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作为广州这座繁华城市的另一面,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的成效,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广州北部,花繁叶茂。今年以来,花都区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全区51个典型村创建培育取得积极成效,全力打造现代化岭南新乡村花都样板,广袤乡村展现硕果累累的新花样,升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支撑起广州北部增长极建设。南方+客户端现推出《奋进“百千万”,“花样”典型村》系列报道,走进典型村、深入看变化,探寻花都乡野田园间的勃勃生机。敬请垂注!
春天,竹洞村涌动起灿若黄金的黄花风铃;夏日,红山村盛放出亭亭玉立的清雅莲荷;秋季,花城村上演着绿美菜园的丰收图景;冬时,马岭村披挂上五彩缤纷的三角梅花。
千朵花有千般姿,万座村有万种情。城如其名,繁花似锦,当下,广州花都的农村已然成为农民的家园、市民的乐园、城市的花园,不仅有岭南特色的田园韵味、青山绿水的乡愁醇味,更有体现城乡融合的现代之美。
在这里,“面子”更美。以打造美丽宜居新家园为目标,花都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重点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乡村面貌由点及面,焕然一新。
在这里,“里子”更硬。以激活可持续发展新动力为目标,花都着力集众智、汇合力,重点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乡村建设全民参与,重塑内核。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百千万工程”,正进一步革新花都的“另一面”,改变乡村的外在面貌和内在肌理。
“面子”美:
乡村变景区、农田变景点
浓郁的色彩、怒放的花海,为初冬时节增添了一抹亮丽。走进花都区马岭观花植物园,便被那竞相绽放的多彩三角梅铺满视野,呈现出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这是全国首个以观花植物为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专类园,自年初开园以来,日均入园游客超4000人。
各色品种的花卉高矮错落,或一枝独秀,或花团锦簇,随风摇曳,千姿百态,与亭台轩榭、小桥流水、古树成荫等岭南风韵景观相映成趣,让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
“村里以前环境不好,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山地田地撂荒随处可见,有些地方的草都长到两三米,比人头还高,我们守着宝贵的资源却没有利用好,非常可惜。”马岭村党支部书记冯桂彩回忆从前不胜感慨。
为了让乡村面貌“靓”起来,让生活环境“美”起来,马岭村确立以“花卉+文旅”为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依托独特山水林田湖自然禀赋,美化提升村容村貌,马岭观花植物园、喜花里活力休闲港、原乡风情小镇、白玉兰基地等落地建设,推动乡村变景区、农舍变民宿、农田变景点。
现在的马岭村,村庄道路外联“花漾年华”新乡村示范带,内通花景花道、环湖栈道、灯景街道,乡村人居环境按下了“美颜”键。
“看着村子越来越漂亮,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以前我们常去外地的乡村旅游,现在各地的游客都来我们村游玩。”马岭村村民群姨开心地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之美的底蕴。近年来,花都区扎实推进美丽生态建设,开展典型村人居环境整治比学赶超行动,建立区—镇—村三级领导包干机制,通过3个月共12轮的整治攻坚,全区典型村人居环境总体整改率高达99%,以连片示范立“标杆”,让乡村全面“美”起来。截至目前,花都97%以上行政村达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从狮岭镇马岭村到赤坭镇国泰村,“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已成为花都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古树盆景间次分布,艳丽花朵缀满枝头。这条全长13.5公里的示范带,连通马岭片区、岭南盆景小镇片区、九曲河片区,重点打造三角梅、樱花、桃花、白玉兰、黄花风铃、金花茶花、油茶花、岭南盆景等特色景观,总面积超过3万亩,展示花卉苗木超过3000种。赏花、观景、游园、露营,“开窗见绿、推门见景”的美丽乡村成为市民休闲旅游打卡的好去处。
从“一村美”到“全域美”,花都以“花”为名,绘就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连线成片、串珠成链的美丽乡村新家园。
“里子”硬:
发挥社会力量,调动群众参与
“加6分,加5分,扣1分……”每个季度,花都三华村都会发布农户积分表,以可量化的指标,运用到年底的分账核算,对全村村民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我们通过积分制,将纷繁复杂的村级事务标注化、具体化,让乡村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三华村党委书记徐金良说,村里将积分制管理理念融入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之中,激发村民参与门前三包、出租屋登记等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真正实现“我爱我村、我为我村”。
要想把“百千万工程”推向深入,不仅要有“面子”,更要夯实“里子”,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马岭村聘请马岭观花植物园、怡境文旅公司等文旅项目负责人担任“乡村CEO”,成立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帮助村级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联结紧密的村庄经营模式,将“花经济”培育成为集体经济新增长点。2024年度马岭村吸引游客43万人,村社集体经济预期收入445万,较上年增长约10%。
花城村与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携手共建“岭南绿美第一村”小菜园,一期项目规划面积1600平方米,布局蔬菜瓜果区、粮食作物区、调味香料区、果树区、花卉区5大分区,融合红色文化底蕴及绿美建设风潮,打造成为集“红色教育、古色乡村、绿美风光、产业发展”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文化宣传的新窗口。
瑞岭村引入54名国家级、省级盆景艺术大师入村住户,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发“微景智成”系统,实现盆景技艺从“人工化”向“智能化”的蝶变升级,带动群众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转变成家家户户皆有盆景园,每年接待游客量达30万余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6万元,年均增长23.22%。
蓝田村以镇村企三方合作,引进企业运营管理模式,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的共建共治共享方式,创新打造“点状供地+预支留用地”方式,将原有农场打造成一座集休闲娱乐、科普观光、户外拓展、餐饮度假于一体的小型旅游度假景区,带动全村实现“土地增值、村民增收、集体增效”。
一组数据也反映出花都乡村底子厚、里子好:建成村居颐康服务站252个、派出两批28名“金融村官”、新成立4家强村公司、盘活公办学位211个、农业农村产业“云智管”系统完成建设并正式启用……
但闻人语声,近在水潺潺。在花都乡村,企业办起来、发展起来,人才聚起来、动起来,村民收入更高、笑容更灿烂,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氛围日益兴起,多方携手正将“短板”变成“潜力板”。
来源:南方+
编辑:杨烁
复核:龚耀东 吴敏娜
校对:贾愚 彭天阳
审核:邓必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