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宝安,有这样一群特殊的青年,尽管身体条件受限,却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各自的人生中绽放出光芒,传递治愈人心的力量。

今年12月3日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走进宝安这群“不平凡”青年的故事,感受来自他们的“不平凡”力量。

新戈:立志成为非遗刻瓷传承人

新戈,“95后”,来自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重度烧伤、双上肢功能障碍,语言障碍。新戈10岁时来到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在宝安区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关爱下,他克服了心灵创伤,学会了勇敢、乐观、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界的关心关爱逐渐治愈了新戈,他并未被命运击倒,反而以乐观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新戈不仅学会了滑板、书法、视频剪辑等技能,更重要的是,他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和两名小徒弟,并立志成为一名非遗刻瓷传承人。今年,新戈的事迹被评为第二届“宝安青年好网民”优秀故事,还入选了“青年无畏 进而有为”之“传承者无畏”宝安青年主题展。

2017年,初次接触刻瓷的新戈感到好奇和敬畏,“瓷器本身就脆弱,究竟是如何用锤子刻上去的?”这份好奇心驱使着他去探究奥秘,他眼看着师傅方老师用小锤轻轻敲击细小的刻瓷刀,瓷盘上便留下一条条富有层次和变化的线条,这让新戈深刻感受到刻瓷的魅力。

刻瓷之难,不仅难在盘子本身的脆弱,对于新戈来说,光是拿好小锤和刻瓷刀这件事,都需要反复磨合练习。“静心,耐心,恒心,细心”,新戈谨记师傅传授的诀窍,专注于每一刀、每一划的精细操作,在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敲击中,将情感与思想寄托在瓷盘之上,跃然于方寸之间。

谈及近期的创作,新戈小心翼翼地端出一叠瓷盘,轻轻揭开附着在表面的图稿,露出初具形态的线条图案。距离完成作品大概还需要2到3个月,但他的眼睛里满是热情和期待。

▲ 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举办的特殊群体优秀艺术作品展上,新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举办的特殊群体优秀艺术作品展上,新戈的

今年5月,在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举办的特殊群体优秀艺术作品展上,新戈共有17幅作品获选展出,有如刺绣的精细技法让一个个人物神形兼备,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境。新戈表示,刻瓷凝聚了一代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是努力、耐心、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师傅那样,和徒弟们一起把这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下去。”

松亮:用画笔描绘“少女的梦”

松亮,“95后”,来自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患有脑瘫后遗症、重度脊柱侧弯。尽管手部活动幅度有限,但凭借着对绘画艺术的喜爱与追求,松亮已经创作了300余幅作品,在一张张白纸上描绘出心中的真善美。

▲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松亮的画作印制在帆布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松亮的画作印制在帆布袋上。

青少年时期,松亮在第一次接触美术课程时,便喜爱上了这一门追求美、传递美的艺术,上美术课也成为少女时代的她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在这之后,松亮再也没有放下过画笔,从跟随老师学习,到如今自行创作,松亮每天都要花费3至5个小时进行绘画,并乐此不疲。

松亮喜欢线条繁复、纹理精致的人像装饰画,常用直径在0.5毫米以内的针管笔进行绘制,对线条流畅度和细节的把控要求很高,而且一旦落笔无法修改。“经常画得手都软了。”松亮说道。有时花费一天的时间,也仅仅只能完成一片叶子的纹理绘制,而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常常需要一个月以上。

在松亮的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少女主题的画作,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个秀发飘逸、神情温和的少女,这是松亮心目中少女的形象,是真善美在的具象化表达。在5月的优秀艺术作品展上,松亮有22幅作品获选展出,这些作品以青春、少女、优雅为主题,传递出了与疾病顽强抗争的坚强意志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展露出了松亮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松亮的新作《羞花》和《落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亮的新作《羞花》和《落雁》。

