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口中的「虎哥」重新出山了。
最近,一支曾经参与最近三代操作系的创始团队吸引了不少关注,不仅包括了前谷歌 Android 产品管理副总裁、前小米全球副总裁 Hugo Barra(中文名「虎哥」),还有前 Android 产品工程副总裁 David Singleton,以及前 Meta 副总裁 Ficus Kirkpatrick(负责 VR、AR 平台开发)。
虎哥,图/小米
而这支「梦之队」聚在一起的原因也不难猜测——AI。准确地说,他们联手创立了一家初创公司 /dev/agents,目标是基于云开发出面向 AI 智能体的下一代操作系统,让 AI 智能体不再是孤立的工具,从而构建一个能在设备间无缝协作的「智能生态」。
打算再造操作系统的当然不只是/dev/agents,从 Google、苹果、微软、OpenAI 到华为、荣耀、vivo、OPPO 以及更多厂商,都已经开始了布局和行动。
这是注定要迈出的一步。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再到移动设备的繁荣,每一次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几乎都遵循着一种路径——硬件破局,软件繁荣,但核心都是通过操作系统定义新规则。
不奇怪,如果没有操作系统,硬件不过是硅片堆积,程序也只是死板的二进制指令。这是操作系统被视为计算机「灵魂」的关键:它用一种语言,串联起硬件和软件,开发者和用户体验。
而 AI 吞噬世界的今天,需要一种新的操作系统。
AI操作系统,巨头必争之地
几天前,华为在 Mate 品牌盛典发布了华为 Mate 70 系列,AI 不出意外成了系列最大的亮点之一。在系统级 AI 小艺智能体的基础上,华为 Mate 70 系列祭出了九大 AI 功能。
但追根究底,华为 Mate 70 系列的 AI 离不开这场发布会的另外一位主角——HarmonyOS NEXT(原生鸿蒙)。
图/雷科技
在 AI 操作系统的战场上,参战者众多。但放眼全球,跑步入场的玩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 OpenAI、Anthropic、豆包为代表的大模型厂商,另一类则是手机和 PC 厂商从 Google 到华为,从荣耀到联想。
两股力量以截然不同的路径杀入,却又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占据下一个操作系统时代的主导权。
大模型厂商的进场,带着技术派的冷峻理性,逻辑很清晰:既然掌握了最强大的 AI 模型,可以提供更「智能涌现」的 AI 智能体,自然也有机会打造更原生、更能适应时代的 AI 操作系统和终端。事实上,包括 OpenAI、Anthropic、豆包等大模型厂商也确实都在接入和改造各种终端。
Claude「Computer Use」、智谱 AutoGLM 智能体,乃至 OpenAI 预计明年 1 月推出的「Operator」,都在让 AI 在手机、PC 等主流计算终端上自主操作,尝试让 AI 绕开传统的交互形式,直接代替用户操作,来重新连接硬件与软件、开发者与用户。
图/ Claude
与之相对的,手机和 PC 厂商的打法则更为务实,普遍基于现有的主要计算平台,以 AI 为核心重塑操作系统体验。从 Google 在 Android 15 中初步融入 Gemini,到荣耀 MagicOS 9.0 升级的系统级 AI——YOYO 智能体,苹果、华为、vivo、OPPO、联想也都概莫能外。
「智能体」成为AI时代的App
每一次技术浪潮的到来,总是会改变设备的交互逻辑。PC 时代,Windows 解放了键盘和鼠标,让计算机成为主流生产工具;移动互联网时代,Android 和 iOS 通过触控与 APP 生态将智能手机变成生活的中心。
今天 AI 正在驱动新的交互变革,AI 操作系统则是这场变革的底层支撑。但到底什么是 AI 操作系统?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技术的迭代以及探索,似乎也变得越发清晰。
本质上,操作系统的迭代和升级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与计算机沟通、协作的效率和体验。而不同于移动操作系统以触控为方式、以应用为核心进行的人机体验,在最新一轮大模型的技术变革下,AI 操作系统以多模态的智能化交互,通过智能体进行人机交互。
总的来说,AI 操作系统正在尝试将设备从「被动响应」变成「主动感知」,让设备成为一个智能伙伴,而非工具。这种说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复杂,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很直接:用户不再需要记住如何使用设备,而是让设备懂得如何服务用户。
