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线上查询成为趋势,《新华字典》也不妨在供给层面探索多样化设计,让民众查询更加触手可及。

▲ 2023年8月15日,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展台上的新华字典。 图/IC phot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2023年8月15日,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展台上的新华字典。 图/IC photo

新京报社论

新华字典》没有网页版,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近日,一位听众反映,在使用某款自称是“新华字典在线字典”的工具时,发现了多音字读音错乱频出的问题。而根据记者调查,像这样打着“新华字典”的旗号吸引用户点击访问,实际提供的内容却错误百出的“李鬼”字典网站,并不是个例。

对此,《新华字典》出版方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回应称,目前网页端的“在线新华字典”等网站并未获得授权,读者如有线上查询的需求,可以下载《新华字典》App,或通过“商务印书馆工具书数据库”网页端查询字词。

字典一向被视作“不说话的老师”,同时承担着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可以说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也因此被赋予了易用、知识和权威的要求。一部好的字典,应该对汉字的形、音、义都有准确校注,帮助人们快速查字认字,并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知识。

反观当下一众在线字典,有的字音字形有误,有的词语释义不当,更有的提供的例句前言不搭后语,令人啼笑皆非。这些“字典”非但不能答疑解惑,更可能让错误认知根深蒂固,考虑到字典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种种负面影响,值得警惕。

此外,《新华字典》发行已逾70周年,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这些山寨网站,借此金字招牌引流牟利,客观上也触碰了法律的红线。

除了采取必要的手段规范和引导市场,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既然“李鬼”字典网站的危害如此明确,《新华字典》也有自己的手机App,为什么仍然有大量用户心甘情愿投入前者的陷阱呢?

最近几年,数字化浪潮席卷整个出版业,一些老牌的、经典的读物纷纷顺应时代,投入了“无纸化”的升级改造中,其中就包括大量工具书

比如,2010年,《牛津英语大词典》就宣布彻底放弃纸质版,改为发行收费的网络版。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辞海》,也在2014年借着第七版修订之机,在官方网站同步上线。

这些调整,因为把用户体验纳入开发设计的核心原则,契合了人们阅读、学习和使用习惯的变化,非但没有失去工具书原有的影响力,反而带来了新的受众群。

就以《辞海》网页版为例,除了传统查询方式,网页还提供模糊查询、语音查询、全文查询等多种选择,词典中的任何词形、内容均能快速检索。换句话说,有了网页版,用户查询得更快,也更容易了。

数字化的核心是更人性、更便捷,而非“越多越好”。《新华字典》的App集纳了更多增值功能,可以听到新闻联播主持人李瑞英的标准读音,观看笔顺动画等,甚至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可以看出设计者用心做产品、努力求改变的积极态度。

但对于“查字典”这样的简单需求而言,App复杂的下载和打开流程、漫长的开屏等待、不合理的定价策略、眼花缭乱的操作界面,以及时不时误触的不良体验,都会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更遑论数据库这样高专业性要求的小众产品了。

随着线上查询成为趋势,《新华字典》作为大众心中最熟悉最权威的字典,也不妨在供给层面探索多样化设计,尽快让民众查询更加触手可及。比如,一些普及率极高的手机App,同样会提供网页版、小程序,供不同偏好的用户选择使用,做到随用随走、毫无负担。

这也提示文化工作者们,数字化远不是一种形式,而应该将用户置于创新和升级的中心,在给公众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多样的方式传播开。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