最近,松亮计划以“古代四大美女”为主题,创作一套共计4张的人像装饰画,目前已完成了《羞花》《落雁》,正在绘制《闭月》。在绘制结束后,她将把作品交给她的闺蜜——同样来自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的龙雨,龙雨将以此为蓝本进行刻瓷创作,“合奏”出属于她们的“少女的梦”。

王和平:在“移动日杂店”售卖“温暖”

王和平,“80后”,因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导致双腿残疾。2006年来深后,王和平多次受到西乡街道助残助老志愿者的暖心相助。如今,王和平与患有侏儒症的妻子在盐田市场里有了自己的摊位,用勤劳的双手努力营生,不仅如此,他们也成为了志愿者,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上午,在盐田市场都能看到王和平夫妇的身影,他们用一辆“改装”的助残代步车,在路边开起了“移动日杂店”。由于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王和平只能坐在车后用木板搭起的“货架”上,袜子、抹布、头绳、针线、毛巾等货品将王和平团团围住。虽然腿脚不便,但只要有人来寻货,王和平都能快速准确地从中找出最合适的货品,一旁的妻子也配合着给客人装袋。

王和平明白,每一份售出的货品,都凝聚了大家的爱。来深时,因为身体残缺,王和平的谋生之路一直磕磕碰碰。在工友的介绍下,他向西乡街道助残助老志愿者组寻求帮助,很快就解决了住房问题。后来,夫妇维生所依赖的手工活被机械替代,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得知情况后,志愿者再次伸出援手,在了解王和平的想法后,大家分头行动,代步车合法改装、寻找进货渠道、沟通摊位摆放位置……很快,王和平夫妇的“移动日杂店”就“开张”了,生活再次进入轨道。

谈起受助的每每瞬间,王和平几次哽咽,由衷感谢西乡志愿者对他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些点点星光,温暖了王和平,也感染了他。

“我也想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来帮助有需要的人。”2014年9月,王和平通过培训,正式注册成为宝安志愿者。十年来,义卖活动、西湾公园节假日安保慰问、环保巡河护河志愿活动……只要有适合的志愿活动,王和平夫妇都会积极报名参与,目前志愿时长已经超过100个小时。

“宝安很好很温暖,在这里我们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王和平如是说,同时他也将这份收获的幸福通过日常善举传递出去,再暖更多人。

徐健:以爱作眼,用声传心

徐健,“80后”,10岁时因视网膜色素变性导致双眼失明,但她克服困难,考上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2019年,徐健因工作调动来到深圳,并在2021年成了西乡街道助老助残组志愿者。在今年10月的“深圳志愿宣讲团”宝安专场会上,徐健作为代表上台,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了她的志愿服务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二年级时,徐健学会了用读屏软件操作电脑,为了让更多的视障同学都能够掌握这项技能,她组建了电脑学习班,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志愿服务。其中有位同学是先天失明,不曾学习过汉字,对字形、字音更是不解。为此,徐健从熟悉的歌词古诗开始,手把手教学。当听着读屏软件的声音打出了一个个文字,这位同学迫不及待地给妈妈写了一封信,打印寄到家中。母亲接到信后,立刻打来电话,哽咽得说不出话。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片和视频内容成为阻碍视障人士跟上时代的新难题——例如网上购物的图片信息无法通过读屏软件获取。“我突发奇想,口述影像是为视障人士讲电影的,那为什么不能利用在网购上呢?”为此,徐健搭建了“看乐个购”微信群,并招募和培训了一批志愿者,通过口述影像为视障人士讲解网购商品,将尺寸、领口、样式等细节逐一描述出来,让视障人士更加直观地“看见”商品。

如今,作为视障新路助盲服务平台联合创始人,徐健正在通过语言和运营专长,为志愿者开展导盲随行等培训,并倡导和帮助视障群体多元就业。“我希望把志愿服务一直做下去,让更多的残障朋友都能学会自己喜欢的技能,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

虽历经风雨,但这群特殊的青年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勇敢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用作品赢得尊重,用事迹温暖人心,用精神浸润世界。

深圳晚报记者 黄励铮 黄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