书记刘申说,这种钢材叫耐候钢,它不同于其他涂有灰色油漆的钢板,因为它不需要油漆就能耐受住一般气候的腐蚀,并且能够满足钢桥百年寿命的重大需求。

耐候钢是如何不被腐蚀的?带着疑问,记者前往秦皇岛市海港区,找到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青峰。

“耐候钢属于舶来品。”王青峰说,国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耐候钢了,并成功应用于桥梁建设。耐候钢主要成分是铁,还含有铬、镍、铜等金属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炼制而成。

因为这些成分,耐候钢在硬度和柔韧度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最重要的是,耐候钢在空气中可以自然形成一层致密的特殊铁锈,能隔绝含有盐分和酸性物质的空气、水分以及紫外线,并与钢主体固接,使其减缓钢板继续被腐蚀。

“普通的铁锈容易翘起,脱落后,空气和水分会继续腐蚀钢结构主体。”王青峰说,耐候钢表面的特殊铁锈致密且附着力强,不易脱落,这就是它不用油漆的秘密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8日,在中铁山桥桥梁分公司内,焊接机器人正在进行多枪同步焊接,加快耐候钢桥梁的生产进度。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1990年前后,我国第一次将耐候钢引进国内钢桥制造业,并在武汉某座桥梁中进行试验性应用。结果,国外的耐候钢技术到中国出现水土不服,特殊铁锈生成缓慢,桥梁中的焊缝锈蚀严重,最终以失败告终。

此后,我国耐候钢桥梁生产便停了下来,这一停就是20年。

2010年前后,中铁山桥中标港珠澳大桥制造,大桥的设计寿命、承载重量、抗风强度都超过了我国当时的桥梁制造水平。为满足索塔钢结构设计需要,顺利完成这一超级工程,耐候钢再次回到专家视野。设计生产适合中国气候的耐候钢任务,落在了王青峰团队的肩上。

王青峰分析了我国第一次耐候钢桥梁生产试验失败的原因:“应该是国外耐候钢各元素的比例不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因此,他带领团队分析各元素在耐候钢中扮演的角色,哪种元素增加强度,哪种元素增加韧性,哪种元素影响生成特殊铁锈。经过分析,他开始调整钢材冶炼配方。

王青峰的实验室内有多个炼钢小炉。他带领团队冶炼不同配方的耐候钢,经过半年多的试验,耐候钢的性能虽能接近设计要求,却总是差一点点,不是强度不够,就是韧性不足。

“是不是可以尝试再增加其他金属?”王青峰说,当时他突然想到,铌的延展性较高,于是他在原有多个配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铌等其他元素,终于确定了适合我国气候的耐候钢配方,并成功超越国外的耐候钢适应范围。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新配方的耐候钢中容易出现‘硬核’,就像面团中的硬疙瘩,这种‘硬核’后期容易产生金属内部微裂纹,造成钢结构断裂。”王青峰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只能是改变钢材轧制工艺。

经过不断试验,王青峰团队发现,钢材在轧制过程中,温度达到850℃后,“硬核”明显增加。因此,他们决定开发钢材低温轧制工艺。经过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低温精轧—开冷—返红TMCP新工艺,不仅实现钢板综合性能稳定化批量生产,与常规工艺相比,一次性能合格率也从90%提高到98%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8日,在中铁山桥桥梁分公司内,工人正在操作焊接机器人,生产耐候钢桥梁。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不需刷漆的桥梁,缩短制造工期约20%

适合我国气候的耐候钢有了,是不是就能顺利建设耐候钢桥了?

