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伤寒论
下法禁例
【原文】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阳明中风,口苦咽干(少阳不和),腹满微喘(阳明经气不畅),发热恶寒,脉浮而紧(太阳有表邪);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词解】
[1]面合色赤:满面通红。成无已注:“合,通也。阳明病面色通赤者,热在经也。”
【解析】
204条论呕多不可下。伤寒病中出现呕吐频繁, 且兼有阳明证者。多见于三种情况: ①太阳阳明兼病,太阳之邪不解,内干于胃,影响胃之和降,加之阳明胃热上逆,因而呕吐;②阳明里热,其热上聚胸膈,未结胃腑,胃气上逆而致呕:③少阳阳明兼病,邪郁胸膈,干犯胃腑,胃气上逆而致呕。这三种情况,皆不可误用攻下之法。因太阳阳明兼病致呕,太阳表病不解,且里证不急,攻下自属误治:阳明里热致呕,病位偏上,在胸膈胃脘而不在腑,且病势向上,也不可逆其势而用攻下之法:少阳阳明兼病致呕,因其病机与阳明热实结于腹部者不同,加之少阳有汗吐下三禁,故也不可妄自攻下。
205条论阳明病邪结偏高者禁下。阳明病邪结于腑,治当攻下,其证当见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潮热谵语等症。若只是心下硬满而不痛,且无腹部见症,说明病位偏上,由无形邪热聚结,气机受阻不行所致。此虽是阳明病,但因尚未入腑成实,故不可攻下。若误用攻下之法,势必损伤脾胃之气,病邪内陷而下利。若下利不止,多属正气因峻攻而下脱,故预后不良。若利自止,是体质尚健,胃气有渐复之机,故可判断有向愈之机。
206条论阳明病邪郁经表者禁下。阳明经行于面部,阳明病见满面通红,是无形邪热郁于阳明经表所致。据第48条所说:“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阳气怫郁阳明经表,腑未成实,故不可攻下,而只宜用辛温小汗法轻解其邪,或者酌加辛凉清解,如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之类。若误用下法,经邪乘虚入里化热,必见发热。若又因误下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而水湿内留,邪热与湿相合,湿热郁蒸,则可导致发黄。凡见发黄者,也必见小便不利,这是湿热相合,热恋湿滞,湿无出路的表现。
189条论阳明病兼表邪未解者禁下。本条虽云阳明中风,实属三阳合病。其脉浮而紧,发热恶寒,是太阳表证未解。口苦咽干,是少阳证在。腹满微喘,属阳明里证。阳明有热证与实证之分,本证里热未盛,腑未成实,又伴有太阳、少阳之证,故不可轻易使用下法。若误用之,则表邪内陷,气机失运,腹满加重;津液损伤,故小便难。
194条论胃中虚冷者禁下。阳明病,不能食,有腑实热结与胃中虚寒之别。阳明腑实,除不能食外,当伴有不大便、潮热、谵语、腹满痛等症,治应选用承气汤类方苦寒攻下。本证不能食,则是脾胃中气本虚,胃中虚冷,不能受纳所致。治宜温中和胃,如误用攻下,则胃阳衰败,独阴之气上逆,可发生哕逆之变证。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