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八路军三大主力师,起初都是独当一面的绝对主力,都打出过不俗战线。但三大主力师发展各不相同,贺龙率领的120师只打了两年仗,1940年就被紧急调回后方,此后直到1947年才重新高调复出。只可惜,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期,120师老部队已远远无法和115、129师发展出的强大野战军相提并论。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一、贺龙威震冀中

贺龙120师,起初辖有358旅、359旅、教导团等部队,总实力约1.4万人。与1.55万人的115师,1.3万人的129师,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组建之初的任务也基本一致,过黄河出山西抗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初,起初在山西坚持战斗的120师,由于日军对冀中发动越来越残酷的进攻,冀中抗日主力八路军第三纵队有点支持不住了,贺龙便奉中央之命,率本师开赴冀中。

冀中军区兼八路军第三纵队,本属晋察冀军区指挥,但聂帅北进时手中只有3000人马,115师精华主力全都分给东进部队,聂帅管的范围太大,顾不过来。第三纵队又是以东北军残部和河北游击军改编过来,没有红军部队战斗力强,所以一遇上日军进攻就有点顶不住。

贺龙到了之后,没有急于同日军战斗,而是对第三纵队进行了红军化的改编,先加强自身力量。

刘伯承评价贺龙说:“我们军内,对中国社会搞得透彻一点,懂得多一点的,要算贺龙,他对三教九流那一套都懂。另一个是陈赓。”

贺龙威望极高,当年新旧军阀混战时他就崭露头角,河北的大小武装头目,包括国民党残余势力,闻贺龙之名无不钦服。

贺龙在帮助第三纵队改造的同时,还乘势收编改编各路游杂武装,大大扩充了120师的实力。比如著名的河北第五路军司令高士一,在贺龙威望的号召下加入八路军,逐步成为120师独一旅旅长,地主富豪出身,竟能成为八路军的旅长,这在当时蔚为奇观。后来高士一因为年龄较大离开一线作战部队,转任政府职务,1968年寿至73岁仙逝。

但贺龙的主要任务仍是抗击日军。

贺龙征战多年,从湘西到南昌,再到陕北、山西、河北,经验非常丰富,非常善于因地制宜打胜仗。

当时120师到冀中平原属实有点不适应。

据贺龙手下悍将廖汉生(开国中将,时任129师358旅716团副团长)回忆说:“我们这支部队,从红军时代起,除了洪湖那一段外,基本上都在山区活动,抗日出征到了山西,还在山区,开展山地游击战。在山区我们是一群猛虎,如今到了大平原,换了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仿佛一下子失去了依托。”

贺龙的对策是迅速利用冀中稠密的村庄,分散主力,到日寇的侧后,寻找敌人弱点,用袭击、伏击抗击之。

这个方法和徐向前的冀南“人山”策略不谋而合,只不过没有总结形成正规的军事理论。

有效吗?

120师与日军正面碰撞后,接连打了曹家庄、大曹村两场胜仗,日军此前打冀中八路军第三纵队得心应手,突然当头挨了两闷棍,日军指挥官也不傻,判断八路军肯定来了一个硬茬子,一侦察,才知道是贺龙来了。日本人非常震惊,痛感没有预作准备,对这样一个狠人不应小视。

据后来缴获的日军情报:“贺将军此来,对北支之威胁更非昔比。尤其直接威胁平津,不容坐视。必须覆灭其势,以确立永久之治。”

日军随即调来大队,对冀中军区指挥部所在地及120师师部,展开了围攻。

贺龙指挥部队再破日军,1939年4月齐会战斗,120师包围了一部日军,几乎将其全歼。日军紧急关头不顾国际战争法公约,丧心病狂地施放毒气,包括贺龙在内的众多八路军将士中毒负伤。

日军此战被歼灭大部,后因大风突起,加上我军组织的不够严密,战场上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致80多名日军逃出包围圈。

