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有人身居要职,却不谋其政; 也有人居庙堂之高而恐不能为国为民,今天要讲的这位干部属于后者。199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在岗位上待了三年就请辞了,毛主席为此还专门派聂帅去挽留他,然而被谢绝了。原来是常年的病痛折磨,让这位功臣无力处理重要文件和工作。他觉得与其在岗位上养老耽误工作,不如干脆辞职退休,让更有能力的年轻人上。这位高风亮节的干部就是朱良才。
朱良才幼时家庭富裕,生活无忧无虑。但是天意弄人,父亲过世得早,家道也由此中落,生活拮据。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省吃俭用,变卖家当也要送孩子上学。母亲将家族振兴的希望寄托在朱良才的身上。
朱良才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去,成绩一直很优异。高中毕业后,他就回到家乡湖南办了一所小学,在那里当老师,教书育人。当时大革命爆发,红色思想浪潮席卷全国,像朱良才这样的先进分知识分子自然深受感召,加入了农协。1927年,朱良才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这一年他受到国民党的迫害,当时的蒋汪同流合污,在华东,华南地区大量抓捕镇压产党人及其他左翼人士。
被捕后,面对敌方的威逼利诱,他死咬牙关,坚韧不屈。一个月后,同志将他营救出来,送往偏远乡村暂避风头。有人也曾劝他退出共产党先保命要,他言辞恳切,拒绝了此番“好意”。他始终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解放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革命组织。
1928年,他弃笔从戎,拿起了枪,从此开启了沙场生涯。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一起上井冈山,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毛主席说他的文章写得好,让他去参谋处当文职干事,有的时候代理一下主席的机要秘书。
长征的时候,他带领的红34师是全军总后卫。作为队伍的尾部,为了防止被敌人“黏住”,只有采取交替掩护的方式撤退。这就意味着天天被敌人跟在屁股后面追,行军打仗住宿都毫无规律可言。
1934年冬,湘江战役全面打响。朱良才带领的红34师接下了掩护全军渡湘江的艰巨任务。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蜂拥而至,朱良才和师长陈树湘带领着红34师的战士们像钉子坚守在水车阻击阵地上,寸步不退。历时七天,红34师人数骤减3000多人。据当地老百姓形容当时湘江上飘满了红军尸体,江水也被染成了红色。
1936年冬,朱良才跟着西路军战略转移惨遭失败。他只能带着剩下的20多名士兵躲进祁连山,跟敌人打游击。屋漏偏逢连夜雨,有一次这支小队在去找吃的途中遭遇敌军。朱良才不熟悉地形和队伍走散,孤立无援。
为了躲避追击,他找了一身破烂衣服装成乞丐,向东返回延安,成功与援西军会合。而后,朱良才主要担任后方工作。在晋察冀军区任军分区政委,军区政治部高干等职。战争时期也重回教师职业,为人民武装培育不少英才。
建国后,他受领上将军衔,并兼任北京军区政委,致力于推动人民武装规范化,现代化。1958年,旧疾突发,身体每况愈下。他担心自己影响行政效率,难以为百姓国家办实事,索性就辞职离休。可当时正是用人之际,这样有知识,有经验的革命老干部是很稀缺的。聂帅就奉毛主席之委托劝说朱良才回心转意,没想到聂帅反被朱良才的朴实真诚所打动,回去就向党中央建议同意朱良才同志的离职申请。毛主席也选择尊重老同志的意愿,不再挽留。
晚年的朱良才生活十分低调,从不主动透露自己的身份,衣食住行都很节俭。平时他就看看报,写写文章。小学课本中就收录了他写的一篇描写朱德将军的文章《朱德的扁担》。
1989年这位劳苦功高的国家栋梁走完了光辉的一生,享年88岁。有人认为朱良才先生的辞职行为是激流勇退,实则不然,从《朱德的扁担》这一篇文章不难看出,朱良才将军敬佩像朱德元帅那样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人。他的离休只是出于大局考虑,是真正为祖国和人民着想,不愿意拖着病躯在岗位上耽误工作,耽误人民。他将自己身上的重担交付给更有能力的人去担,同时呢他也在其他方面挑了一个自己能担的扁担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这种高尚的品质值得着实令人敬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