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斯特兰蒂斯集团的唐唯实突然宣布辞去首席执行官职务。

其实就在今年10月,斯特兰蒂斯集团就已经宣布,集团CEO唐唯实将于2026年年初任期届满时卸任集团首席执行官一职并退休。

唐唯实连几个月的“垃圾时间”都不愿意等待,我们可以据此合理推测双方并非和平分手,甚至可以说是不欢而散。

斯特兰蒂斯CEO唐唯实(卡洛斯·塔瓦雷斯),可以说是汽车圈中最有名的中文名,根据这个名字,我们就不难看出其经营风格——极度务实。

在逆全球化与新能源汽车革命浪潮的当下,要管理好斯特兰蒂斯这个来自美国、欧洲十几个汽车品牌组成的大集团,不仅要推进新能源转型,还要在大国博弈中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其难度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唐唯实其实还干得不错,2023年,Stellantis成为欧洲最赚钱的车企,唐唯实本人也拿到了3650万欧元的薪酬。

但好景不长,2024年10月16日,Stellantis集团发布其第三季度在欧洲和北美的交付量数据。Stellantis在欧洲地区的交付量下降了17%,从2023年同期的59.9万辆降至49.6万辆,在北美地区的交付量下降了36%,从47万辆降至29.9万辆。Stellantis第三季度全球交付量下降20%至114.8万辆。这也成为唐唯实下台的直接导火索。

如今,随着唐唯实的正式谢幕,本文将为读者总结 唐唯实的功过是非。

读懂唐唯实的三个关键词

唐唯实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他一步步从一个普通的试驾工程师做到Stellantis集团CEO,本文为读者提取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救火队长”。

唐唯实的职业生涯起步于雷诺集团,在雷诺工作期间是名副其实的“卷王”,他主导的Mégane II项目用20个月的时间实现了100万台的销量,占雷诺集团销量的半壁江山。

1999年,雷诺日产联盟的成立,唐唯实开始接手日产业务,2009年,日产受金融危机影响陷入严重危机时,唐唯实扮演了“救火队长”的角色,只用了一年,就让日产北美扭亏为盈。

唐唯实干得实在是太出色了,逐渐威胁到了老领导戈恩的地位,后来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内斗,唐唯实也于2013年8月离开雷诺—日产,加入了老对手标致雪铁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入标致雪铁龙后,唐唯实的当务之急是扶大厦于将倾,再次扮演“救火队长”,在欧债危机中,标致雪铁龙风雨飘摇,一年的亏损高达50亿欧元。怎么办?

唐唯实的做法是裁员降薪、缩减不必要的车型、提高定价这三招可谓起到了奇效,2015年,标致雪铁龙集团的自由现金流达到20亿欧元,经营利润率达到2%,随后提升至5%。2017年,唐唯实通过收购欧宝与沃克斯豪尔,稳定为标致雪铁龙提供利润。

2021年年初,在唐唯实的主导下标致雪铁龙与菲亚特克莱斯勒合并成立Stellantis集团,尽管这个组合在当时被称为“失败者联盟”,但在2023年,Stellantis集团销量是全球第四,市值超过了大众集团。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降本大师”。

唐唯实最擅长的,就是把降本做到极致。 最显著的手段就是裁员和转移产业链。

2014年,唐唯实执掌标致雪铁龙后,果断裁撤冗员,3年砍掉了1万人,成立Stellantis集团后,5年内,裁撤了5万人。在欧洲大幅裁员的同时,唐唯实在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国招聘工程师,年薪约为5万欧元,只有欧洲工程的三分之一。

此外,唐唯实还把产业链往成本更低的东欧、北非与印度转移。

除此之外,唐唯实还善于精简造车平台,扩大规模效应。

唐唯实任职标致雪铁龙后,将45款车型缩减26款,原本7个造车平台被砍到只剩2个——生产紧凑级和微型车的CMP和生产中型的EMP2。由于冗员和造车平台的大幅精简,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标致雪铁龙的研发与设计的成本大幅降低,很快,标致雪铁龙毛利率接近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tellantis集团成立后,唐唯实把原本散乱的产品谱系重新调整,整个集团2/3的产量由CMP和EMP2生产。大大节约了成本。

从2021年至2023年,Stellantis集团的营收从1500亿欧元增长至1895亿欧元,经营利润率为12.8%,整个集团的净利润达到186亿元。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身段灵活”。

2022年的巴黎车展上,唐唯实发表了一个讲话,大意是Stellantis集团将退出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没啥了不起的,欧洲应该抵制,然后加关税。

然而,时隔2年,还是唐唯实,不但投资了中国造车新势力零跑,还在欧盟对中国汽车加关税时拼命反对:“欧洲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是一个重大的陷阱。”

唐唯实,为何身段如此灵活?答案就是那个绕不开的问题,新能源转型。

我们都知道,全世界搞新能源汽车盈利的屈指可数,这对痴迷于利润的唐唯实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要赚钱,另一方面又必须转型,那怎么办?答案就是“油改电”加入股“中国造车新势力”。

“油改电”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了成本。典型的就是Stellantis的STLA Medium平台,其前身就是前文提及的EMP2平台,研发成本仅为6.3亿欧元,要知道,早在2013年, 雪铁龙C4 参数 图片 )就诞生于这一平台,成本早已分摊完。

虽然在外人看来“油改电”不体面,但它的低成本让Stellantis在竞争中占据了极大优势,毕竟谁会和钱过不去呢?

