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江源第十期
敢为人先埋头干
激情红土谋新篇
红土记忆
激情燃烧的岁月
地名,
是一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密码。
每一个地名背后,
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记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变迁。
因此,
地名不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简单标记,
更是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与情感,
凝聚着浓厚的乡愁
红土社区因有镇水患的红土地庙而得名。古人因羊马河水势汹涌,常冲毁良田,夺人性命,而在羊马河畔修建土地庙以佑苍生,因建筑材料为红色粘土,而得名红土地庙,所属村落即为今江源街道红土社区。
丝路名品
汉晋时,蜀中特产一种细麻布,未经漂白,其色微黄,故名曰黄润,黄润细布又称“蜀布”,见司马相如《凡将篇》:“黄润纤美,宜制褝。”褝,单衣也。汉人以纱毂制褝衣,江原(今崇州)之好麻细布尤为适宜。《史记.大宛列传》载武帝使张骞出使西域,于大夏(今阿富汗)见经身毒(古印度)所贩邛竹杖、蜀布,说明那时候已经存在四川经印度通向阿富汗、伊朗的交通线。晋代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江原县,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黄润细布以雄麻纤维织成,轻细柔软,可卷于竹筒中,故名“筒中布”。蜀布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成为中西交通贸易史上驰名世界之大事。
《江源乡志》(1981年)记载:“旧时江源农村机匠很多,每到夜晚,机声四起,所织布细密经穿耐用。有的是32只洋纱,有的是鸳鸯纱,长四丈多,宽一尺二,统称土布,以别于舶来品。”又载江源大蔴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过去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15-20%,并对种植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江源以产大蔴出名,为织麻布的主要原料。”江源村落还有很多麻窖(本地音gao),即是产麻、织麻的实证。2019年,由红土社区老人秦茂和、秦茂成、付淑芳发起,根据历史记载和儿时回忆,还原修复了生产“蜀布”所用的的织机。
红土社区百姓家村史馆展示织布机
一样田地 两样庄稼——农村经济(50、60年代)
1952年2月,开展土改运动,农民分得了土地。
1952年4月,土改运动结束后,建立了乡人民政府。
1954年江源试办农业生产初级社6个,1956年发展到高级社49个。
1957年4月全民除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
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
1961年体制下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准单位。
1964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胡茂南(1922—2000),崇庆县石鱼乡(今崇州市江源街道红土社区)人。50年代,他埋头苦干,专研攻克水稻种植技术。1955年获得温江地委农村工作部肯定,以《一样田地两样庄稼》为题刊印成册在温江地委(温江专区在1983年撤销时管辖了12个县,包括温江县、郫县、灌县、彭县、新都县、什邡县、广汉县、新津县、崇庆县、邛崃县、蒲江县、大邑县)各县、乡、村推广崇庆县石鱼乡胡茂南联组实验改进水稻栽培技术。
一张席子 一片蓝天——村社经济(70、80年代)
民国时期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源村社经济(主要指作坊、手工业)包含水碾、竹编、织草席、织布、打麻纱、染房、打草鞋、泥木工等。在众多的手工业中,织草席尤为出名,尤其是以一大队(今红土社区)为代表。这里几乎家家都从事织草席的工作,使得织草席成为了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
三斤草一床席,草席原料为灯芯草,江源本地并不多产,都是各个生产大队从简阳、新都等地购回,运回来后即可加工。织草席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它完全依赖手工操作,需要两人配合完成。一个人掌扣,另一人用竹制梳纤穿灯草,然后用扣打紧压实,一床席子长约2米,打好后两头用麻绳捆紧,晒干后剪去两面多余灯草,一床席子才算完工。快的每天要织6床,一般的也要织4床,一床少则7、8角,多则1元多钱,是副业中比较赚钱的行业。
但既要有资本,又要有人手,还要有人跑销路,才能使产销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要买要织要卖,若是资金短缺,或是人手不足,亦或是销售不畅,产出就只能维持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同样在织席,有的“翻稍”,有的“舀水不上锅”的原因。
村社经济的兴衰历程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手工业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传统手工业在面对现代化挑战时又面临诸多的困境和挑战。传承和发扬传统手工艺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与现代产业的融合之路,才能实现传统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红土社区百姓家村史馆展示打席子场景
今天
红土变迁
原江源乡红土小学
(1981年——6个班258人,教师7人)
社区标准化幼儿园
红土村1956年前属石鱼乡,1956年取消石鱼乡并入江源公社,1987年更名为红土村,2020年改为社区。现红土社区位于江源街道东北角,辖区面积2.6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732人,常住人口1.3万人,有水院、成蒲两个集中居住区,近2400人集中居住。随着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公安厅战训基地、花样年房产的先后入驻,校园周边服务配套形成大小商家200余家。因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往来频繁,近年来逐渐成为江源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原红土村2、3、7、8组
四川省公安厅战训基地(图据网络)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图据学院官网)
崇州设县始于汉初,名曰“江原”。江源作为蜀州辖县则是始于唐武德二年,先后为唐隆、武隆、唐安、唐兴、江源县治,直至明洪武九年撤县设乡。江源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更以其丰富的物产和坚韧不拔的人民精神而闻名。这种精神,体现在百姓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以及忠贞不屈的文化基因中。
红土地庙作为历史的见证,曾经被人们祈求护佑苍生。而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公安厅战训基地相继在红土建立。我们有了更科学、更专业的人才来治水,有人民子弟兵和人民警察来保卫人民安康。江源的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传承与发展,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更彰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
成蒲安置区修建前后图片
红土记忆,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奋斗回忆,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汗水浇灌的希望之地。红土记忆,是青春的赞歌,是奋斗的史诗,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红土记忆,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人们以无比的勇气和智慧,开启了新的征程。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粒尘埃都似乎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块红土都仿佛铭记着前辈们的足迹与汗水。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这份记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续写红土上的新篇章!
探寻江源历史
汲取文化力量
文稿:廖清建 胡志强
编辑:杨涵锐
初审:廖清建
复审:罗英
终审:况汉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