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小时候的作品经常被夸有“大师像”,但是真正引领易鹤达入境的是“圆”。他的人生是异常精彩的,他的创作也在持续的实践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也由此为儿时的“一个人的美术史”梦想掀开新篇章。
天才少年的大师之路
易鹤达最新系列创作《四照花开》中,相交的圆形有规律地排布着,斑斓的色彩在画面中强烈跳跃,随着不断地重复,一种奇幻的感受越发凸显:圆形在旋转,每一个色块都在闪烁,时间、空间的感知变得不确定起来。生死疲劳,这是一片从“无”之中生出的花园,一片令人眩晕的光色之海。
“四照花开——易鹤达2024作品展”
2024.12.1-12.31 北京兰画廊
12月1日在北京兰画廊开幕的“四照花开——易鹤达2024作品展”,由JustArt出品。《四照花开》是艺术家在孤独中的突破,是内心走上新境界的见证。自2021年开始创作的这批新作,其灵感来源于四照花。四照花开花时,舒展着四片洁白的花瓣,光辉四照,如同照亮周围的明灯,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在这座想象的花园中,易鹤达用油画棒恣意涂抹,尽情释放色彩的各种可能性,培育着这座想象中的花园:发芽、生长、茂盛,开花、结果、枯萎……四照花开,花开见性,缘起性空。万事万物要经历这个过程,在成长中喜悦,在凋零中叹息,而最终都要面对“空”这个结果。
艺术家易鹤达
易鹤达《四照花开No.2》
布面油画棒 100×80cm 2022-2024
易鹤达《四照花开-四季》
布面油画棒 60cm×90cm×4 2022-2024
进入到历史的维度,圆形切割与古钱币造型形成关联,象征着财富和物质世界的纸醉金迷。在四照花与古钱币、自然与社会、精神与物质之间,形成了一个拓扑空间,轮转不息,如同四时更替、社会兴衰。易鹤达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以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无论走出多远,每个人始终环绕着自己的圆心,最终走向各自的圆满。
现如今邻山而居、远离世俗的易鹤达,1964年出生在文化部家属院。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早早与许多著名艺术家生活在一起,潜移默化中受到极高的艺术熏陶。从现存最早的,13岁时的油画中,他的天赋便可见一斑。对他而言,这是梦想开启的地方,是他“一个人的美术史”的开端。
易鹤达工作室
尚未成年,易鹤达的作品经常被夸有“大师像”,17岁时的写生作品已显示出过人的概括能力和色彩敏感度。这是少年天才独有的绘画天赋。他清晰地记得创作每幅画的时间和状态,面对这些画,似乎我们就站在易鹤达当初画画的地方,沐浴着同样的阳光,呼吸着相同的空气。
随后,他不断进行着实验和突破,表现出惊人的精力、胆识和创造力。从印象派、表现主义、野兽派、构成主义、抽象艺术,一直到观念绘画。深厚的艺术功底在背后形成支撑,无论他画什么,都打上了强烈的个人印痕,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易鹤达《觉悟的自然 2003 放-作品第129号》
纸版、油漆、色粉、纤维素、丙稀、胶、铅笔
160x110cm 2003
2006年,易鹤达个展“三界”在宋庄1号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全面展示多年来的艺术探索。在接受最初的现实主义训练时,老师教导他要处理好天、地和中间建筑立面的关系,这似乎成为他设计绘画结构的一种无意识。譬如创作于2006年的《觉悟的自然》系列,黑白灰的构成隐约令人联想到天空、山脉和大地。绘画的这种局限性让他觉得无法“满足心灵的需要”,在“三界”展览开幕后,他慢慢进入“圆”的阶段。
绘画之内开启新天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真正对易鹤达的绘画产生巨大影响的两位师傅,都不是画家:一位是武学大师于承惠,另一位是高僧妙江和尚。有将近十年时间,他每天诵经、打坐。现年60岁的他,还能轻松做出高难度的瑜伽动作。
对他来说,艺术是体验和实践性的,这些训练都是提高身体感知能力的一部分。在习武和参禅中,易鹤达体会到了艺术应该是内观的。比如气韵的流动、打坐时的静观,绝非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或风格,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上都有着艺术家独特而鲜明的个人印痕。
“四照花开——易鹤达2024作品展”
2024.12.1-12.31 北京兰画廊
易鹤达《混沌-龙飞凤舞》
布面油画 130×162cm 2006
在这种认识的引导下,易鹤达改变了创作手法。如《混沌-龙飞凤舞》中,不仅仅是依靠书写、泼溅来获得抽象绘画的张力,而是追随着气息的引导,让笔触自由流动起来。武术中的内劲,转化为外部自由的动作。这样,一幅画自然地具备了起、承、转、合。
从表面上看,这批作品非常接近当代的“生成性绘画”,其流动性的根源,是内在修为的外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圆形的结构,这是“太极”之动引导出的结果。
“四照花开——易鹤达2024作品展”
2024.12.1-12.31 北京兰画廊
易鹤达《四照花开-秋》
布面油画棒 80×80cm 2022-2024
