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为赫鲁晓夫佩戴劳动英雄勋章
谁把赫鲁晓夫赶下了台?
作者|【美】沃纳·哈恩
摘译|何吉贤
原载|《国际共运史研究》
刊期|1991年第4期
图源|网络
编辑|策山
(本文约5200字)
是谁领导了1964年10月把赫鲁晓夫赶下台的事件?苏联历史学家和前领导人对此存在尖锐分歧,有些人认为是苏斯洛夫,有些人则认为是谢列平或勃列日涅夫,而另一些人却认为是波德戈尔内。
在现在的公开性和填补苏联历史“空白点”的热潮中,有关苏联政治生活许多重要事件的新材料得以出版,其中包括赫鲁晓夫下台事件。了解内幕的历史和政治学者——如罗易·麦德维杰夫和费·布尔拉茨基——从1988年开始,在苏联官方报刊上抛出大量有关这次事件的详细材料,就此展开了争论。继而,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又从赫鲁晓夫及其家庭角度披露了一些惊人的新材料,这些新材料又反过来促使几位直接参与了赶赫鲁晓夫下台、现在已退休的苏联领导人公开了自己对此次事件的看法。
新材料推翻了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观点,即苏斯洛夫在事件中起了主导作用——或至少是领导者之一,而清楚地说明,赫鲁晓夫不是被他的敌人(如苏斯洛夫),而是被他的一些亲信(如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赶下台的。
西方的叙述
以前最广为人接受的观点是,苏斯洛夫领导了这个事件,而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他们是赫鲁晓夫的亲信——只是在被劝说后参加的。米歇尔·塔图在事件后不久对此作了详细叙述,他的文章代表了这类观点。
其后,持不同政见的苏联历史学家罗易·麦德维杰夫在他由西方出版的著作中也对事件作了解释。他在自己有关赫鲁晓夫的第一本书中认为苏斯洛夫是领头人,中央委员们“主要是从苏斯洛夫那儿获知简要信息的”,认为勃列日涅夫的作用并不特别重要 。他根本没有提到波德戈尔内或谢列平。在后来的一本书中,麦德维杰夫提供了更多的详情,在某些方面改变了原来的说法,他把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作为“主要策划者”。
麦德维杰夫的观点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是,像塔图的观点一样,最近出现的大量观察家和知情者的叙述已在许多方面驳倒了它。
苏联新闻界的叙述
苏联实行公开性以后,在报刊上首先(1988年)对赫鲁晓夫下台事件进行详细描写的,还是罗易·麦德维杰夫。他再次把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作为带头人,勃列日涅夫后来参与其事。他没有提到波德戈尔内。他断言,“人们可以断定,在进行准备工作中,中心人物是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中央委员会书记勃列日涅夫和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的加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麦德维杰夫认为,是勃列日涅夫在10月13日打电话劝说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参加主席团关于农业问题的会议。谢米恰斯内在机场迎接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并陪同他们到了主席团的会场,会上“苏斯洛夫和谢列平提出了解除赫鲁晓夫一切职务的问题。”虽然赫鲁晓夫最初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但最后还是屈服了。在中央全会上,苏斯洛夫作了长篇讲话,列举了赫鲁晓夫的罪状。麦德维杰夫还指出,斯塔夫罗波尔第一书记库拉科夫在其组织的狩猎活动中,同其他领导人讨论了采取反对赫鲁晓夫措施的问题,前主席团成员伊格纳托夫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同样的游说活动。
继麦德维杰夫之后,赫鲁晓夫的讲演稿撰写人、长时期在中央委员会工作的官员布尔拉茨基在1988年9月14日出版的《文学报》上发表长文,极为详细地记叙了这次事变。
他认为:“……事实上,这次事变是由谢列平为首的一伙人干的。他们常常在人们最料想不到的地方碰头,如经常在进行足球比赛的体育场内。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他是由谢列平推荐担任此职的——被委以一个特殊任务,即更换赫鲁晓夫的保卫人员。确实,当赫鲁晓夫从皮聪大(他同米高扬正在那里度假)被召回参加中央主席团会议时,在登机的刹那,他发现保卫人员已换了一个新人,原来那个不在了。赫鲁晓夫显然认识到了眼前将要发生的事,他试图劝说飞行员,让飞机在基辅降落,但没有成功。”
布尔拉茨基承认,关于谢列平同苏斯洛夫和勃列日涅夫何时结成一体这一问题,至今还不清楚。但是,谢列平首先同苏斯洛夫,然后再同勃列日涅夫结成一体,这是很清楚的。
