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12月1日,在世界南极日之际,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

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场。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本底站观测温室气体和大气臭氧等反应性气体、气溶胶、太阳辐射等要素,其观测结果体现较大尺度大气不直接受人为污染影响且混合均匀后的平均状况。大气本底站站址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的地区,以最大限度“还原”大气的本来面目。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其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加之气象科考队员连续多年来此执行越冬任务,确保观测数据能忠实“还原”南极多年来大气成分组成和变化。

据介绍,“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后,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动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

目前,我国共有青海瓦里关等9个大气本底站。同时,位于环渤海、四川盆地等气候系统关键区的10个拟新增大气本底站,已于今年7月启动为期一年的观测试验。

综合来源:新华社、科技日报、中国气象报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