不过,他仍觉得不够。“这批作品很美,但是对我来说没有任何难度。美不美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那是外在的,我需要解决的是心灵的问题。”易鹤达告诉《艺术栗子》。
2004年的某一天,在一次信笔尝试中,易鹤达意外发现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圆。回忆起当初完成这件作品时的情况,他仍难掩脸上的喜悦,当时就告诉自己“以后可以好好睡觉了”。
易鹤达《布面油画VI》
布面油画 120×90cm 2009
在作品《布面油画VI》中,黑白两色的圆形层层堆叠,最下层的油彩很稀薄,越往上面越厚重,在总体上产生了迷幻的空间感,整个画布开始闪烁起来。细看之下,每一个圆形、每一道笔触都各不相同。用笔的徐急、轻重,如同呼吸和心跳,形成了线条交错的时间与生命的澄净之海。在这些极微妙的呼吸吐纳之间,个体存在最具灵性的部分,被敏锐地保留在画面之上。
“四照花开——易鹤达2024作品展”
2024.12.1-12.31 北京兰画廊
与其说创作实践带给易鹤达新的感悟,现实的生活也在推动他的艺术。19岁就进入《西游记》剧组担任美术,22岁时在北京“80平米”艺术沙龙举办首个个人画展,他在绘画、影视、戏剧、音乐、建筑等诸多领域都很活跃。经历数次人生的高光与低谷,增加了他对生命的认知厚度。谦卑、虔诚、无功利的态度,得以让他真正面对自己的生活和艺术。
经过佛家和道家的修行和实践之后,易鹤达意识到“轮回”“圆满”才是中国人思维中的文化基因:生命的轮回、因果的完满、圆寂和涅槃。圆既是宇宙万物的起始,也是终点。
“四照花开——易鹤达2024作品展”
2024.12.1-12.31 北京兰画廊
易鹤达《四照花开No.3》
布面油画棒 166×92cm 2022-2024
如果说早年间刻苦的绘画训练,已经让易鹤达对艺术材料的特性、表达力有了深度认知,那么通过武学和禅宗,则让他对自我身体内部产生了洞察。探索多年,尝试了绘画的各种可能性之后,他在“圆”中找到归宿。大道至简,在画圆的过程中,易鹤达由对自我的观照,扩展至对社会,乃至宇宙法则的认识和体验。
寻找个人的美术史
易鹤达在北京昌平修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这里远离市区,更少了艺术圈的喧嚣与热闹,可以安静地做艺术。当代艺术中有太多的策略和算计,这让艺术家偏离了自己的初心。“做艺术不能有妄想,需要用心,我自己只做‘心事’,我从自然这里获得能量。”对易鹤达而言,“知识”终究是有限的,甚至,作为一种“嗔念”,会阻碍人与灵魂的对话。
易鹤达《介指系列-圆来风景》
纸本水墨 97×97cm 2008
2007年,易鹤达拾起了久违的毛笔,在宣纸上进行创作。最初,他还特别在意水墨的浓淡、干湿,圆的大小和画面的构成,比如《介指系列》。不久之后,他笔下的圆形变得如小指肚般大小,如抄经般整齐排列。显然,这需要他投入更多精力,屏气凝神才能做到。同时,水墨、宣纸的敏感性,更好地记录下艺术家的情感轨迹。
易鹤达《四照花开No.21》
布面油画棒 40×50cm 2022-2024
对易鹤达来说,绘画变成了一种修行方式,在这种重复的劳作中,去呈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人生体验。画圆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拿起笔就可以进入状态,就如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和简单。2011年,易鹤达在今日美术馆展出了这批水墨绘画,展览名字“每天画画是退步的”看似自嘲,实则表明他对自己创作的笃定,以及对日常生活充满谦卑、敬畏的态度。
易鹤达工作室
为了保持自己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独立性,不受艺术商品化的影响,他甚至开创了中国第一个艺术家品牌“◯-易”。在艺术家的居所中,由圆形所衍生出的产品随处可见:地毯、橱柜、沙发、床单、丝巾、棒球帽……在这个被圆形环绕的世界里,它们与佛像、绿植、油画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圆中得到印证。
对于每一件跟艺术相关的事情,易鹤达都会小心翼翼地处理。比如,他的艺术档案保留得非常完整。因为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所以他把人生视为“培育因果”,也就是留下自己存在的印记。在画出一个个圆的过程中,最终走向人生的圆满,他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虔诚与敬畏,与他对人生的态度是一致的。
易鹤达《四照花开No.5》
布面油画棒 119×60cm 2022-2024
易鹤达《四照花开No.9》
布面油画棒 60×80cm 2022-2024
“人生就是一个圆!圆,生长、繁殖、衍生出数百万个星球组成的星系,星系找到自身的圆点,环绕着、盘旋着,游走出圆的形态。人不过是这宇宙中的一粒微尘,然而一个人又是一个寰宇,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为自己画满一个圆。”易鹤达对《艺术栗子》说。
这是一个关于圆的故事,也是关于易鹤达的故事。如今,这个圆开出了绚烂的花,长出了一座美丽的花园。
文字|雷鸣
图片|JustArt、易鹤达、艺术栗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