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在1988年10月的《星火》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分成四部分的系列长文,披露了他如何得知事变的消息并且设法对他父亲提出警告的惊人内幕。按照他的论述,事变是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和谢列平领导的,前主席团成员伊格纳托夫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克拉斯诺达尔第一书记弗罗别耶夫(不是斯塔夫罗波尔第一书记库拉科夫)组织了度假的领导人讨论把赫鲁晓夫赶下台问题。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作为苏共高级领导人,承担了大部分的政治准备工作,游说和劝说中央委员及地方上党的官员。谢尔盖写道,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是“核心人物”。但是,勃列日涅夫是犹疑不决的,他只提出召开一次中央全会,对赫鲁晓夫进行“批评”,而不敢真的提议要把他赶下台。
谢尔盖认为谢列平和谢米恰斯内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为了使赫鲁晓夫名誉扫地,他们不惜捏造事实,说赫鲁晓夫利用职权,给予其家庭成员以特殊的好处,并且还任用亲属去完成某些非常敏感的国家事务(如1964年派女婿阿朱别依到西德去完成外交使命)。谢列平指控说谢尔盖是依仗其父亲的地位才得到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谢米恰斯内则利用克格勃的报告,把阿朱别依在西德的外交活动描绘得一无是处。谢米恰斯内作为克格勃领导人,还控制了赫鲁晓夫的卫兵,把赫鲁晓夫同他的支持者们分离开来,并从机场陪同他到准备让他下台的主席团会场。
同麦德维杰夫不同,谢尔盖认为苏斯洛夫只起了一个很小的作用。他写道:“据传,他对即将发生的事变毫无所知,当他发觉时,他感到极为震惊。”但是,苏斯洛夫“很快调整了自己”,并同意打电话给赫鲁晓夫,劝说他结束度假,回莫斯科参加主席团会议。他还在中央全会上作了反对赫鲁晓夫的主要报告。但是,谢尔盖认为,苏斯洛夫是“被指定”作此报告的,因为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都拒绝了。
谢尔盖叙述了在主席团会议上的争论(这其实是来自米高扬对一个密友的叙述)。在这次会议上,谢列平“当着别人的面点名”批评、列举了赫鲁晓夫的错误,谢列斯特和沃罗诺夫也对赫鲁晓夫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和柯西金保持沉默,米高扬则半心半意地提议允许赫鲁晓夫保留其一个领导职务。
直接参与者们的叙述
以上三人的文章促使许多在世的主席团成员站出来说话,发表自己对事变的看法。他们的观点同上述几种截然不同。
沃罗诺夫的叙述。沃罗诺夫(1961年到1973年任政治局委员)于1988年11月18日在接受《消息报》记者的采访时说,“现在人们在谈话和文章中都把苏斯洛夫作为那些事件的核心人物”,这是不准确的;“处在苏斯洛夫的立场,他的主要原则是,在特定的某个时候,谁强大就跟从谁。因此,1964年他们仅仅在中央全会召开的前夕才给他一份已经准备好的报告。他只能照本宣科。这就是这位意识形态掌管者所做的一切。”
在提到布尔拉茨基关于1960年代中期的一些文章时,沃罗诺夫继续说道:“今天,有些作者著文认为事件的幕后策划者是谢列平及谢米恰斯内。事实并非如此。”沃罗诺夫认为,事实上勃列日涅夫是事变的发起者。勃列日涅夫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准备工作,他拉拢了一些中央委员,“所有这些工作都准备了将近一年。在一张全体中央委员的名单上,勃列日涅夫在每个名字旁边逐个标上‘+’号(表示在同赫鲁晓夫的斗争中会支持他的)或‘-’号。他对每个人都经过仔细琢磨,无一遗漏。”沃罗诺夫说,勃列日涅夫亲自对他做了“一个晚上”的工作。
谢列斯特的叙述。谢列斯特(1964年11月到1973年3月任政治局委员)早在1988年6月23日接受《建设报》记者采访时,就发表了对这次事件的看法,他谴责勃列日涅夫和苏斯洛夫发动这场旨在夺权的“宫廷政变”。
麦德维杰夫关于赫鲁晓夫的文章在《论据与事实》上发表后,谢列斯特给杂志写了信,杂志记者后来就赫鲁晓夫问题采访了他。他认为麦德维杰夫的文章夸大了苏斯洛夫和他本人的作用,他写道:“我认为苏斯洛夫的作用被夸大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斯洛夫并未被看作领导层中的第二号人物,他还在勃列日涅夫之下。他在中央全会所作的报告是别的同志起草的。按理说,勃列日涅夫或至少波德戈尔内应该作这个报告。然而勃列日涅夫不干,波德戈尔内也明确地拒绝。于是,苏斯洛夫就受命去作这个报告。”
按照谢列斯特的说法,苏斯洛夫几乎直到最后时刻还对阴谋一无所知。当他被告知时,“他的脸色一下子变白了,哑口无言。只是难以听清的嘟囔着:‘你们说什么?会发生内战的。’”人们把苏斯洛夫当作赫鲁晓夫下台事件的主角,这与事实不符。谢列斯特说,事件从始至终,决定性人物始终是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
谢列斯特也谈到了10月13日中央全会上所发生的事,声称“很明显只有我一个人”有大会上赫鲁晓夫讲话的记录,“因为那时没有做任何的速记记录。”他披露了赫鲁晓夫讲话的部分内容,表明赫鲁晓夫当时没有作出反击。
1989年9月10日,谢列斯特在接受《莫斯科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布尔拉茨基的观点(即认为谢列平领导了这次事变)是“凭空捏造的”,并且明确宣称“带头人是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1990年年中,谢列斯特在乌克兰杂志《乌克兰》发表一篇长文,详细地讨论了1964年的事件,其中提到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7月的一次奇怪的访问中,如何向他透露自己同赫鲁晓夫的关系,并抱怨同赫鲁晓夫共事是如何困难。当谢列斯特最后非常谨慎地表示拒绝表态时,勃列日涅夫变得极为灰心。谢列斯特后来询问了他的庇护人波德戈尔内将会发生什么事,他发现波德戈尔内已经卷入了勃列日涅夫的计划。
