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遇到困难,毛主席总会想到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被毛主席亲切的称为“王胡子”的王震。
王震出生于湖南浏阳,和毛主席是老乡。他们家的唯一收入就是给地主种地,在王震很小的时候,就曾亲眼目睹地主是如何压榨自己的父亲。于是反抗的念头很快就在这位少年的心中开始萌芽。
时间过得很快,在王震14岁那年,机缘巧合之下,他成为了一名铁路工人。与此同时,他第一次接触到进步思想,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他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帮助困难的老百姓,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救危机四伏的中国。
1927年,王震毅然决然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谁知蒋介石出尔反尔,公然违反国共合作的约定,开始大肆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使整个长沙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然而,恶劣的环境并不能阻挡王震坚定的信念。王震辗转各地,积极发展工人运动,坚定不移的维护毛主席的革命思想,深受组织的器重。王震在长征期间,承担起先头部队的重任,历经千辛万苦,突破敌人的重重堵截,为大部队争取了充足的转移时间。
但真正的考验发生在1936年,当时张国焘等人恶意鼓吹,企图分裂我党。王震二话没说,直接下令焚烧了所有影响团结的书籍和资料,第一时间将张国焘的阴谋扼杀在摇篮里。此刻,忠贞不渝的党性在王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抗日战争期间,王震作战勇猛,屡建奇功。在他的带领下,三五九旅连战连捷,被中央亲切地称为“百战百胜的铁军”。如果我们认为王震只是一位能打胜仗的猛将,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文武双全”才是对他最公正的评价。
1940年,本该一致对外的国民党开始削减我军的军饷和补给,并且刻意封锁革命根据地,使我军的补给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再加上日军的大扫荡,更加举步维艰,很多地方的军民都已经出现食不果腹。
面对此时的局面,党中央决定走上自救的道路,于是著名的南泥湾生产运动应运而生,它的造就者就是王震。
当时的南泥湾一片荒凉,在王震的带领下,三五九旅放下手中打仗的武器,拿起开垦荒地的铁锨、锄头,整齐划一地开始在田间劳作。这段时间,大家的手里只有锄头,眼里只有土地。
尽管环境恶劣,但是没有一人退缩。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南泥湾从荒无人烟的土地焕发出欣欣向荣的美景。将近30万亩的良田和3000吨的粮食是王震他们交出的答卷,不仅及时解决了物资匮乏的问题,也将共产党的精神永远留在这片土地。
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这是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的信仰,王震始终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点。1949年,毛主席将解放新疆的重任交给了王震。
我们都知道王震是一位战无不胜的猛将,解放新疆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毛主席之所以派王震去新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新疆经济落后,急需开发建设,而王震有开发南泥湾的经验,可以说是最合适的人选。
王震也不负众望,仅用时半年就解放了新疆。根据新疆的地域特色,王震决定向中央提交申请,在新疆建设兵团,一方面可以保卫新疆的安全,一方面可以投入经济建设。
1954年,中央通过了王震的请求,在新疆建立了一支高度军事化的兵团。在王震进入新疆之前,新疆的落后程度令人惊叹。为了改变现状,王震第一时间引进先进的工业和农业设施,迅速改变了新疆的经济结构。
王震发现这里光照时间长,虽然不利于粮食的生长,但却非常适合种植棉花。王震立即调整战略,开始将重心放在棉花的培育和改良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棉花的产量达到了400斤每亩,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好消息不断传来的同时,有一个问题也令王震担忧起来。那就是新疆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很难让年轻战士扎根于此。
稳定才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础,王震深谙此道。他只好自己充当“红娘”,积极鼓励广大年轻男女支援新疆建设,在新疆扎根,为祖国边防做建设。
后来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1981年,王震在新疆视察工作时,发现有人想要废除兵团,大怒:“谁敢废除兵团,我就马上戒严”。这才使得不法分子不敢为非作歹。
王震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文革结束后,又担任国家副主席,官至副国级。可惜于1993年在广州逝世。王震老将军逝世后还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并将自己的骨灰撒在了新疆天山。
这是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震老将军终其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党,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想着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他的离世实在令我们惋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