“哪儿有那么简单,当初武汉那座试验桥的焊缝锈蚀十分严重,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呢。”王青峰说,桥梁的焊接部位和栓接部位是最脆弱的,找到合适的焊材尤为重要,焊材与钢板母材的力学性能和耐候性能相匹配,才能保障桥梁的质量。

因为国外技术封锁,王青峰团队只能自行设计焊材。经过不断尝试,第一批耐候钢焊材被生产出来,王青峰将其拿到中铁山桥进行焊接试验。

“第一次试验不到半小时就结束了。”中铁山桥首席专家、焊接实验室主任徐向军说,焊接时,耐候钢焊缝熔池中钢水的粘度大,因此焊材熔化后的钢水流动性较差,这导致焊缝外观质量很差,而且焊接熔池中的气体、熔渣也很难排出,容易产生气孔、夹渣缺陷,导致焊接质量严重下降。第一次试验失败。

王青峰只能重新设计焊材配方,徐向军和中铁山桥总工程师胡广瑞也开始开发新的焊接工艺。两个团队共同发力,力求尽早解决耐候钢焊接难题。

如何增加钢水流动性?王青峰决定添加新的元素,但增加新的金属元素特别容易改变耐候钢的性能,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那能不能增加非金属元素呢?

有了新想法后,王青峰开始查阅资料,并试验了多种非金属元素,最终确定了硅元素。“焊材中加入适量的硅元素后,焊接熔化的钢水流动性明显提高了,而且对耐候钢各项性能的影响很小。”王青峰很快将新的焊材拿到中铁山桥,准备新的焊接试验。

就在王青峰寻找新的添加元素时,徐向军也在用原焊材不断试验新的焊接工艺。

“我们经过试验发现,如果提前将待焊件加热,并调整焊接时的电流和电压,就能让焊缝中的气孔、夹渣缺陷大量减少。”徐向军说,此外,只要采取后热措施,焊接完成后依然让焊缝处保持一定时间的高温,也有助于焊接熔池中的气体排出,减少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气孔。

就这样,双方共同努力,耐候钢的焊接难题被攻克,焊接合格率达到99.5%以上。

解决了焊接难题,就差栓接部位的难题了。

“栓接用的螺栓、螺母、垫片等零件材料和桥梁主体耐候钢的一样,合金元素含量高,硬度很大,如果用传统生产方式容易出现内部裂纹。”中铁山桥机械分公司销售经理董强说。

为此,王青峰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中低碳、多组元抗延迟断裂耐候钢螺栓材料,中铁山桥机械分公司将该材料制成的钢棒一端加热,使其软化,然后冲压成栓头。

“加热的长度要控制好,太短会产生裂痕,太长则容易把螺栓根部镦粗。”董强说,目前公司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耐候钢螺栓件加工工艺,并开发出10.9级和12.9级新型抗延迟断裂耐候螺栓。

随着“最后一个螺栓”生产问题解决,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被打破。在此过程中,燕山大学、中铁山桥等完成发明专利申请25件,制定各项标准10项。因生产过程免除涂装工序,缩短制造工期约20%,因后期不用再补漆,对环境污染降为零。

“港珠澳大桥2018年通车,其中的青州航道桥索塔钢锚箱使用了耐候钢,这是我国第一座成功使用耐候钢的大跨度钢桥。”徐向军说。

此外,这一成果还应用于官厅水库公路大桥、川藏铁路藏木特大桥等30多座桥梁,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31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19日,王青峰(右)正在和团队成员研究新的耐候钢焊接方法。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摄

使用寿命突破百年,期待成为市场新宠

耐候钢桥不用刷防腐的油漆,有利于环保,后期的养护费用大幅降低,使用寿命突破百年。然而,耐候钢桥并没有迅速成为市场的新宠。

徐向军说,耐候钢桥推广存在3个问题:初期建造材料成本高,锈蚀表面不美观,还不能适应全气候。

记者在中铁山桥桥梁分公司看到,除下料区外,焊接、拼装等区域内确实没有见到耐候钢桥制造。

“传统钢材进厂后就会被临时喷上灰色的生产保护漆,锈迹斑斑的耐候钢板一眼就能被找到。”刘申说,耐候钢无论是钢材本身,还是焊材、栓接件等辅材都比较贵,成本约比传统钢材高20%。虽然耐候钢桥不用刷保护漆和出厂前的防腐油漆,物料、人工成本有所节省,但总体生产成本依然比传统桥梁高近10%。