此役就是著名的齐会战斗,战斗规模虽然不大,但开创了在冀中平原包围歼灭日军一部的光辉范例。贺老总的指挥能力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阎老西摩擦

贺龙来冀中其实只带了全师一半人马,约8000人。打了不到10个月,部队已经扩充到4.7万人,成为冀中抗日的绝对主力。正当贺龙踌躇满志准备开辟更大抗日局面时,后方突然传来坏消息:阎锡山制造了十二月事变。

阎锡山之无耻,跌破了认知底线。

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是日军进攻的主战场。阎锡山晋绥系军阀部队窝里横,对付日军一路拉胯,连连丧师失地,尤其是撤离太原时,阎锡山的五名亲信将领们没有一个敢守太原。

反倒是阎锡山一直看不惯的傅作义挺身而出,义守太原,赢得时人赞誉。但是阎锡山并不记傅作义的好,太原失守之后傅作义退回绥远抗战,阎锡山依然把他当作异己势力看待。

对国军将领尚且如此,对八路军就更不用说了。

抗战前两年,阎锡山基本丢掉山西后,龟缩在陕西宜川县,死活不肯离开,“客居”陕西继续当他的“精神山西王”。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八路军身上,希望八路军能击退日军,保住他的山西地盘。

八路军的策略是一边打仗一边发展抗日根据地,不是单一的纯军事路线。

阎锡山人歪眼不正,不管什么事,只要一跟他的山西地盘扯上关系,立即三观变歪,什么道理都说不通。在他看来,八路军就是来夺他地盘的,不是来抗战的。

阎锡山平时对蒋介石的话基本不听,这时却用着啥听啥,天天把蒋介石融共限共防共反共那一套挂嘴上,暗中策划把八路军驱赶出山西。

阎锡山放着日本鬼子不理,指使其部队对晋西南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二纵队和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发动进攻。

12月3日,阎军在山西永和附近袭击了决死二纵队196旅旅部,杀害了洪洞县、蒲县的县长,并且惨无人道、极其无耻地屠杀了115师晋西独立支队设在隰县的后方医院伤病员。

此即十二月事变,又称晋西事变。

阎锡山一袭成功,随即再令其首将赵承绶暂时放弃晋西北的抗日阵地,将两个军一万多人的部队撤回来,准备进攻位于晋西北临县附近的120师新358旅。

贺龙闻讯大怒,老子在前方替你打鬼子,你在后方捅我刀子。我们是搞统一战线,但也不是白挨打不敢还手的呆子傻子。

贺龙立即指示新358旅做好反击准备。

但新358旅因为长期担负掩护和守备任务,力量并不强,不足以抵挡晋军两个军倾巢来犯。

毛主席紧急命令贺龙,立即率主力返回晋西北,亲自指挥反摩擦作战。

贺龙不甘心地率军撤回。

120师打日本鬼子都不在话下,一回山西,阎锡山立即抵挡不住,部队撤回了晋西南,随时准备过黄河逃往陕西。这就是阎军的成色。

蒋介石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一面派西安行营主任程潜到山西察看情况,一面指使胡宗南以援救晋军为由,向阎锡山商量,是否可派两个军从陕西渡黄河入山西,帮助阎锡山共同对付八路军。

阎锡山对蒋介石当年借追击红军削平诸侯的做法一清二楚,连连复电表示不用不用。但胡宗南部队已经进入晋东南一部分,阎锡山后悔不迭。

贺龙本有心再狠狠打阎锡山一顿,毛主席制止了这一行动,出于共同抗日的考虑,强令八路军各部不得向阎军寻仇,并专门叮嘱贺龙给阎锡山写封信,表示既往不咎,继续合作抗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龙忍着怒火写好信,毛主席对其作了修改,使信的口气柔和一些,主要内容如下:

阎司令长官钧鉴:(阎老西是第二战区司令)

