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抢抓市场机遇,不断探索,技术创新持续推进、应用场景拓展丰富、空域管理迈向智能化,2023年低空经济产值超900亿元,新开通无人机航线77条,新建无人机起降点73个,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数量60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深圳正抢抓机遇,率先布局多元业态,由“无人机之都”向“低空经济第一城”进击,开拓更广阔的低空版图,围绕科技创新、场景拓展、设施建设等持续发力,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探索为滨州市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启发。

构建高效协同的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在空域等方面形成突破、打开局面。构建城市级低空协同管理机制,探索空域管理、运行管理和飞行服务保障协同融合的新模式,在低空运行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全域低空空域评估,探索建立适合高密度超大城市特点的低空空域精细化协同管理模式。力争到2025年,全市开放无人机适飞空域占比突破75%,低空商业航线总数突破1000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健全低空运行管理服务体系,支撑大规模商业化飞行需求。依托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构建支撑“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低空飞行活动的规则体系,率先开展融合飞行试点,完成深圳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和A类飞行服务站建设,打造低空数字空域图,逐步完善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服务,2025年底前具备支撑1000架商业运营的低空航空器同时在空、每日1万飞行架次的服务保障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拓展五大低空应用场景。物流配送,进一步扩大低空物流网络覆盖范围。载人运输,面向大湾区推出更多低空载人飞行服务产品,培育城市空中交通新业态,2025年低空载人飞行力争达到3万架次。应急救援,在“空中120”覆盖全市基础上,采购先进适用的无人机技术装备,赋能应急救援体系,打造15分钟航空应急救援圈。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促进低空应用与道路巡检、城市安全、国土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低空巡管“一张网”。文旅消费,积极培育空中游览、航拍航摄、无人机集群表演等旅游消费市场,承办国家级无人机赛事,进一步推动“低空+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构建完备的低空标准法规政策体系,促进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全面落实《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依法依规建立涵盖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完整的地方法规体系,延展制定低空经济领域法规规章,完善深圳低空经济法规体系。努力推进标准先行,成立深圳低空经济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首批18项低空经济领域深圳标准编制,争取年内发布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空经济是一种组合型的经济形态,它看似“飞”在空中,根基却在“地”上,是研发、制造、测试、应用、服务等环节的串联,是产业的深度融合。近年来,滨州市主动布局,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相对成熟,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日趋完善,规划建设了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航天航空产业园和高新区无人机产业园2个新发展载体平台,建成了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滨州数据与应用中心和省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滨州市级节点2个空天信息数据集成应用研发基地,山东航空学院、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等为滨州市空天产业和无人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集科技研发、数据处理、人才培育和实训应用为链条的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通讯员 杨可聪 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