然而,“油改电”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怎么持续推进电动化?答案是寻找中国力量。

我们都知道,2023年的上海车展震撼了世界汽车产业,比如大众高层在观展后,回国换掉了本土的软件团队。此时的唐唯实也瞄准了中国市场,当然不是加入中国市场,而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标的开展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5月,Stellantis与零跑宣布成立零跑国际,用15亿欧元买下了零跑20%的股份,并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内全面打通了产品、法规认证、渠道和服务,一场亿级别的跨国投资,可谓效率惊人。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效率,根源在于,唐唯实看中了零跑的“性价比”。

零跑起初靠售价6万元左右的微型电动车T03开拓市场,2022年开始主推20万元左右的SUV车型C11,整体年销量规模约10万辆。在Stellantis入股前夕,零跑融资非常困难,自上市之后,仅筹措了不到60亿元。相比于小鹏、蔚来,零跑过去5年的总研发费用仅为47.2亿元。

但在唐唯实看来,零跑汽车是全域自研,主要核心系统都是自己研发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自己的体系内解决,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相比起来,大部分车企都需要供应商帮助,所以碰到问题,得找供应商协同开发,成本高、效率差。

如果自己亲力亲为搞电动化转型,不知道还要花多少时间精力,所以这笔买卖非常划算。

于是,和零跑合作之后,唐唯实对欧盟提高对华关税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变化,每次欧美要打压中国汽车时,唐唯实都第一时间跳出来反对,完全忘了自己当年在巴黎是怎么讲的。

“裱糊匠”唐唯实

中国人总喜欢给人做一个“历史评价”,如果一定要给唐唯实一个评价,笔者认为最恰当的比喻就是“裱糊匠”。

裱糊匠一词是对李鸿章对自己的自嘲,他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办海军,其实都是纸糊的老虎。从来不能放手办理,只不过是像裱糊匠一样,拿纸糊起来一间房子,虚有其表啊。如果不揭破,还可以敷衍,看起来还像个样子,还能拖着用。如果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人,说你这纸糊的房子怎么行呢?得有个根本的解决方案,把纸全部扯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可收拾。”

你看,在这段话里,李鸿章的自我定位,就是一个处理“棘手问题”的人。

你看这个定位用到唐唯实身上同样合适。要知道,唐唯实的身份始终不是老板,而是大集团的职业经理人。

任何公司大了,都会产生官僚主义,没有人干正事,每次开会没人能谈到正题,没人想解决问题,会上张三李四王五轮番发表意见,一本正经堆砌专业术语,然后得不出任何结论,一点小问题得上报总部走流程。反正天高皇帝远,责任人都在欧洲或者美国,我只要每个月工资到账就行了,那么拼命干嘛?

甚至许多大型上市公司,你连一个最后负总责的都找不到,创始人股权极其分散,连大股东都是基金,基金的钱来源广泛,更无真正的责任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职业经理人以利润为导向,拿钱炒股,自己炒自己,皆大欢喜。

可见,同样一个公司,由创始人领导,和由二代、三代以及职业经理人管理,是彻彻底底的两个物种,甚至可能比人和猿的差距还要大。尤其是竞争激烈,技术进步很快的行业,正所谓大争之世,平庸就是最大的恶。

在笔者看来,唐唯实作为一个裱糊匠,在现有框架内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但也就仅此而已。那他为什么会下课?答案是,“降本增效”最终反噬自身。

由于唐唯实不断大规模地裁员,导致北美地区工会和经销商的不满。当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对Stellantis裁员发起抗议后,唐唯实本人非但没有与之磋商,反而加大了裁员力度,这就导致当地员工和经销商的持续罢工,进而拖累了销量。

Stellantis全国经销商委员会在9月10日一封给高层的信中,指责唐唯实,信中明确写道:“现在是时候恢复生产,开始通过销售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了。”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欧洲市场,此外,由于Stellantis目前的“油改电”的产品阵容,无法满足欧盟2025新排放法规,进而导致销量下滑,于是,唐唯实公开表示,要出售更多不盈利的品牌,以确保利润,比如玛莎拉蒂和克莱斯勒。

这番话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可以说,唐唯实的改革惹恼了Stellantis北美、欧洲两大最重要的市场,更是将包括经销商、股东、员工在内得罪了个遍,下课已是意料中事。

至于今后的Stellantis该怎么办,我们不得而知,但对唐唯实来说,赚到钱,光荣退休已不失为一个大团圆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