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每年的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诞辰,而每到这个时候,位于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的毛主席纪念堂,就会有很多人再次排队悼念,瞻仰毛主席遗容。
1998年的这一天,毛主席纪念堂排队入场的人群中,有一个身影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
这个人,扎着马尾辫,衣着很是朴素,在人群中,缓缓向前移动。
经过再三确认,工作人员发现这原来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李讷。
见状工作人员来到跟前,小声地说,
“李讷同志,根据相关规定,您不需要在这里排队的。您可以跟我们来,直接从后门带您进去。”
李讷裹了一下身上的大衣,摆手小声说道,
“爸爸生前一直教导我们,不要搞特殊,我正常排队就行,你们工作吧,不用管我。我就是来看看老人家。”
在纪念堂这么肃静的地方,工作人员也不好继续坚持,只能作罢,心中却暗暗敬佩李讷。
那么这对父女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父亲虽慈爱,要求也更严格
李讷出生于1940年,毛主席有闲暇的时候,就会教李讷识字、朗读。当然,也会抽时间一起出去散步、玩游戏促进她的成长。
有了李讷的陪伴,革命工作繁重的毛主席,也难得地多了一点开心放松的时光,还会亲昵地称呼李讷“讷娃娃”,父女二人,其乐融融。
但是爱归爱,毛主席对包括李讷在内的所有孩子,从来不溺爱,甚至可以说要求很严苛。
1947年在胡宗南围困延安时期,延安的粮食也随之变得紧张起来。
这天毛主席明确的和工作人员说,“李讷不应该享受我的伙食标准。以后带她去大食堂吃饭吧。”
听到这话,工作人员一再劝说毛主席,表示李讷还小,跟着主席吃也吃不了多少的。
可毛主席却拒绝道,“她为什么能搞特殊,就因为是我毛主席的女儿吗?”
就这样年仅7岁的李讷,每天捧着个搪瓷碗,跟警卫员到食堂排队打饭。每顿饭,领一份黑豆。
成绩优异入京师 生活艰苦求知识
生活上严格要求,学习上毛主席对李讷的教育则非常有耐心。
1949年李讷跟着毛主席来到北京。
因为有毛主席的亲自辅导,李讷的成绩非常好,上中学的时候,成功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
入学报到的时候,毛主席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王鹤滨,帮忙把李讷带去学校报到。
新生是需要提前填写学生档案的,那李讷的家长是谁呢?王鹤滨这可犯了难。
毛主席知道后,却笑着对王鹤滨说,“这还用想吗,肯定是谁带的学生写谁的名字嘛。”
从这之后的王鹤滨,就成了李讷中学时代的“王爸爸”。
整个中学时期,老师同学都一直以为,自己的这位李讷同学的父亲叫王鹤滨。
这个时候的李讷,因为需要自己上下学,所以有了一辆自己的自行车,但是普通的国产自行车,衣着也很朴素。
即使读高中的时候,李讷的自行车已经很旧了,毛主席也没有给李讷换一辆。
李讷心里也想过,为什么自己的东西要比别人的差。
当毛主席知道李讷这个想法后,告诉李讷,“不能从衣着上跟同学比,要从学习上,知识上,跟同学比。”
并且亲自给李讷圈画、批注了很多古诗词,让李讷抄在自己的本子上,经常读,经常看。
如此一来,李讷比同龄人会背很多古诗词,多了解很多文化知识。
之后李讷凭借着自己优异的成绩,成功考进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李讷很快发现,之前的学习办法在大学不管用了。尤其是自己选择的历史专业,看着厚厚的一本一本,一摞一摞的历史著作,不要说背诵了,看着都让人头大。
不知如何下手的李讷写信给父亲请教学习方法。
收到信的毛主席,正在离北京很远的杭州,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读书,学习生活时期。
毛主席收到女儿的信,很是欣慰,回信道,
“学知识,必须要由浅到深,通过时间,慢慢积累。再厚的书,一次读不完,每次就少读点。一年读不完,就两年,还读不完,就准备花他个十年八年读,必然就可以读懂了。”
毕业工作结婚 生活坎坷艰辛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李讷才刚满26岁,就被分配到了《解放军报》社。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李讷化名肖力。
但是不久后,大家依然还是知道了,肖力就是化名的李讷。
即便如此,李讷的工作态度依然非常的诚恳、谦虚。
有一次在报社大会上李衲说:
“爸爸告诉我,要我向叔叔阿姨学习。在学校的几年,学的东西还很少,我还很年轻,很幼稚,也很蠢。并且让我告诉大家,希望以后大家,多多批评教育我,这样我才能更好地成长。”
在报社这几年,李讷依然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出去依然如此。
有一次下大雪,天气特别冷,回家路上遇到报社领导。领导怕哭上不安全,想开车送她。
李讷慌忙阻止道,“我爸爸专门交代,不让坐小汽车。被他知道了,可是要批评我的!”
