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大将是我军著名军事指挥员和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更是一位胸怀博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曾三次向党中央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我军建设和解放战争中我军的某些战略部署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其个人建议被采纳后,他坚决执行命令;在意见未被采纳前,他在坚决执行上级命令的同时,仍要坚持进谏,即使是多年以后,在毛泽东主席面前,当他得知当年正是这位最高领导人否定了他的建议时,他仍然坚持说:“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这不仅说明他是一个说实话、办实事的人,是一个刚正不阿的铮铮硬汉,更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耿耿忠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克诚

平型关大捷后,毛泽东批准在全军开展反军阀主义斗争,明令恢复我军因受国民党干涉一度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少有人知,正是黄克诚起草的报告促使了做出这一英明决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的第二天,向全国发出通电,要求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与全国人民一起“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集团不得不改变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对日本侵略不抵抗政策,于7月17日宣布实行抗战。

是年8月,国共两党协商决定,我党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由于国民党的干涉,我军取消了部队中原有的政治委员制度,如在团一级的单位只设政训处主任。当时,黄克诚同志在总政治部任组织部长。

9月底,改编后不久的我八路军115师首战告捷,在山西灵丘县平型关伏击日军第五师团之第二十一旅团,歼灭其精锐1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这次胜利是全面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胜仗,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型关战役,战前115师首长侦察阵地

平型关大捷后,115师根据总部命令撤到五台山一带休整。总政治部任弼时主任指示黄克诚要利用休整期间到115师,检查部队的政治工作情况。黄克诚立即动身,到115师师部和所属的两个团跑了半个多月。这期间,他与师首长和团营干部以及基层指战员进行了多次座谈,探讨我军在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政治工作。

通过这半个月时间的调查研究,黄克诚同志发现,部队改编时间虽然不长,但作风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基层干部中,军阀习气开始滋生蔓延。如一些干部不教育战士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如何自觉地遵守纪律,而是依靠威吓、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带兵;一些干部不能做到与士兵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而是与士兵保持了较大的距离;又如由于个别人作风涣散,影响了军民关系和军民团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改编后的八路军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这些问题,黄克诚陷入了沉思。他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在改编时,由于国民党的干涉,我军取消了原有的政治委员制度,致使政治工作有所放松的结果。于是,在离开115师前,黄克诚同志坦率地对师首长谈了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应恢复我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在部队中深入开展反对军阀主义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黄克诚的意见得到了师首长的认同,他们也希望回去后,能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他所提出的建议汇报给总部。

回到总部以后,黄克诚立即把他在部队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向任弼时主任作了汇报,并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建议。具有丰富政治工作经验的任弼时同志,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对黄克诚说:“请你马上把在部队检查的情况和建议写一份报告,以便上报中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时期的黄克诚(左一)

黄克诚起草的报告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和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的名义上报给党中央后,很快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准,并要求在全军部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反对军阀主义的斗争,同时下令恢复了我军原有的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制度。随后,党中央任命聂荣臻为115师政治委员;关向应为120师政治委员;张浩为129师政治委员,张浩回中央工作以后,由邓小平接任129师政治委员。同时,改编时各部队所建立的政训处也都改成了政治部,使部队的政治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很快部队的作风和精神面貌普遍发生了明显变化。

部队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后,黄克诚奉命离开总政治部,到115师344旅任政治委员,与徐海东旅长一起率部队转战晋冀鲁豫,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

陈毅在接见挺进东北的新四军黄克诚部干部时风趣地说:“你们师长虽然眼睛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反人民的内战。东北本来是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丢给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但此时,他却千方百计地想要抢占东北,企图利用东北的战争资源进行反共、反苏,切断中共与苏联的联系,对解放区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四军3师开赴东北

当时,就东北的局势而言,苏联红军在歼灭日本关东军后,已占领了东北地区,我军亦有少量部队进入东北,而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尚在大后方。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的黄克诚同志在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如果我军控制了东北,不仅可以摆脱根据地长期受包卫分割的困境,而且还可以把东北建成具有丰富特产和发达的工业、背靠苏蒙朝的重要战略基地,对中国革命将会发生重大作用,而且就当时东北的局势而言,也正是我军进军东北,开创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大好时机。

