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激发“新中式”潮流潜能
近年来,“新中式”从小众爱好到流量、销量双双“破圈”,成为现象级的商业概念与文化潮流。从2024秋冬上海时装周到2025春夏上海国际时装周,“新中式”服饰闪耀各大秀场和展厅,中式多元意象、材质、工艺在形与意、中与西、文与质之间穿梭自如。
「定义“中国之美”」
“新中式”融传统文化要素、现代时装设计、新型传播手段于一体,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时尚趋势与审美风格,具有连接传统与当下、中国与西方、消费与文化的叙事能力和整合能力。从时尚社会学视角看,“新中式”美学的流行化、商业化并非偶然。它不仅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也是设计师、供应链、买手、网络平台、明星达人等社会主体的集体选择。
作为“社会的皮肤”,人们的着装时尚受到经济、审美乃至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影响,具有表达群体归属、建构身份认同的功能,也反映时代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着装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国家主导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自由选择的转变过程,并日益受到西方时尚的影响,美式、法式、英式、日式、韩式等舶来风潮轮番吹过国人的衣橱。
“新中式”的出现,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特质与中式美学先导性互动演化的渐进过程。其中,“国潮”的爆发为“新中式”进行生产端的准备,完成了初步的市场培育和文化氛围营造;新兴设计力量为“新中式”成为潮流与趋势,打下了坚实的美学基础;“超级文化中介人”的出现,成为“新中式”符号价值的翻译器和阐释者。
“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赋予“新中式”新的内涵。他们眼界开阔、理性务实,有平视世界的底气和自信,对溢价较高的海外奢侈品牌和快消品牌愈发“祛魅”。“新中式”融合古典韵味与现代风尚,成为“Z世代”表达自我身份的重要载体。其中,既有理性考虑,即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和品牌崛起,也有感性因素,即中式美学带来的情感慰藉。
这些力量交汇、融合,慢慢积聚起巨大的势能。与西方国家一度流行的“中国风”相比,“新中式”折射出中国人从审美客体到审美主体的心态转变,涉及谁来书写、定义“中国之美”的时尚话语权问题。“新中式”与“国潮”有一脉相承的共同底色与内核,但“新中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由形入神的更深度挖掘,从符号拼贴的流行趋势提升为对设计风格的思考;其外延更具延展性,从服饰、美妆、食养、文旅拓展到广义的生活风尚。由此,“新中式”并非“国潮”简单换了一个马甲登场,而是审美升级、认知升级带来的文化自信,是中西文化交融互鉴的成果。
「增强“转译”能力」
新形势下,上海正在着力打造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在引领时尚、定义潮流的进程中,为“新中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时尚风向标带来新的抓手。
大体上看,“新中式”是自下而上、自发聚集的潮流,既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门的鼓励。这也是相关文化产业、时尚产业在各个国家发展的共性轨迹。上海拥有小红书和抖音等“超级文化中介人”、一众颇具影响力的本地品牌以及一流的设计院校,可以为建立一个系统的“新中式”时尚生态体系提供物质载体、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第一,挖掘文化内涵,促进跨界合作。对“新中式”潮流来说,最关键的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资源,再运用国内消费者乃至国际社会能够理解的时尚语言表达出来。为了增强这种“转译”的能力,可积极调动博物馆、学术机构、行业协会等力量,开展主题展、研讨会和联名合作等,提高东方美学知名度。今年,上海服装品牌与上海博物馆联名合作款《莲塘乳鸭图》系列服装在社交媒体爆火,就是文化与时尚深度对话、融合的有益尝试。
第二,借力“首发经济”,开设线下门店。数据表明,消费者购买“新中式”服装的渠道倚重线上;在线下,“新中式”消费尚处于起步阶段,品牌门店相对较少,未形成规模效应。借力“首发经济”政策,可吸引更多“新中式”品牌从线上走进线下,在上海开设首店、开展首展。这既能激发“新中式”线下消费潜能,以集群化、规模化为路径打造强势品牌,又能进一步提升本土消费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助力上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三,制定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新中式”潮流快速涌动,部分商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山寨”“仿版”频出,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从政策层面制定行业标准应当提上议事日程。上海市版权局在东华大学设立全国首个综合性汉服版权服务平台“上海汉服版权中心”,为汉服设计提供版权登记、确权、维权等专业化服务,在版权保护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第四,展示东方美学,致力街区营造。“新中式”的美学风格,不只体现在单个店铺,或一时的集中展示,还应与城市街区空间产生更加深入、持久的联系。进一步来看,“新中式”潮流有助于增强上海文化的叙事能力,助力打造更鲜明的城市IP,助力上海成为时尚出品地、潮流集聚地、创新策源地、消费引领地。上海的时尚资源、文化底蕴和平台优势又会推动“新中式”风潮的日常化、大众化、国际化,使之成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趋势。
(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董倩,上海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 强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