几年工作下来,李讷到了30岁,此时的李讷体态大方端庄,脸蛋儿白净,轮廓长得有点儿像毛主席,有几分英气,眉眼有些像自己的母亲,有些秀气。
俗话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大学毕业之后,李讷的婚事也是毛主席一直挂念的,虽然支持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但是李讷毕竟是自己的女儿,毛主席还是提出自己想法。
要到人民群众中找寻自己的革命伴侣,不要贪恋权贵,找高干子弟。
李讷也非常认可这一点。
当时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李讷也决定辞去报社编辑总编的工作,来到江西井冈山。
也正是在这期间,30岁的李讷,邂逅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段爱情——徐宁。
徐宁在北戴河管理处招待所工作,是一名服务员,此次也一同来到井冈山。
出身工农家庭的徐宁,长得眉清目秀,而且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徐宁经常陪李讷聊天。空闲了还会陪她打球,运动。
徐宁的出现,让李讷开朗了很多,李讷很快便对徐宁产生好感,也将此事告诉了毛主席和自己的母亲。
自己的女儿恋爱,李讷的母亲肯定要关心过问的。在了解情况后却表示反对,但是毛主席却很赞成李讷的选择。
还专门作了批示,同意这门婚事。
有了毛主席的支持,李讷和徐宁很快便结了婚。
但是结婚后,双方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学历不是问题,但是因为学识的不同,两人对很多事物的看法,相差巨大。
隔阂越来越深,以至于到后来矛盾无可调和,到了1972年,即使自己已经有了孩子,但李讷依然选择了离婚。
婚姻的不幸,本来已经是非常大的打击,离婚后的李讷,不仅要自己照看孩子,还要一边工作。
如此一来,李讷的生活也陷入很大的困难,精神和身体也出现很大的问题。
在北京的毛主席,知道李讷的遭遇后,非常心疼和自责,经常念叨说,是自己把关不严考虑不周,让李讷受了委屈。
但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和工作,都不允许自己去看女儿,他只能派自己的贴身秘书张耀祠,代表自己,去看望李讷。
为了缓解女儿生活的困难,毛主席专门从自己一项管理严格的稿费中,拿出8000元钱交给张耀祠,让其转交李讷。
毛主席还让张耀祠转告李讷,有什么困难尽管跟他说。
李讷这边也因为这件事儿也非常自责,感觉自己选错了人,让父亲跟着自己操心,心里愧疚。
以至于,之后的两年时间,李讷一直在江西,没有回北京也没有见过毛主席。
父女都自责 病重又相见
1974年,李讷得知毛主席住院后,顾不上其他的,立刻离开江西,回到毛主席的身边。
当时的毛主席,听到自己李讷的声音后,也显得非常激动地说道,
“大娃娃呀,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也不回来看看小爸爸啊。是不是心里还在恨爸爸……”说完又伤心地流下眼泪。
李讷哭着摇摇头说:
“爸爸,没有爸爸,大娃娃从来没有恨过你。我只是感觉没颜面回来见爸爸……”,说着哭得更加伤心。
毛主席心里知道,结婚又离婚,自己还带着孩子,对李讷的打击非常大。毛主席捧着李讷的面颊,不住地安慰,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此,李讷留在了北京。像小时候一样,陪伴在父亲的身边。
老来终于得以安定 依然朴素不忘本心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李讷自己主动组织的住所,搬到了北京西部郊区,住在一个普通的有点破落的院子里。
很长一段时间,李讷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自己一个人工作、带孩子。本来身体就不好,但是蹬三轮拉煤这种体力活,不得不自己干。
看着李讷如今的生活如此艰辛,还孤苦伶仃一个人,从小带着李讷长大的李银桥夫妇,心里也是非常的难过,想着为她介绍合适的人。
直到1983年,李银桥夫妇为李讷介绍了时任云南省军区怒江军分区的参谋长王景清。
经过一年的了解,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结婚后,为了照顾李讷,比李讷年长13岁的王景清,几乎就没有让李讷做过家务。
每次王景清去买菜,李讷之前的邻居都会说,“有了你,李讷终于不像之前那么受苦。过去李讷卖肉,只敢买1毛钱2毛钱的,少得没法切。”
但是两人依然记得毛主席关于勤俭,不搞特权的教诲。就连去医院给李讷看病,俩人也都是互相搀扶着去乘公交。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李讷的身体更加不好,实在坐不了公交车。王景清也只是买来了一辆三轮车,带着李讷往返在去医院的路上。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近30年的携手让李讷夫妻二人互相扶持,几十年来,两人早已习惯了平常人的生活。
在李讷书房旁边的客厅正中,还曾挂有一幅毛主席亲笔写给她的题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
这既是毛主席对于李讷的期望,也是对我们后辈的叮嘱。
而在毛主席的言传身教下,主席的子女们,也都如同他一般,脚踏实地,默默的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袭击的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