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焦小新)2024年11月29-30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圳)”)主办的“2024新质生产力、医工融合创新大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作大会致辞,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张志华,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朱武出席论坛。
论坛以智能创新、多元共建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康乐、谭蔚泓、杨正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谢立信、王振常、范先群、吴世忠等超过10位院士及20多位权威专家学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200多名代表参加大会,共同探讨创新药物、医工融合创新、眼科创新、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重要科学议题,港中大(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主持大会。会议同步揭牌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林顺潮教授担任研究所所长。
徐扬生校长在致辞中表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创新。10年来,港中大(深圳)采取融汇创新的方式,担当为国家探索自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使命。医学院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深化科教融合、医工融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端智库,是大学持续推进的重点任务。
白春礼院士在致辞中表示,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如何让重大成果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成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链合作创新平台、加强国际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港中大(深圳)10年实践和港中大(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的创新成立,为联通中外的眼科创新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平台。
港中大(深圳)犇亚国际眼科研究所所长林顺潮教授介绍,“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是国家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出的新要求之一。研究所(PIERI)汇聚顶尖的顾问团队,打造联通中外的眼科创新医学研究平台,推动医疗技术持续进步,在粤港澳大湾区,为新质生产赋能。”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推动着医学发展进入新阶段。众多医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在本次大会上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
作者:焦小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