当这一切在黄克诚的脑海里基本成形之后,他就兴冲冲地来到华中局的办公地,找到时任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请他给党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及军委立即派大部队到东北去,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都要下决心进军东北,绝不可错过时机。然而,饶漱石似乎对于这个建议并不感兴趣,不同意给中央发电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克诚回到三师的驻地,仍在考虑这一问题,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在这样的时刻应该而且也必须为中央和军委领导作好参谋,提出正确建议。最后他决定以个人名义起草一封电报,向中央及军委提出了自己对当时局势和军事方针的看法。9月14日,黄克诚发出了这封电报,其内容主要为:

一、蒋介石对我党的谈判毫无诚意,只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以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

二、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且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

根据上述对时局的认识,黄克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应多派部队去东北,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最好,并应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

二、以晋、热、察为关内第一战略根据地,应集中10万主力,进行消灭傅作义、阎锡山、胡宗南的决战,达到控制察、绥和太行山的目的;

三、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应集中15万主力,待敌人缴枪之后,在济、胶、海铁路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的目的;

四、为执行上述方针,山东应调3万到5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万人到6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和平原主力的一部,应调往山西,江南一师应调回到江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谈判

黄克诚同志在电报的最后指出:“我对各方面的材料了解甚少,可能有片面之处,但我认为,目前我党没有联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

当时,毛泽东正在重庆与蒋介石举行谈判,在延安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是刘少奇。黄克诚的电报发出后不久,中共中央就向各中央局发出了《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指示》,指出:“目前我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

9月19日和10月28日,中共中央命令山东部队主力迅速向冀东和东北出动;华东新四军主力由南向北转移,以集中力量,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

9月23日,黄克诚接到命令,要他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3.5万人开赴东北。

当时,由于两淮战役刚刚结束,没有更多时间在部队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形势和任务教育,部分同志对进军东北的重要意义一时缺乏理解,有些人甚至产生了和平的幻想,以为就此天下太平。加之三师在苏北地区战斗了多年,与根据地人民团结奋战、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自然有些舍不得离开,更有不少家住苏北的同志,因地域观念,不愿去东北。针对上述思想问题,黄克诚要求在部队中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另外,当时部队中还盛传东北武器多得是,去了就能得到日本人留下的武器,但黄克诚没有轻信,他命令部队出发时不能随意丢下武器,要全副武装上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克诚(前右三)与八路军第五纵队部分领导干部

在黄克诚率三师离开苏北前,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曾指示他们在到达山东之后,要停留一段时间待命,但是黄克诚认为军事行动历来讲究兵贵神速,此次进军东北更应不失时机,于是,黄克诚于10月4日向中央军委发电报建议部队到达山东后,不应停留,稍事休整后应立即北上,中央军委批准了他的建议。

当黄克诚率领三师到达临沂时,刚刚从延安回来的陈毅同志接见了三师连以上干部,代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向指战员们表示慰问,并向他们介绍了延安和党的七大情况,在谈到9月14日黄克诚给中央的电报时,陈毅风趣地说:“你们师长虽然眼睛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陈毅的接见,给部队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三师在临沂休整了两天,补充了粮食,即向河北进军,于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完成了军委下达的战略任务。

四平保卫战我军伤七惨烈,黄克诚向林彪司令员提议撤出四平。在意见来被采纳前,他不折不扣执行上级命令,尽管部属伤亡很大,却没有后退半步。多年过后,见到毛泽东,他仍然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3月,斯大林下令苏军从中国东北各大城市全部撤走。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主力主要集中在沈阳,一时无力接管其它各大城市,只好由他们在东北各地收编的伪军和地主土匪武装去接管。挺进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手夺取各大城市,发展壮大力量,扩大我党在东北的影响,先后控制了四平、沈阳等地,缴获了大批日军留下来的军用物资,增强了我军的战斗能力。

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十余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正好处于中长、四洮(四平至洮南)、四梅(四平至梅河口)三条重要铁路线的交叉点上,是进出东南北满的咽喉要地,也是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国共双方对四平得失都非常重视。

3月18日,我军攻克四平后,毛泽东指出,能否坚守四平,是能否阻敌北进占领哈尔滨、齐齐哈尔及中长铁路沿线的关键,更是能否顺利建立巩固的北满根据地,进而解放全东北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军乘美国飞机空运进东北

