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的提出,汉语学界对非洲的整体关注显著提升,关于非洲哲学和思想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为进一步凝聚学术界研究力量,拓展和深化中国的非洲思想和非洲哲学研究,2024年11月16日至17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外国研究所、《世界哲学》编辑部、《哲学研究》编辑部在杭州共同举办首届中国非洲哲学论坛。本次论坛主题为"非洲哲学与世界哲学"。本次论坛还得到《西亚非洲》编辑部、《中国非洲学刊》《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学刊》及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的学术支持。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孙周兴教授分别致辞。王俊教授和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编辑朱健先生向与会学者介绍"非洲思想译丛"和相关项目研究情况。
会议共有五个主旨报告,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的《解构欧洲文明连续性神话:跳出西方中心论的羁绊》,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非洲学刊》编辑部主任吴传华的《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我国非洲区域国别研究》,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祥福教授的《反殖民主义是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的《中非合作的形下与形上——"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的哲学阐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安山教授的《关于非洲哲学流派的若干思考》。学者们围绕解构西方中心论的哲学史叙事、中国关于非洲区域国别研究的整体状况非洲反殖民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三大全球倡议的哲学内涵、非洲哲学的总体特征和当代流派等论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其中,韩震教授通过学术性分析与解构,揭示了欧洲文明连续性叙事的现代构建本质,以此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框架。他指出,欧洲文明连续性的神话是近代以来的叙事结果,这种叙事夸大了希腊罗马文明与现代欧洲的联系,同时忽视了其与西亚北非文明的紧密关联。欧洲通过殖民扩张和文化叙事构建文明优越性,并通过所谓"复兴"概念抹平古希腊罗马文明与现代欧洲之间的断层。事实上,欧洲文明的根源性基础如希腊哲学、罗马法律和基督教都是外来而非内生的。最后,报告呼吁破除西方中心论,建立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大历史观和大文明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世界各种文化。
李安山教授探讨了非洲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认识论起点上的区别,即非洲哲学更强调感觉和存在的关系,而西方哲学则从思维出发。报告还分析了当代非洲哲学的流派划分,包括文化哲学、政治哲学和批判哲学,每种流派都有其特点和代表人物。文化哲学强调非洲特殊性,政治哲学关注实践和意识形态,批判哲学则追求理性和科学精神。报告最后讨论了非洲移民裔群哲学家在整合与分裂中的作用,以及对一些哲学概念进行重新审视的必要性,旨在促进对非洲哲学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会议的三组专家报告,由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湖南大学、黑龙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的学者分别围绕关于非洲的比较哲学研究、当代非洲艺术思想研究、当代非洲哲学研究展开。
其中,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系邓文韬教授在其报告《意象不到的中非联系:齐马柯南与中国思维的跨文化研究》中指出,非洲齐马柯南的伊祖梅祖系统和中国的类推系统(源自后期墨家)挑战了传统西方的二元逻辑,在处理复杂、模糊或矛盾的情况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齐马柯南的伊祖梅祖系统提出了对反的逻辑关系,而墨家则深入探讨了一些概念处于同时空之中、密不可分且互不矛盾的情形。这些非西方思维系统展现了复杂性和深度,不仅驳斥了西方关于非洲和中国传统缺乏逻辑思维的诸种说法,而且促使我们反思"逻辑"一词的定义和有效范围。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路易斯·罗德里格斯作了题为《斯多葛主义与非洲哲学比较研究的报告。报告指出,斯多葛哲学认为人类的目标是"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理性和自然法则,区分我们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追求内在自由;而非洲哲学,特别是约鲁巴哲学,强调万物相互关联,重视社群和共同体,认为人类与环境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两种哲学都相信命运和自然,并强调人生的不同阶段。斯多葛哲学和非洲哲学在核心理念上有相似之处,但可以互相借鉴,例如非洲哲学中的社区和人格概念对斯多葛哲学有益,斯多葛哲学中的命运和人生阶段概念可以为非洲哲学提供洞见。
浙江大学传媒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张勇的报告《从理论到实践:非洲影像艺术创作之思》介绍了译著《当代非洲电影的伦理与美学》的撰写背景及著作特色,分析了新一代非洲导演如何重新审视电影美学,并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泛非主义。张勇强调了非洲电影的社会文化功能和"美"的政治性,以及非洲电影形式、隐喻和声像的文本解读。此外,他提出了"非洲作为方法"的主张,强调非洲电影的整体性和主体性,以及其对全球南方国家电影发展的借鉴意义。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胡朋志的报告《论非洲本土哲学研究中的身份建构》讨论了非洲哲学的发展。作为西方哲学与非洲本土思想结合的产物,针对非洲哲学的早期研究关注非洲身份的重构,但过度强调特殊性导致非洲被视为西方的对立面。非洲哲学研究努力解决普遍性与特殊性、自我与他者等问题,通过探索非普遍性的普遍机制、突破西方传统逻辑框架、重识传统等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差异化共存,重构世界哲学图景。非洲哲学不仅是学科建构,还承担着传承文明、启发民众、推动发展的多重使命。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邓皓琛的报告《当代非洲法语哲学版图初探》探讨了非洲法语哲学的特点、历史和发展趋势。报告分析了非洲法语哲学与英语哲学、葡语哲学的不同,讨论了"黑人性"运动、法农的批判、"民族志哲学"的争论、谢赫·安塔·迪奥普的历史哲学及其修正,以及21世纪以来的"后现代"思想。报告强调非洲哲学的多元性,不仅关注学科建构,还涉及传承文明、启发民众和推动发展等使命,展现了非洲哲学在现代世界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本次会议是汉语世界首次以"非洲哲学"为主题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会议拓展了哲学和非洲研究的学术视野,丰富了研究论题,为汉语学界系统性地深入研究非洲哲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随着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建构,汉语世界对于非洲哲学的研究也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作出更为重要理论贡献。
作者:
文:邵文苑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