“成本问题交给时间和产量就行,毕竟按桥梁全使用周期算,耐候钢桥是省钱的。”王青峰说,一般桥梁10年至15年需要进行一次防腐处理,耐候钢桥不用,按理论值计算,桥梁100年的使用周期内,耐候钢桥总成本可降低20%以上。且随着将来规模效益的增加,耐候钢桥的生产成本自然会降低,这是所有新产品都要经历的过程。

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加速耐候钢桥的市场认可度,解决耐候钢桥表面不美观的问题。

耐候钢桥在形成稳定锈层前是最难看的,有的地方锈薄,有的地方锈厚,看上去锈迹斑斑。能不能在出厂前就让桥梁表面完成全部锈蚀,使桥梁外观形成统一颜色?

刘申说,他们在完成桥梁组件生产后,不会第一时间运往建设场地进行组装,而是在厂区内进行锈层处理,定期喷水、晾干,尽快形成均匀的锈层。

“看似简单,但什么时候喷水,每次喷多少水,总共喷水几次,每批组件都是不一样的。”刘申说,为让耐候钢形成均匀的稳定锈层,他们和王青峰团队进行了数十次对比试验,并逐步确定锈层定量评价技术,通过使用不同的检测仪器和方法,将锈蚀程度量化,提高准确度。

经过试验后,人们发现此方法不仅能快速改变桥梁表面锈迹斑斑的情况,还能形成更稳定的锈层,锈层与钢材的附着力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了桥梁的稳定性,减少了局部深度腐蚀情况的出现。

在掌握此项新技术后,市场对于耐候钢桥的接受程度逐步增加,目前中铁山桥已有近10%的桥梁订单是耐候钢桥,其中大部分是国外订单和我国西部订单。

“我们能中标加拿大帕特洛桥等国外订单,就是因为有了成套的耐候钢桥生产技术。”徐向军说,同时耐候钢桥十分适合建设在我国西部广阔的环境和生态保护区,因为这些地区人烟稀少,桥梁后期维护费用、难度很高,耐候钢桥免涂装、易维护、零污染的特点成了最大的优势。

目前,中铁山桥已成功拿下秦皇岛民族路南延道路上跨进出港铁路立交桥、北京至秦皇岛高速公路跨京哈铁路桥等耐候钢桥的订单。“这些桥虽然都比较小,但示范效应更重要。”刘申说。

此外,针对现有耐候钢不能适应高湿、高盐等气候的问题,王青峰团队还在寻找更新的耐候钢配方。

“我们通过增加某种新的元素,已经研究出适合我国南方梅雨气候、沿海高湿高盐气候的耐候钢。”王青峰说,未来,更加环保、全生命周期更加便宜的耐候钢桥一定会成为市场的宠儿。

记者手记

产学研合作促全产业链创新

耐候钢的研发及工程应用始于上世纪的美国,之后逐渐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我国最初引进耐候钢时,更多应用于市政工程、景观艺术等领域,看重的是其“锈艺”的外观效果。在桥梁建设这种复杂的工程中,因不适应我国气候特点,耐久性不强这一缺点被放大,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将耐候钢应用于桥梁建设失败的原因。

想要建设一座符合要求的耐候钢桥,钢材、辅材、生产工艺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革新,需要全产业链共同发力。因此,产学研合作是解决难题的最优方案。

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研发资源和人才优势,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如研发团队利用燕山大学的实验室,试验各种耐候钢生产配方,找到适合我国气候的耐候钢。这不仅加速了科研的进度,还减轻了企业的科研压力。

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依靠自身经验,开发新的生产工艺,让新材料、新技术尽快从实验室研发阶段转向规模化生产阶段,提高研发效率。在此过程中,高校学生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和就业机会,企业创新型人才更容易被发掘。这种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的双向互动,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此次耐候钢桥梁的产学研合作,更是促进了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燕山大学负责开发新材料、新技术,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等负责生产耐候钢及焊材等辅材,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桥梁、开拓市场,钢结构桥梁生产建设的产业链所涉及的企业,都在创新中得以发展。

总而言之,产学研合作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还能够促进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同时,产学研合作能充分利用更多创新资源,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来源: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