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49年末,毛主席出访苏联,没想到一见面斯大林就来告状,

“听说你手下有个叫黄逸峰的人挺牛的嘛,瞧不起苏联人!”

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被提及,可见不是小事,连毛主席都有些吃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后来调查清楚后,毛主席反倒说黄逸峰做的对,让斯大林哑口无言。

那在黄逸峰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为何会惹到斯大林?毛主席又为何会称赞他呢?

投笔从戎的书生将军

1906年黄逸峰出生于江苏东台,家里经商不缺钱,他又是远近闻名的天才,5年就完成了原本12年才能完成的学业,不知引得多少人艳羡。

不过,黄逸峰却不愿安稳于此,早在高中时期他就组织进步社团,并跟宛希俨等进步大学生有了接触。

后来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后,他更是时常从事革命斗争,比如说著名的“五卅运动”等。

1925年10月,他更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走上了革命之路。

上学时,他是进步学生中的标兵,是上海大学青年运动的领头人。

毕业后,他是饱经磨砺的好同志,还曾在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时,秘密救下了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大量共产党员遭到抓捕以及残忍杀害。

可俗话说的好,“真金不怕火炼”,这种恶劣的环境也筛选出了不少坚定的共产党人,比如黄逸峰,临危受命,出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

他头脑灵活,工作开展得很好,只可惜有叛徒出卖,因此在上任一个多月后就被逮捕了。

后来他被保释出狱,回到老家江苏东台开展革命工作,建立了中共东台县委,奈何随后再度被捕。

此次事件过后,他一度和中央断了联系,直到1938年夏天,他孤身奔赴武汉,才再度找到了党组织。

当周总理和叶剑英等人看到黄逸峰时,都非常高兴,并最终委派他去负责苏北地区的敌后游击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会还处于国共二次合作,黄逸峰凭借自身才能,还得到了国民党少将设计委员的身份,这也为他接下来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可以说,陈毅所统帅的新四军挺进纵队能够在苏北迅速立足,多亏了黄逸峰的帮助。

等到1946年国共谈判时,黄逸峰更是正式被授予了少将军衔,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批授予军衔的将军之一,同时还是中共特别执行小组首席代表。

黄逸峰在战场以及谈判桌上的表现,可谓是刚柔并济,连周总理都非常认可。

周总理还曾赞扬的称黄逸峰为“书生将军”,也算对他个人经历和才能的精准概括。

那么如此进退有度的一个人,为何会“惹到”斯大林呢?

小人逞凶,卑鄙诬告

其实,黄逸峰惹到的并不是斯大林,而是个别来自苏联的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还得从抗战时期说起,在抗战后期,苏联曾出兵帮助我国在东北对抗日军。

只不过日军失败后,苏联人也没有立即撤走,反而是妄图恢复帝国主义时期,俄国在中国的种种便利。

尤其是在铁路这一块,苏联更是狮子大开口,不仅要求共赢中苏铁路,而且提出了种种不合理要求。

比如说铁路局局长要由苏联人担任,铁路的盈余要分给苏联人一半,同时他们的军需物品还不需要接受海关检查等等。

后来,蒋介石答应了斯大林的条件,而英美等西方大国又有进军东北的意图,苏联这才做出退步,在1946年4月中旬,将军队从东北撤出。

从东北撤军后,苏联仍旧时刻关心着我国局势,对国民党和我党都进行过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开始的时候,苏联比较看好国民党,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只不过随着解放战争形势变化,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国民党已经陷入颓势。

于是此后苏联给予我党的援助多了起来,其中主要是经济方面,比如帮助我们修复东北铁路网等等。

1948年6月抵达的苏联专家小组,对我国东北铁路恢复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负责带队的前苏联交通部长科瓦廖夫。

他在铁路恢复与恢运营方面颇有见解,我们的一贯传统是,“朋友来了有美酒”。

恰好当时黄逸峰就在铁路总局工作,于是他热情招待了那些专家。

只是不曾想这些专家里有个别骄横无礼,而且还好色,居然在一次宴会上公然调戏中国姑娘。

黄逸峰很生气,当场就制止并斥责了他,对方自知理亏在宴会上也没有多说,不过暗地里却怀恨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国之后,那个苏联人将故事掐头去尾,摘去了自己的责任,胡乱编了一个抹黑黄逸峰的故事,并且还大肆宣传,说黄逸峰是如何瞧不起苏联人。

这件事儿当时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就连斯大林都有所耳闻,并且记在了心中。

原本黄逸峰与苏联没有交集,纵然是受到诬告,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偏偏1949年末毛主席前往苏联的时候,斯大林把这件事摆在了桌面上,为避免小误解引起大纷争,我们肯定是要给苏联方面一个交代的。

