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学智是我军史上唯一一位“六星上将”,1955年授衔上将,1988年恢复军衔制再次授予上将军衔,坊间遂称之为“六星上将”。

细心者或许会发现,1988年时仍有不少开国上将健在,包括洪学智在内,尚有27人,其中不乏年龄比洪学智还小的,如叶飞、杨成武两位都比洪学智小一岁,但他们都没有再次获得上将军衔,唯有洪学智一人。什么原因呢?

直接原因不需要卖关子,当时恢复新军衔制不搞普遍重授,老上将要想重新授衔,必须在军队任现职,而且必须是军委委员、三总部部门正职(这个和军委委员基本重叠),或大军区正职。多说一句,当时所谓的大军区正职,主要是七大军区和海空二炮等军种的主官,大军区正职可以是上将,也可以是中将。退休的、转到人大政协或其他非军事部门任职的,不再授予新军衔。

洪学智上将当时是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27位健在上将唯一一位仍在现役且级别符合上将的。

那么深层次的原因呢?1比26,在别的老上将都已退居二线的情况下,洪学智凭什么仍能受重用?恐怕这才是他成为“六星上将”的真正学问所在。

一、无仗可打的边缘时期

开国上将绝大部分都有彪炳史册的战功,所谓彪炳史册,有这么几个判断的标准:

1.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几乎仗仗参与。

2.担任过纵队或兵团主官,或者四大野战军及华北野战部队的军事副职、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的,主军于一方。

3.在某一场或几场大战役中立下极大功劳的,比如近些来坊间议论热度非常高的旋风司令。

这几条标准不能完全覆盖所有57位开国上将,比如李涛上将一直在中枢系统工作,以总参作战部长的身份跻身上将,再比如情报大佬李克农上将,他们同样也有不可替代的功劳。但是洪学智这种从野战部队成长起来的将领,必须按照这三条标准评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评判就看出问题了,洪学智居然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没打过仗。说出来大家可能难以置信:1936年11月至1941年4月。全面抗战打了八年,洪学智近五年没打仗。发生什么事了呢?

洪学智老将军生于1913年,老家安徽省著名的将军县金寨县,处于大别山东段。洪学智经历了红四方面军几乎所有战斗,按说也是经验丰富、才堪大用的良将。

1936年底那次惨痛的失利后,幸存红四将领大多数进抗大学习。抗战爆发后,大批短期培训的红军将领分赴各地带兵,很奇怪,洪学智没有像许世友、王建安、程世才、陶勇、郑维山他们一样到前线去,而是留在抗大继续学习深造。

什么原因呢?是不是红四的干部受限制?有人这样怀疑过,但不成立。许王程陶郑等人不都去一线工作了,并没有什么限制。大概与洪学智长期任职特点有关系,洪学智之前有个不是绰号的绰号:洪主任。

他先在团政治处当主任,后到师政治部、红四军政治部当主任,大部分时段都是以政工干部身份出现,入抗大前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也是标准的政工干部。

抗大也需要有组织能力和培养干部能力的将领,洪学智之前并非打仗特别骁勇,留在后方当抗大的管理、教学干部,倒也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历史并不是每件事、每个人物都被刻意安排,也不是但凡涉及红四干部就有什么阴谋论,洪学智那时只是我党我军一众将领中很普通的一位,历史大潮无意中把他推到一个略微偏离主要航向的小港汊,这是很多偶然条件叠加起来的结果。

二、偶遇黄克诚

洪学智将军有一本长达740多页的回忆录,著于2002年。回忆录中的一个细节非常耐人寻味。

1940年中央决定抗大向山东和江苏加强办校力量,洪学智带一个大队向苏北进发。回忆录中详细地记录了怎样查地图、找向导、使用指北针、绕开鬼子据点、与伪军交火、找老乡买粮买物等事,大多是交代情节,甚少提到人名,即使不得已提到,也只是一带而过,只及人名。不过提到两个人时,说得有些多,饶有兴味地说起他们的经历,以及和他们的战友情谊。一个是王近山,一个是潘寿才。

为啥说他们?都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这二位都在一线带兵打仗。洪学智一路上遇到的干部无虑数百,单单提到他们重点讲,大概是感慨自己窝在后方无法建功立业。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时的洪学智说愤懑可能有些夸张,郁郁不得志总是有的。

1941年4月到达盐城,来到重新组建的新四军军部,陈毅刘少奇夸奖洪学智千里迢迢把抗大分校带过来,难能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的意见一致,让洪学智在盐城继续办学校,培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