马祖罗夫的叙述。马祖罗夫(1965年3月到1978年11月为政治局委员)1987和1988年两次接受共青团报纸的采访,谈了他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矛盾,没有谈到这次事变。但是,由于有关此次事件的内幕不断被披露,这明显使他也受到了激励,对此次事件做出了反应,虽然还是半遮半掩地为自己辩护的。
在1989年一次采访中,马祖罗夫宣称:“认为是一个团结一致的斯大林主义者团伙推翻了赫鲁晓夫是没有根据的。”
谢米恰斯内的叙述。在一篇名为“他们怎样把赫鲁晓夫赶下台”的采访录中,谢米恰斯内直接地谈到了这次事件。他说,关于把赫鲁晓夫赶下台的必要性问题,早在1964年春就已开始讨论,其发起者是勃列日涅夫或波德戈尔内,他自己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事。谢米恰斯内指出,柯西金直到计划酝酿的末期即9月底才卷进来。
在另外一次采访中,谢米恰斯内重提此事,并对布尔拉茨基和谢尔盖叙述中的某些细节提出质疑。例如,谢米恰斯内抱怨说,“每个人都写道”是苏斯洛夫打电话给赫鲁晓夫,劝说他回到莫斯科的,实际上是勃列日涅夫打的电话,赫鲁晓夫曾拒绝回来,可是在几个小时以后又改变了主意。他宣称:“毕竟,我是一个目击者。”
他嘲笑了布尔拉茨基关于赫鲁晓夫曾力图说服飞行员,让他飞往基辅,以寻求帮助的说法,并指出谢列斯特早已知道了这次事件,无论怎样他都会把赫鲁晓夫逮捕的。谢尔盖说他的父亲由他的卫队长陪同,谢米恰斯内表示异议,因为“我事先已把他的卫队长支走了”。
阿朱别依的叙述。赫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别依在《旗帜》杂志1988年6月和7月号上发表关于赫鲁晓夫时代的回忆录,其中对于促使他岳父下台的事件谈得很少。他只简单地提到谢尔盖描写过的一些阴谋活动最后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注意。但是,后来他在接受米歇尔·塔图的采访时,指出波德戈尔内是主要的策划者。塔图写道:“阿朱别依认为这次事变的主要组织者不是苏斯洛夫,而是波德戈尔内。”他引用阿朱别依的话说:“现在已清楚了,是他同别人一起自夏天以来一直在拉拢所有的中央委员。勃列日涅夫也在夏天决定冒险一搏。但那是在波德戈尔内之后。”
谢列平的叙述。最新出现的布尔拉茨基、谢尔盖夫和阿尔巴托夫的回忆录,其中包含了一些对谢列平特别不利的评论,这使他颇为愤怒,以致最终打破了长期的沉默。他突然打电话给《劳动报》,发表了自己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下台事件的看法。
关于赫鲁晓夫下台事件,谢列平宣称,是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先同其他高级领导人谈起把赫鲁晓夫赶下台,他只是参与了他们的行动。他否认布尔拉茨基关于他同其他前共青团官员共谋反对赫鲁晓夫的说法。他还指出苏斯洛夫只起了很小的作用,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直到最后才告诉苏斯洛夫,“因为他们不完全信任他”。他还说,打电话让赫鲁晓夫结束度假回来的是勃列日涅夫,而不是像有些人写的是苏斯洛夫。
结 论
上述这些回忆录都令人惊奇地说明,领导事变的人是那些同赫鲁晓夫最亲近的人,而不是明显同他冷淡的人(苏斯洛夫、第一副总理柯西金、第一副总理乌斯季诺夫和马祖罗夫)。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长期以来一直受赫鲁晓夫的庇护,被赫鲁晓夫提拔为党内高级领导人——中央第二和第三书记。谢列平也被赫鲁晓夫委以重任,赫鲁晓夫还把谢米恰斯内提升为管理全党干部的领导人,之后又成为克格勃主席。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赫鲁晓夫为什么起先不相信他儿子关于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和谢列平正在策划赶他下台的警告:“不,这不可信。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他们绝对不是这种人。不会这样的。”
但是,事实却是如此。赫鲁晓夫的亲信——特别是勃列日涅夫,出于个人恩怨和害怕失去特权,才策动了这次事变。
您的赞赏和转发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最后,大观君向观友们推荐《华界智库》,以文化公益传播的形式,为各行业精英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致力于弘扬美与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注:除本平台声明的原创外,其它内容源于网络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读者多种文化视角的探讨与解读,并不代表“新大观”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将第一时间处理。
❖欢 迎 分 享 到 您 的 朋 友 圈❖
一键星标,请随手点亮“在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