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激发创新创业兴趣。2024年12月1日上午9:00,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王菊教授在宜宾学院硕勋楼309教室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的讲座。本次讲座宜宾学院的侯佳老师主持,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课程班同学参加讲座,侯佳老师、郑启友教授总结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菊教授在讲座正式开始前,以自身来到宜宾所见所闻的非遗为引,表明还有许多非遗文化待挖掘和发展,为同学们打开认识非遗的新大门。

王菊教授首先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让同学们有一个确切的认识。接着,在横向上对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别,清晰明了地区别两者的不同特点。她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非物质性,活态性,传承性的特点,人在其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王菊教授以生动具体的事例展示知识产权制度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著作权保护,商标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方面。同时,其存在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政府对非遗普查力度不够,群众对非遗文化认识不足,非遗缺乏法律保护依据,以及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传承渠道不畅。王教授随后也提出了非遗保护的对策思考,以立法和教育为中心,尊重规律,深化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为日后同学们从事非遗相关项目提供创新思路。

在讲座过程中,王菊教授提出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满足了人自然的需求,并反映了人的活态文化。在文化传承中,主要依靠文化教育,承担社会责任,打造面向群众,集展示宣传为一体的鼓励传承,健全机制结构。她强调,我们要融入非遗,爱非遗,才能传承好非遗,承担起一代人的历史担当。

讲座的关键内容是非遗产业化。产业化发展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性循环。文化资源产业化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非遗资源产业化是活跃市场的主体。实现非遗资源产业化,文化数字化、可视化,资本与科技融合,在空间中兼具多重功能,从而达到新的人、物、场的生态关系 让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增强大众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王菊教授指出非遗产业化运作路径,从跳跃,融合,结合,突破到认同,五步层层递进,推动产业化发展。其中,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有效展示非遗数字化方面的成果,以彝族漆器、川剧、李子柒作为个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释主要的产业化方式,鼓励同学们跨学科融合,学习多项技能,为传承与发扬非遗贡献力量。

最后,王菊教授就如何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坚持要发挥人,技,和的作用,强调非遗传承人与非遗技术的传承,跨界融合发展与保护的重要性。

讲座结束后,有同学提出如何平衡非遗保护与商业化进程与如何应对非遗文化发展同质化问题。王菊教授耐心解答,强调保护第一,再谈发展,在发展中保持多元化的特性。侯佳老师坚定要在田野考察学中做,做中学,郑教授以“三个没想到”“三个深刻”“三个面向”总结。此次讲座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深刻认识非遗文化产业化运作的过程。(龚敏 王镘钦 来源:宜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