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24健康中国传播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副院长分享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科普工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未来展望。李建平副院长从国家导向、医院实践和未来展望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健康科普领域的实践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建平副院长作经验分享

李建平副院长首先强调了国家对健康科普的重视。他提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位居首位,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工作内容。国家为此成立了国家级科普专家库,并在地市级层面也建立了相应的专家库,涵盖了各个专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作为公立医院,将预防和科普融入到医院的责任中

在科普实践方面,李建平副院长回顾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10年的历史,强调了医院在科普方面的传统。他展示了一张1979年的老照片,照片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皮肤科专家胡传奎院长出席了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标志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普工作的起点。

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科普工作由宣传中心统筹,形成了有组织的科普活动。201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举办了全国首个医院层面的健康科普能力大赛,在2023年科普大赛再度启动,并将规模进一步扩大,吸引了6.1万人通过直播同步观看,后续宣传视频网络累计播放量高达50余万次。李建平副院长强调,科普传播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科普的重视

当下,尽管新媒体蓬勃发展,但传统主流媒体依然是健康知识传播的关键渠道。李建平副院长提到,在自己接触到的患者中,尤其是关注健康的中老年朋友多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健康节目,如《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等节目获取相关知识。电视台可以扩大科普节目影响力与传播力,将观众群体从中老年拓展到中青年乃至年轻一代。

在健康传播过程中,李建平副院长认为医生承担着重要使命。首先是传播知识,预防慢病不能仅局限于医院层面,从公共卫生角度制定的预防策略能影响众多人群。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传播知识的力量在预防层面有着巨大优势。尽管大众科学素养有所提升,但仍有很多知识需深入传播,如吸烟、血脂、高血压危害等。同时,要用老百姓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开展传播工作。

李建平副院长指出,医生在科普中同时需要注重展现医学人文精神与情怀。当下,大型医院普遍面临着患者数量多、每位患者的诊疗时间有限等问题,致使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常展现出紧张且严肃的形象。如此一来,患者极易产生误解。而通过在节目中设置特定环节,例如让医生讲述那些令他们深感遗憾的病例等形式,使患者感知到医生内心深处对他们的关心与关爱,从而使医学人文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真正地在现实中得以落地生根。

在健康传播方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视官方公众服务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建设。面对科普挑战,医院成立专委会与科普学院,让医生传播的科普知识更规范专业。他认为科普是创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未来应成为医院评价体系中医生职称评定的代表性成果指标。推动科普不断创新发展,让健康知识传播更规范、更具传播力、更易被大众接受。

“2024健康中国传播大会”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主办,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卫生健康传播分会、医学论坛网协办。

来源:CHTV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