比如说,当你对系统级 AI 智能体说了「帮我组织一场 xxx 会议」,AI 操作系统在理解用户意图后,拆分成会议邀约生成、发送相应同事、预定会议室、组织生成会议材料等任务,并智能调度子智能体、第三方智能体以及 APP 进行自主操作。
赵明让 YOYO 点的 2000 杯饮品,图/雷科技
事实上,这种智能化的能力已经在荣耀 Magic 9.0、华为 HarmonyOS NEXT 等系统中有了初步展现。荣耀的 MagicOS 9.0 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发布会上荣耀 CEO 赵明就直接通过 YOYO 智能体,实现了「一句话下单 2000 杯饮品」。
而这背后,不仅是对底层硬件和软件的调度,还是 AI 操作系统基于用户设备数据对用户意图的主动理解,对任务的拆分执行,还有对第一方或者第三方智能体、APP 的智能调度。这也是不同 APP 时代,新的挑战。
图/雷科技
AI 操作系统的两种「写法」
如果说 AI 操作系统是下一场技术革命的核心棋子,那它的落地路径却并非唯一。在今天的终端战场上,AI 操作系统正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法:
一种是以苹果、Google 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在原有操作系统架构上深度融入 AI 能力, AI 化的操作系统。
另一种则是以 vivo BlueOS(蓝河操作系统)和华为 HarmonyOS NEXT(原生鸿蒙)为代表的「原生派」,从底层设计就围绕 AI 进行架构重塑。
改良的优势在于「稳健」。比如苹果提出了个人化操作系统的概念,通过 Apple Intelligence 首先统合全生态下的 AI 体验,AI 功能与用户已有习惯无缝对接,同时承接原有的应用生态。
图/苹果
比如苹果在 iOS、macOS 的体系中,通过一系列增量的 AI 功能改造传统操作系统,尤其在即将推出的 iOS 18 中,AI 被进一步深度融合。从 Siri 的智能升级,到基于 AI 的健康追踪和数据整理,苹果的 AI 系统无处不在,但却始终隐于用户习惯之下,平滑而内敛。
然而,它也有显而易见的瓶颈。传统操作系统的架构并不是为 AI 任务设计的,在面对需要大规模并行计算或复杂场景感知时,往往会受到性能和逻辑的制约。
与之相比,vivo 蓝河和华为鸿蒙则选择了一条更激进的路线——重塑操作系统的底层逻辑,以 AI 为核心进行原生架构设计。以 vivo 蓝河为例,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大模型技术,甚至采用了被马斯克视为「实现 AGI 的最佳语言」Rust 作为底层语言开发系统。
图/ vivo
同时在架构设计上,蓝河也在系统层重点设计了 AI 能力,这一点实际也和原生鸿蒙异曲同工,而且都是以「意图为中心」,无论是手机还是其他终端设备,它们的角色都是执行用户意图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应用载体。在鸿蒙原生智能架构中,还能看到意图框架和用户数据图谱被设计成一个子系统。
图/华为
而原生派的优势在于「未来」,它能更充分释放 AI 技术的潜能,适配未来更多复杂场景。但它的挑战也不小,从头设计意味着开发者生态需要重新搭建,短期内很难迅速落地并产生效益,即便是原生鸿蒙也是经历了十年,同时还是要面对不小的挑战。
「改良」还是「原生」?并不重要
几个月前,Google 前 CEO Eric Schmid 在斯坦福大学作了一场演讲,特别提到了现在 AI 技术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早期的电力技术,每个人都只是「伸手摘取低垂的果实」。而 AI 操作系统,正在突破这种局面,将 AI 的能力更大范围、更深度地应用开来。
但改良与原生,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这个问题答案可能并不简单。原生派的挑战在于生态构建的难度注定需要更长的时间验证和成熟,原生鸿蒙也不例外。但显然,AI 时代的原生操作系统更没有历史负担,也更有潜力。
不过至少在当下,AI 操作系统的关键可能还不在于「原生」还是「改良」,而在于谁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多模态智能化交互下,人机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两种模式大抵还是会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前进、迭代。
而无论路径如何演变,AI 操作系统这场竞赛才刚刚开始,而赢家终将是那些能让「设备更懂人」的厂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