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坐落于安徽省东南部,常住人口约27.5万。泾县医院是全县最大的三级综合性医院,也是首批入选国家“千县工程”示范单位的医院之一。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泾县医院以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设作为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其中,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在反复实践与探索之中,走出了一条契合当地民众就医需求、富有地方特色和医院特点的发展道路。
科室重组,肿瘤防治中心雏形初现
在“千县工程”启动实施阶段,对于如何进行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为县域内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无缝隙的“防、筛、诊、治、管”一体的健康服务,并没有参考答案。泾县医院院长潘志刚将这个过程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
医院发现,肿瘤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选择科室。为了破除科室壁垒,方便患者就医,泾县医院从原先内、外科体系设置中剥离出肿瘤诊疗的骨干力量,组建独立的肿瘤内科和肿瘤外科,集中承担肿瘤患者的诊治工作。
同时,医院将原来的消化内科和消化外科合并重组为胃肠病中心。这样一来,胃癌患者的全部诊疗流程就可以在一个科室内完成。例如,内科团队为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后,发现其有胃癌病灶或癌前病变,患者可第一时间交由外科团队管理,完成后续的手术治疗。
随着健康体检的逐步普及,许多居民筛查出肺结节,并有进一步的就诊需求。基于此,医院肺结节门诊应运而生。该门诊由呼吸内科和胸外科医师共同出诊,借助由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高精度CT设备,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筛查、初步诊断和随访,对疑似早期肺癌的病灶及时诊断并进行微创切除,从而降低中晚期肺癌的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
连线成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具体要求包括落实县医院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泾县医院作为全县“龙头”医院,牵头打造县域肿瘤防治网络,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其中。
泾县辖区范围内共有9个镇、2个乡。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泾县医院共对口管理6个乡镇,居民总人数约占全县的60%。目前,泾县地区已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肿瘤患者筛查、随访等工作得以在基层延伸。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多种癌症的有效防治措施。泾县地处皖南山区,村落分散,山路崎岖,村民外出就医较为不便。于是泾县医院定期开展下基层义诊活动,免费为当地居民进行前列腺癌等病种的早癌筛查,同时进行健康宣教。为积极响应国家“两癌”筛查的号召,泾县医院每周派出专业团队,前往县辖区内的不同村镇开展筛查工作。
“通过早期筛查、早期治疗避免肿瘤发展到难以控制的中晚期,这既延长了患者寿命、提升了生活质量,又减轻了疾病负担,节约了更多的医保基金。”潘志刚说。
除了下基层帮扶外,打通转诊渠道也是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于有进一步就诊需求的患者,乡镇卫生院可直接与泾县医院医疗服务部对接,帮患者获取相应科室的门诊号源,实现向上转诊。
内生驱动,打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想让县域居民不出县就能接受肿瘤规范化治疗和全流程管理,提升县级医院自身实力和吸引力是关键所在。长期以来,泾县医院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在皖南地区县级医院中处于前列。肿瘤防治中心创建之后,医院在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腔镜手术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
肿瘤诊疗技术的进步,不仅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撑,还需要临床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对此,泾县医院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了让当地肿瘤患者免于四处求医的奔波,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医院名医工作室团队定期来泾县出诊;同时派出肿瘤治疗领域的骨干医师去全国排名前50的各大医院进修,带回更多的新技术、新思路。
“经过病理诊断后,肿瘤患者的治疗是相对标准化的,北京、上海的大医院和县医院在治疗实施上几乎没有区别。知名专家来到泾县为肿瘤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可以说给患者吃上了一颗‘定心丸’。”潘志刚说。
如何实现内生驱动,是泾县医院在肿瘤防治中心建设中不断探索的方向。长远来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性的运行机制。为了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泾县医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如科室资源整合与重组、引进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精细化运营与成本控制等。
潘志刚认为,社会效益与医院长期发展呈现正向的联动关系。“只有诊疗水平提高,患者更愿意留在县域内看病了,医院才会在整体上发展得更好。而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可以产生标杆效应,改变县域居民的固有认知,重塑本地就医的信心。”潘志刚说。
文:陈开颜
编辑:魏婉笛
审核:孙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