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我也曾被裹挟其中,有缘成为一名知青带队人——编外知青。
再回首,往事如昨难忘怀。
一天我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通知,去县人事局报到接受一项新任务:占城果园知青点带队一年。这是我一个退役老兵,回乡被安置在邳州港务局的第三个年头,业务上刚刚熟悉,走上正轨。怎么会外派我去干这项陌生的工作呢?我思忖,一方面原因是我在机关属年轻一族,再就是我在部队有基层带兵的经历,这或许才是知青带队的合适人选。于是,我便欣然受命,前往占城果园汪庄工区报到。此时正是七五年的七月下旬,果园里的各种果子进入到了成熟期,即将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好兆头。
心怀忐忑的我,对如何干好这项新工作心中没底,只得边学边干。我抱定一个决心,融入这个团队,做知青们的知心朋友。
汪庄工区有知青八十多人,按军事化编制为一个连,连排班的干部皆由知青中的党团骨干担任。我的任务是协助他们搞好日常的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连长时国庆和胡淑娥(女),他们在工作上有责任心,且泼辣干练,能吃苦耐劳,各方面都能做到以身作则,群众威信高,获得大家一致地好评。全连上下团结一心,连队建没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屡受果园和工区两级领导的表彰。这是一个富有凝聚力、亲和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我融入这个团队的做法简单易行,即坚持同住、同吃、同劳动、同学习。
我住的是工区的防震棚,知青们住的是青石瓦房,宽敞明亮,与我住的地方只几步之遥。于是,我每天更多的时间都是和知青们在一起。虽不是同住一室,也可算作打成一片。
知青有自已的食堂,我一日三餐都与知青们同吃。伙食费全是自掏腰包,凭票就餐。炊事员、采买、会计,是由姓郝的一对姊妹全部担当。她们是被连队推选上来的,且乐意干好这一工作。按照当时条件,饭菜质量和花色品种还算可以。我有时也对改善伙食提出意见,並提议建立伙食管理小组和轮流帮厨制度。对此,他们都持欢迎态度,并能很快地给予落实。
劳动锻炼是知青们的一门主课。所有的农活都由工区领导按农时季节安排。对技术性的农活,如打药施肥剪枝等都由工区农技员现场集中传授知识和技术,然后分开作业。劳动强度都不算大,且能学到知识和技能。所以,每次劳动我都积极地参加。
同学习,共同提高理论和文化水平,为未来地发展“充电”。农闲时,果园和工区对知青的政治理论学习都作统一部署,但对文化学习未曾有过安排。我认为二者不可偏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于,一是要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二是要为将来恢复高考作好准备。于是,我在知青会议上动员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我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学习风气逐渐浓厚起来,闲暇时读书看报的人多了,还有的在温习高中课本。我还积极地支持连队成立通讯报道组,把果园和工区的新鲜事及时报道出去。他们外发的稿件大都先给我看,因稿件有质量媒体采用率也高。另一个亮点,是工区的黑板报办的有特色、上档次,图文并茂,常办常新,是广受好评的一块文化园地。黑板报也是报,因办得好常吸引工区内外不少人前来驻足欢赏和学习。有一次我去果园开会,一位领导对汪庄知青报道组给予表扬,并号召其它工区向汪庄学习。
同娱乐,给平淡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也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需求。我积极地参加连队举办的晚会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与知青们共同生活在一个能陶冶人们情操,朝气蓬勃,生动活泼,那样一种的环境之中。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尝。我通过“四同”,真正地尝到了甜头:一是全面地了解和熟悉连队情况,为开展工作做到心中有底;二是与知青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便于彼此沟通交流;三是与知青们的友谊日益加深,彼此成为很好的朋友......
如果要问我对知青连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用八个字作答: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团结搞得很好,如同一个大家庭,彼此亲如兄弟姐妹;我们的生活节奏紧张而有秩序,也有轻松和谐之情调,力戒松松垮垮;我们的作风是严肃的,人人严于律巳,做事严谨而雷励风行;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活泼快乐是我们平日生活的底色。我本人很适应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部队的生活。
又是一年的金秋时节,正当果子成熟采摘期,我怀着丰收的喜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果园,告别了朝夕相处的知青朋友。
就在我奉调回城的翌年,他们也陆续回城并悉数安置了工作。七七年恢复高考后,还有一些人走上了继续求学的道路,如我所知道的,有仝建设、李继凯、姚杰、陈伟光等。那时,他们都特别重视抽空自学,机遇总是青睐他们这些预有准备的人。
一晃四十九个春秋弹指而过,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易老。在这跨越半个世纪的流年里,我始终与一些知青朋友保持着联系。所幸,大多都在一个小城里安居乐业,也常有不期而遇。所不同的是,前二十年再相见可直呼其名,可到了后二十年再相见就难相认了。只因为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如今皆已步入了人生之秋。“欢乐情如旧,萧疏鬓已斑”,恰是当下的写照。既然谁都没有返程票,那就顺其自然吧,可那历久弥深的友谊更应当倍加珍惜。
就在不久前的一次聚会上,当我与几位知青朋友把酒言欢,畅叙友谊时,让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邳州日报》副刊有一篇散文《老沈》,是我的知青朋友仝建设为我所写。其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你全身心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兄长,关心和爱护着自已的弟弟妹妹......对此,我是有愧疚感的,权且作为朋友的信任和褒扬。我一直认为,能够成为知青连队中的一员,它不仅是我的光荣和骄傲,还是我这辈子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必当永远铭记于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