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与俄罗斯的一次不期而遇掀起了新的外交风浪,近日一艘俄罗斯基洛级潜艇“乌法号”出现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内,其浮出水面的举动迅速引发了菲律宾政府的高度关注。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对外声称,这种“入侵性”的行为令人不安,并下令军方对事件展开调查。
11月28日当“乌法号”在棉兰老岛以西148公里处现身时菲律宾军方立刻采取行动,派遣飞机和军舰进行跟踪和监控。在确认潜艇身份后菲律宾军舰通过无线电与俄潜艇进行了通信,对方表示正在等待天气好转后返回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基地。
这种标准的军事沟通程序并未让菲律宾高层感到释然,总统马科斯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认为这种行为是对菲律宾“基线”和“专属经济区”的潜在威胁。菲律宾海军发言人则在稍后的声明中试图缓和气氛,表示这起事件并非特别严重,但潜艇的出现依然让人感到意外。
“乌法号”是一艘技术先进的俄罗斯潜艇,归属俄太平洋舰队。其特殊性能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作为基洛级潜艇的改进型号,这艘潜艇拥有极低的噪音,被誉为“海洋黑洞”。其搭载的“口径”巡航导弹射程可达12000公里,是一件名副其实的“水下利器”。
这艘潜艇2019年开始测试,2022年正式服役,其高性能为俄罗斯海军在全球范围的部署提供了更多灵活性。据了解“乌法号”近期的活动轨迹清晰明了:从印尼出发,访问了马来西亚的亚庇港,并与当地海军进行了联合演习。
在应返回俄海军基地的途中它选择了浮出水面,这一行为无疑点燃了敏感的地缘政治神经。俄罗斯潜艇在菲律宾海域的短暂停留,成为各方分析的焦点。美国媒体迅速介入,将此事件与区域内的敏感局势联系在一起。
菲律宾国内媒体也不甘示弱,大肆渲染潜艇的军事威胁,并将其与中国的南海争端相提并论。某些声音甚至声称俄罗斯的这一举动是在为中国在南海的活动“撑腰”,这种缺乏实质依据的猜测为事件平添了更多戏剧性。
俄罗斯驻菲律宾大使馆对此保持沉默,而菲律宾外交部也未对此作出进一步评论。近年来菲律宾在国际关系上的摇摆令人瞩目,杜特尔特时期菲律宾曾试图与俄罗斯建立更为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甚至讨论过引进基洛级潜艇的可能性。
随着马科斯政府上台,这种外交倾向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菲律宾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日益紧密,包括计划引进“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并部署在本土。这一举动被广泛视为对中国在南海地区军事存在的直接回应,同时也将俄罗斯的远东战略纳入了潜在的威胁范围。
俄罗斯外交官此前多次警告,若美国继续推进亚太地区的导弹部署,俄罗斯将采取对等反制措施。俄副外长明确指出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在亚洲部署中短程导弹,形成对美国和其盟友的战略平衡。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潜艇出现在菲律宾家门口,无论是否是刻意为之,都显得格外敏感。
菲律宾与俄罗斯潜艇事件的影响已远超出军事层面,作为一个地区小国,菲律宾长期以来依赖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来保障其海洋权益。这种战略依赖也使其在面对中俄时常处于不对等的外交地位,与杜特尔特政府的多边外交不同,马科斯的亲美立场显然为其带来了更多复杂性。
美菲军事合作固然强化了菲律宾的防御能力,但也将其深深卷入了中美俄的全球竞争之中。潜艇事件之外南海局势也充满暗流,今年早些时候,中俄在湛江附近海域进行联合演习,这是两国首次在南海开展的军事合作行动。
演习期间菲律宾船只试图在仙宾礁附近滞留,但很快在演习结束后撤回。这一事件彰显了中俄联合行动的威慑力,也提醒菲律宾和其盟友,南海并非单边行动的舞台。这
菲律宾近年来在南海地区的政策也饱受争议,马科斯签署的“海洋区域法”和“群岛海道法”被认为意图扩大对南海的实际控制范围,引发了中方的强烈反对。这些政策不仅未能改善菲律宾的国际形象,反而成为其外交策略中的短板。
俄罗斯潜艇短暂停留的后续发展尚未明朗,但其影响已经在菲律宾和南海地区扩散。对于菲律宾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外交风波,更是其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如何平衡多方利益的深刻考验。南海的风浪未平,菲律宾的选择将继续塑造这一地区的未来。
美国的介入无疑加剧了南海局势的复杂性,菲律宾在扮演美国盟友的角色时需要应对来自中俄两国的双重压力。这种地缘政治的多重夹击或将迫使菲律宾重新审视其外交政策,在维持与美国军事合作的同时不彻底疏远中俄成为菲律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外交关键点。
菲律宾作为一个在地理位置上占据重要节点的小国,其政策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势力的影响和制约。在这样的格局中,菲律宾应该坚持合作与共处的态度,与中国等周边国家合作,积极开发利用这片海域。
参考资料:2024-12-02 16:57·观察者网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声称俄罗斯潜艇“侵入菲律宾领海基线”,“非常令人担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