蒋介石对四平这一东北战略要地更是异常重视,他认为四平乃是“党国命运所系”,“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4月1日,在国民党参政会四届三次全会上,他还疯狂地叫嚣:不夺下四平,不停止战争;不打到长春,不商谈和平。并命令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迅速率部向北推进,尽快拿下四平、长春。

4月18日,国民党军开始对四平发起进攻,其进攻方式主要是正面强攻,接连打了几天,却毫无进展,其中陈明仁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被我军歼灭,伤亡和被俘5000余人。蒋介石见拿不下四平,非常恼火,在命令杜聿明加紧调兵、重新部署的同时,还把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派到前线督战。

对于守四平,林彪的态度与中央似乎并不完全一致。就在四平保卫战即将全面打响前夕,林彪曾致电中央,提出“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应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

见林彪决心未下,毛泽东急电指示:一、四平守军甚为英勇,望传令奖励;二、请考虑加强一部分守军(例如一至两个团),化四平为马德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战士修筑工事

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之一。毛泽东要求“化四平为马德里”,这表明他已下了绝不改变的决心。毛泽东下了决心,林彪也不能不下这个决心了!

4月25日,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占领了八面城和旧四平,新一军之三十八师到达了四平的西北,对四平形成了夹击之势。这些部队多是美国帮助训练出来的精锐之师,并参加过远征军入缅作战,不仅装备好,战斗力也较强。当时我军保卫四平的部队在城内有万毅指挥的第七纵队(由“东北挺进纵队”改编而成)、山东七师和辽西的保安一旅,在城外的部队有山东独立一师和黄克诚的第三师。相比之下,我军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处于劣势。

黄克诚见形势危急,就打电报给林彪,提出:敌人开始进攻时,我军打它一下,挫其锐气是完全必要的,现在敌人倾巢出动了,企图与我军决战,而我军暂不具备决战的条件,因此应当把四平等地让出来,让敌人来背这个包袱,等其沉重得走不动了,我军回过头来再消灭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彪(正中)

但是,黄克诚连续给林彪去了几封电报,建议从四平撤军,可林彪既没有回电,也没有下达撤军的命令。黄克诚再也等不下去了,即于5月12日给中央发了电报,提出了对四平保卫战和东北局势的意见:

一、由关内进入东北之部队,经几次大战斗,战斗部队人员消耗已达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半以上,目前虽尚能补充一部新兵,但战斗力已减弱;

二、顽九十三军到达,如搬上大量炮兵及坦克上来,四平坚持有极大困难。四平不守,长春亦难确保;

三、如停战短期可能实现,则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长春亦绝对必要。如长期打下去,则四平、长春固会丧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继续战斗。故如停战不能在现状下取得,让出长春可以达到停战时,我意即让出长春……以争取时间,休整主力,肃清土匪,巩固北满根据地,来应付将来的决战。

然而,黄克诚给中央发去的电报仍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作为一名指挥员,黄克诚在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前,仍然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率部在四平前线顽强阻击敌人。从4月18日起一直到5月18日,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敌人对四平及其两翼发动了数十次的疯狂进攻,在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下,我军阵地上落弹如雨,许多工事被摧毁,交通壕也被掀平,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但我军英勇的指战员却没有后退半步。

最后,由于国民党军不断增加兵力,反复向我军发起猛攻,并逐步突破阵地,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东总决定我军主动撤出四平。我军撤出四平后,国民党军又用飞机、大炮对城内轰击了半天,才敢进城,结果以1万多人的代价换来了一座空城。但是,我军的伤亡也相当严重,而且形势也比较被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克诚晚年

多年以后,黄克诚一直也想不明白,林彪和中央为什么不给自己回电?明知硬拼下去会损失巨大,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直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时,毛泽东请黄克诚这位湖南老乡吃饭,黄克诚才弄清了其中的缘故。

席间,他们两人谈起了当年的四平保卫战,黄克诚说:“当时不应硬顶下去!”

毛泽东反问道:“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吗?”

黄克诚说:“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时,我们打他一下子,阻击他前进,这是需要的,但是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与我们决战时,我们就不该死守四平!”

毛泽东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固守四平是我的决定!”黄克诚这才明白当年林彪既不回电又不撤兵的原因。他沉默了一下,对毛泽东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毛泽东一时没有讲话,过了一会,像是对黄克诚,也像是在自言自语地说:“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