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给的,我们永远属于人民”只有从苦难中走出的人,才最懂苦难的滋味。同样,只有从人民中走出的人,才最懂人民的重要。扎根在基层群众的土壤里,用一生去攀登最巍峨的山峰,书写最无憾的故事,这就是曾山。
曾山,旧名曾如柏,字玉成。出身工人阶级,到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山的故事就如同他的名和字一样。先是偏远乡村山崖间兀然挺立的奇松异柏,再是新中国革命事业建设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中流砥柱。曾山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走过,由一块璞玉淬炼出熠熠光彩。
磨难虽苦,却能够砥砺人心。曾山的“脱胎换骨”,离不开人生之路上等待着他的四重磨难。
一种磨难:生于微末,少有大志。
断断续续的几年私塾教育,只是堪堪启了个蒙;半大的少年忍气吞声给人当学徒,只为习得那一两分手艺傍身;挽起裤腿迈入稻田,他躬下身子耕耘;挑起扁担走街串巷,他扯开嗓子吆喝......偏远的山村,并不宽裕的家庭,在这样的环境中少年曾山就和同一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平凡的为了生活而生活。
然而,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曾山来到人世的那一年,中华民族也正在历经最艰难的挣扎。外敌入侵,炮声轰鸣,烽火与硝烟弥漫在支离破碎的每一寸国土。国家蒙难,匹夫责无旁贷。曾家“英烈世家”的赞誉,正是源于在这样一个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里,他们挺身而出,以身报国。
父亲一届秀才,却全无文人的清高,甘愿教书育人,甘愿在暗地里为党传送一封封至关重要的情报;哥哥智勇双全,既是众多起义和革命的领导者,也是敢于身先士卒的先锋军。
他们无私奉公,坚贞不屈的精神,正是引领曾山坚定踏上革命道路的最好榜样。无论生活如何困苦,那一抹红星的光芒始终闪烁在他心中,恰如中华民族在风雨中飘摇——前路晦暗,矢志不渝。
二重磨难:红旗半卷,生死攸关。
曾山的革命道路,始终秉持着那一份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累累战功,赫赫威名,是他遍体鳞伤时淌出的每一滴血,是他挥手诀别时流下的每一道泪。戎马数十载,最艰苦卓绝、也最令人抚掌长叹的莫过于——“1934,冬”。
冰天雪地,日短夜长。几万人众的红军队伍,迫于局势,仅仅背着几杆枪支、几发弹药,就穿着一身单薄军装蜿蜒向西北行去。这支伟大的队伍,将去蛮荒处开拓,去找寻僵局之中新的希望。可在那时,并没有人预见这次长征会是一番不朽的功绩。
曾山和他所率领的部队,亦是一环重要力量。突破重围,几乎是在枪林弹雨中杀出一条血路,曾山部队终于见到了同壕战友,胡海及其部队。一面绣有“艰苦奋斗”四字的红旗被斫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
革命胜利之时,战友重逢之日,便是两卷红旗合璧之刻。匆匆一别,曾山与胡海各自领着部下投身战事。“捉拿曾山者,赏洋八万元。”顶着敌人恶意攻击,曾山几度化险为夷,最终见证了革命的胜利。可本应欢庆的时候,他却得知了战友殉难的消息。无法,无法,半卷染过曾山鲜血的红旗,再也等不到圆满。
三重磨难:劳苦功高,两袖清风
毛主席在歌颂焦裕禄同志的诗中曾说“百姓谁不爱好官”,解放后也仍旧继续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光发热的曾山,就是百姓眼中人见人爱的好官。
在上海这座经济繁荣的“金磨坊”、“大染缸”里,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曾山,却还是坚守着革命年代的艰苦作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每个共产党人熟记的准则,曾山更是将其贯彻到极致。
破旧漏风的棉袄,只要还能穿就决不会丢掉;唾手可得的财富,只要不正当就决不会沾染半分。廉洁奉公,曾山实实在在的做到两袖清风,经受住了党和时代赋予他的考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山用“永远属于人民”的信念,交付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诚然,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先辈的生命之火已经熄灭,可那火焰所点燃的灯烛,却还时时刻刻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不忘先辈,铭记国耻,让我们向曾山战士致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