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村民符国华没想到,自己当了30多年胶农,现在又多了一重身份——菌农。
菌农符国华,工作场地还是在橡胶林里。橡胶树间搭起了大棚,大棚里开垦出整齐的田垄,种植着虎奶菇、红托竹荪等食药用菌。“虎奶菇市场价格好,去年我们在橡胶林下种植了15亩,纯利润9万多元。”
近年来,增加新身份的胶农可不止符国华,全省18个市县(三沙市除外)的橡胶园里,有的种上了益智、橡胶、五指毛桃,有的养上了鸡鸭,甚至有些胶园里还种上了花卉,多种立体复合种养模式,让胶园的土地经济效益翻倍,生态效益也日益提升。
近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垦地融合发展10万亩胶园林下经济事宜,并通过了有关实施方案。广袤的橡胶林,已经成为当前我省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资源。
胶园中可利用的林下土地面积达190万亩
儋州市大成镇推赛村,几千亩的橡胶园绵延成片。2021年,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明伟看中这里良好的气候和丰富的橡胶资源,选择在推赛村橡胶园租地种植白背木耳。
“白背木耳喜阴,橡胶林里温度比露天田地温度偏低些,而且橡胶树下还可以搭棚遮挡阳光,一个棚可以放3.5万个菌棒,菌棒出菌后废弃的菌包可以回收做肥料给橡胶林堆肥,一举两得,而且完全不影响割胶。”吴明伟介绍,胶农割胶一亩地年产值3000元,一年种植白背木耳三到五个月,收入至少也有3000元,土地效益翻了一倍。
橡胶园土地效益翻番,对于我省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785万亩,胶园中可利用的林下土地面积达190万亩。”省农业农村厅热带作物处副处长刘菲说,大力发展胶园林下经济,将有效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橡胶是国家战略物资,海南是我国天然橡胶林主产区之一,全省18个市县(三沙市除外)都有种植橡胶,且大部分都处于偏远山区,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胶农增收稳收,是当下我省亟待解决的一个挑战。
刘菲介绍,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指导橡胶种植户发展林下经济,推动橡胶园立体复合经营,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遴选十大天然橡胶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橡胶林下能种啥?” 这是广大胶农们最想问的问题。
实际上,由于橡胶价格持续低迷,胶园产出单一,光靠收割胶水已经难以满足胶农的经济需求,也无法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省农业农村部门与科技部门联合组建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科技服务团,经过不断探索与长期实践,在2023年遴选出十大天然橡胶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指导胶农在橡胶园间种或套种香蕉、牧草、柊叶属米粽叶、五指毛桃、斑兰叶、益智、宿根花卉等植物,简化栽培食用菌,养殖蜜蜂、文昌鸡。
十大天然橡胶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均遵循环境友好型原则,既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丰富了胶园的生物多样性。
刘菲介绍,我省还推广天然橡胶良种良法种植模式,集约林下土地资源。因地制宜,鼓励胶园采用天然橡胶宽窄行更新种植,宽行长度能够达到20米,采用全周期间作、林下间套种及复合种植等多元化模式,增加单位面积胶园产出和效益。
同时,省农业农村厅也出台政策措施加强引导胶农、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在胶园发展林下经济,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天然橡胶良种良法更新和抚育期管理补助资金2900元/亩,分6年补助到位,提高胶农种植积极性。
促进林下经济产业品质效益双提升
在澄迈县福山镇,一片橡胶林里套种着凤梨,这里种植的“金钻17号”凤梨口感软中带脆,十分香甜,市场行情紧俏,每斤售价可达3元。
“这片橡胶林位于火山地带,都是红色砂质土壤,透气、排水性好,特别适合种凤梨。”海南胖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詹兴群介绍,这一橡胶林间种凤梨示范基地是该公司与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胶集团)红光分公司合作投资建立的,由红光分公司提供土地空间,该公司支付租金种植凤梨。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天然橡胶产业转型升级,海胶集团开展“亩产万元”胶园综合体行动计划,要求各分公司利用弃割、风害、低产的胶园,探索“橡胶林+益智”“橡胶林+凤梨”“橡胶林+广地龙”等多种立体种养模式,打造复合经营的高效农业综合体。
注重科技赋能,海胶集团利用旗下优越的天然橡胶林种植生产基地,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发展胶园林下经济,推动天然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省鼓励以“龙头企业带动”“政府+企业+科技+村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多种模式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同时,通过开展林下经济省级示范基地认定工作,积极开展林下经济植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筛选、种苗繁育与良种基地建设工作,加强林下经济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促林下经济产业品质效益双提升,广袤的橡胶林里潜藏的无限“钱景”将被更多地挖掘。
(海南日报海口12月2日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