职在路东闻晋西发生严重摩擦事件,深恐不利抗战,因此赶回路西,拟加调处。行至岢岚,闻赵司令已奉钧座命令移防石楼一带,新旧冲突亦已停止,无任欣慰。八路军与晋绥军同在钧座领导之下,抗战三年,感德至深,尚祈时赐指示,俾团结益坚,进步益速,龙深感幸。

阎锡山只好顺坡下驴,不再提反共的事。

三、陕甘宁之腰

此次贺龙回晋西北,就此驻扎在这里,成立了新的晋绥军区,此后再未返回冀中。

与刘伯承、陈毅、徐向前、罗荣桓以及林彪等人不同,贺龙此后再未重返抗日最前线。

为什么呢?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非片言只语能说得清。

从最紧要的军事方面说。贺龙指挥大部队作战的能力勿庸置疑,到冀中后露了一手,把日军震惊了。

可以想见,让贺老总继续在冀中打,肯定有利于巩固扩大我军在冀中的优势。中央执意把120师调回,忍心放弃这个优势,显而易见,找到替代力量了。谁呢?新崛起的晋察冀军区。

晋察冀军区是聂荣臻率115师剩余人马开辟的。初到五台以东地区时,聂荣臻手下只有3000多人马。起初力量一直比较薄弱,聂老总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上。与贺龙大致一样,收编各路抗日游杂武装,不断扩大抗日基本力量。

行文至此,笔者提醒各位看官,绝不要听信网上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说什么抗战就是打打打,跟鬼子拼命就完了。为了赶走日本鬼子,拼命自然是对的,论拼命流血,八路军一直不比国民党军差。但是战争说到底是力量的对抗,你手下没兵、兵手里没枪、军营里没粮、老百姓没有生命安全保障,拼命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要抗日先建立根据地,这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经过最初两年的艰难,到1940年,晋察冀已经发展出足够坚固的根据地,以及数万主力部队,换言之,可以担负起河北抗战的重任。此时,120师再远赴冀中,意义就不如1939年初那么重要了。

再者,从晋绥军区的区位来看,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部队。晋绥位于陕甘宁和华北之间,形象地讲,就像陕甘宁根据地的腰眼。

从陕甘宁大后方向华北送人送枪送粮,晋西北是必经之地。

华北与陕甘宁互相呼应,晋西北是联合二地、起承转合的枢纽。

从更大范围看,晋西北地处绥远傅系、山西阎锡山的两不管地带,范围虽小,但左出右入,可做文章的空间极大。

再者,由于蒋鼎文、胡宗南对陕北一直虎视眈眈,随时有对延安发动突袭的可能。抗战之初毛主席把所有主力部队都派出去了,没有留什么有力的部队。此时蒋介石如果真的不顾一切发动袭击,我们必须保有一支主力自保。

方方面面综合考虑,贺龙120师就在晋西北留下了。

晋西北地瘠民贫,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相比115师在山东,129师在晋冀鲁豫,那里都是膏腴之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两个大师都发展出三四十万主力部队。120师却只能局促于晋西北,没有太大发展空间。

形象地讲,这就是全国抗战大局中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儿。但这活儿必须有人干,还得是一个有能力、有手段、有境界、且能镇住场子的人来干,否则拢不住人心。

贺龙担当此职,再合适不过。

抗战胜利后,120师为基础的晋绥和陕甘宁联防军,数量仍然不是很多。中央也没有打算把西北部队升格改编成野战军。

直到1947年3月,胡宗南悍然向延安发动进攻时,中央才不得已把晋绥部队和陕甘宁守备部队升级为西北野战军,初时总兵力仅2.6万人。打了两年,到1949年勉强扩充到15万人。相比其他野战军动辄四五十万的规模,西北部队着实令人可惜。

不过数量虽少,120师老底子在,贺老总的影响力与威望也在,一野部队打起仗来却丝毫不输另外三大野战军。贺老总后来率大军解放大西南,总算在战争末期再现虎威,军旅生涯没有什么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