真相大白,主席认可

而在1949年末,毛主席之所以会率领代表团出访苏联,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来是想促进一下中苏关系,恰好当时斯大林要庆祝70大寿,毛主席索性率队前往苏联访问,既能祝寿,又能加深彼此来往。

二来是谈一谈中苏旧约问题,也就是废除昔日蒋介石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条约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我国权益,不仅使得外蒙古独立,同时还使苏联得到了沙俄昔日的租借地和铁路使用权。

虽然时间只有30年,但这却成为了新中国另起炉灶搞外交的一大障碍,于是毛主席就想将其取消掉。

可斯大林根本不愿意放弃这份条约,刚开始是闭口不谈,后来则是以雅尔塔协定为借口,进行搪塞,以至于谈判气氛一度相当紧绷。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斯大林在双方会谈的时候突然点出了黄逸峰的问题,这也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

不过毛主席当时并不知道其中情况,因此只是回复,“会查查看,有个交代”。

毛主席后来特意叮嘱周总理查一查这个事情,很快得知了真相,不过他并不恼火,反而松了眉头说道,

“黄逸峰做的好,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还特意让人将事情的始末转告给了斯大林,斯大林沉默不语,再也没跟毛主席提过这件事。

虽然我国素来有着谦逊礼让的传统,但是在国与国的交流间,还是要保持应有的独立与硬气。

毛主席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不仅在黄逸峰的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强势,在跟斯大林谈判时也是寸步不让。

在双方第1次谈判没有效果的情况,第2次会谈前,毛主席明确表示废除旧约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

然而,斯大林仍旧不肯主动提这件事,毛主席索性就在会馆中闭门不出,在接受访问的时候也明确指出,

“中苏之间应当签订新的平等的条约”。

最后,本就理亏的斯大林果然没抗住压力,同意废除旧的条约,详细条例由周总理亲自敲定。

当然,签订新约的过程也不会那么顺利,苏联仍旧想保留在旧约中获得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周总理进退有据,因此1950年2月双方还是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至此,铁路上的问题终于解决。

夙愿达成,回归学者

毛主席的认可,让黄逸峰很高兴,而他在完成组织上教育他的任务后,人生也再度迎来转折。

昔日,他从一名书生变为将军,如今,他又从一名将军转为学者,亦或者说,他其实一直走在学者的道路上,这是他的兴趣所在。

我们前面也提到,由于多次被捕入狱黄逸峰曾经有一段时间与组织失联,而那段时间里他一直在教书。

刚开始的时候黄逸峰是在南通中学任教,后来暹罗华侨新民学校招聘教员,黄逸峰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没想到最终顺利过了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边搞教育,一边搞革命,这就是黄逸峰的日常生活,由于进行共产主义宣传,他还三次被逮捕,可见他是多么的矢志不渝。

此后,黄逸峰又先后担任过新加坡华侨中学老师、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授,直到后来回归革命。

黄逸峰的前半生奉献给了革命,而后半生也是跟科学有着斩不断的联系。

1978年73岁的黄逸峰被委托恢复回重建上海社科院,这也变相证明了他的才能。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史这一块,曾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论集》、《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等书。

75岁那年,他带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在学术界就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回国后他也依旧在各大高校做报告,很少休息娱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也正是因为对学术太投入了,缺乏足够的休息,所以他才会倒在交通大学的讲台上。

此后黄逸峰只能与轮椅度日,不过他并不介怀,反而依旧时常去社科院与大家讨论研究,让大家愈发钦佩。

1988年11月27日,83岁的黄逸峰去世了,回顾他的一生我们不能发现,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抗争中度过。

在国内的时候,他于叛变革命的蒋介石抗争,哪怕多次被捕,依旧不改革命初心.

在流亡的时候,他为了弘扬共产主义而抗争,走到哪教到哪,身陷囹圄也无所畏惧。

后来人到晚年,他又与自己的身体,与时间相抗争,想要在更短的时间里做出更大的贡献。

于是我们能看到黄逸峰为科学而四处奔走,为研究而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斗志足够令人敬佩,而更难得的是,他还有着别人所不具备的才能。

文章开头也提到,他5岁就学完了别人12年才能学完的东西,是远近闻名的神童,这也是为什么他一边忙于革命,一边在学术上还能有所精进。

普通人或许很难达到这样的成就,需要专心致志投身于一方面,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不过,黄逸峰的故事或许能给予我们另一方面的启迪,那就是秉承初心、朝着自己热爱的方向进发,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矢志不渝,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

倘若我们真的能做到这一步,或许能否有成就也就显得不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快乐,我们能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说,“这一生并无悔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我们还应当学习黄逸峰的气节,哪怕是面对苏联专家及官员,他也是不卑不亢,对方犯了错,他就明确制止并指出,这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