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打破双方共识、违背承诺,在加勒万河谷局势和缓的情况下,再次越线非法活动,蓄意挑衅攻击,甚至暴力攻击中方前往交涉的官兵,进而引发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不仅如此,包括印度政府官员在内的诸多印度媒体,多次颠倒黑白,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印度面临着不利的安全环境”等,为自己的行为诡辩。
但稍有理性的人们只要看看印度的过往举动就会发现,其称霸南亚的野心从来就没有停过。而由印度挑起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则是最好不过的明证。
加勒万河谷冲突画面
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3月,英国殖民者抛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
8月15日,英国将政权正式移交给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印巴开始分治。但位于印巴之间的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00万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却悬而未决,克什米尔问题从此成为印巴之间争端不断的根源。
按“蒙巴顿方案”,穆斯林人口达78%的克什米尔理应划归巴基斯坦,但印度却利用信仰印度教的“土邦”议会于1947年10月通过决议,宣布克什米尔属于印度。但巴基斯坦予以否认,于是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1947年10月27日,印度政府以武装的帕坦部落从巴基斯坦进入克什米尔地区为借口,首先出兵空降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向巴基斯坦发动突然袭击。
当时印军装备的3.7英寸口径火炮
印度参战兵力达4万人,占有明显的优势,先后占领了克什米尔谷地和南部、西部一些地区的一些大城镇如巴拉莫拉等地。随后,巴基斯坦增兵。与此同时,印巴双方都向联合国提出指控,谴责对方军队侵占克什米尔。
联合国出面进行干预和调停,要求双方先实现停火,并撤出各自军队,尔后举行全民投票,决定克什米尔的最终归属问题。印度自恃拥有战场优势,首先反对撤军,并于1948年4月再次向巴基斯坦展开进攻,直逼印巴边境。
面对不利的战场态势,巴基斯坦被迫于5月再次增兵,使印巴之间的局部战争不断升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为印巴全面战争的趋势。联合国为此专门成立了印巴委员会,负责调解双方争端。
1948年8月,印巴委员会通过决议,提出按照“停火、非军事化、公民投票决定归属问题”的三个阶段解决纠纷。1949年1月.双方正式宣布停火。7月17日,印巴双方在卡拉奇签订了关于军事分界线的协议,划定了南起马纳瓦尔,北至开伦的克什米尔临时停火线。
第一次印巴战争
至此,印度通过先入为主的攻势行动,实际控制了克什米尔约3/5的面积和400万人口;而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的面积仅占2/5,人口仅为100万左右。
尽管后来两国多次举行会谈,试图解决其他遗留问题,但由于印度政府以优势地位为后盾,坚持认为克什米尔乃印度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终不承认克什米尔的自决权而未能取得任何成果。
而印巴双方在停火线附近地区重兵对峙,小规模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使得双方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的争端未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并为以后的几次印巴冲突埋下了伏笔。
中印边境之战
印度对中国的领土野心可谓由来已久。早在1950年,印度政府为了一己私利就竭力阻挠中国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又趁中国全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之机,武装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印度总理尼赫鲁
1954~1957年,又先后侵占了中印边境中段和西段等地约2000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959年,印度政府又公然策划和支持西藏农奴主的反革命叛乱,并狂妄提出对中国西段阿克塞钦地区3.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并且扬言“不容讨论”。
同年8月和10月,印军先后在东段的朗久和西段的空喀山口等地挑起流血事件。从1961年起,印度政府全面推行侵略性的“前进政策”,大肆侵吞和蚕食中国领土。
1972年10月1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公然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10月14日,国防部长梅农也叫嚣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条枪”。
1962年10月17日和18日,在中印边界的东段和西段,入侵印军同时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边界冲突遂发展成边境自卫反击战。
战斗第一阶段为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战斗在中印边界的东段和西段同时展开。东段地区为印军主攻方向,共集结部队1.6万多人,其中配置在节朗地区的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军王牌部队第7旅。
现场对峙
面对印军的攻势行动,我军采取“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歼敌”的作战方针,击溃了印军第7旅并于22日活捉了从前方败退下来的旅长季·普.达维尔准将。23日,我军又收复了克节朗河以南、达旺河以北、不丹以东、达旺以西的大片被占领土。
我西线反击部队经过9天激战,既清除了印军入侵中国境内的大部分据点,还收复了巴里加斯等中国领土。
战斗第二阶段为11月16日至21日,主要集中于中印边境东段地区。在印军受到沉重打击后,印度政府的侵略野心丝毫未见收敛,悍然拒绝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三项和平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公开向美国乞求军事援助,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决心同中国再次进行较量。
在第二阶段战斗中,我军不但彻底击溃了印军,至21日,还夺回了金古底、卡里、右里、卡伦等地、逼近到传统习惯线附近,并击毙了印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
在由印度一手挑起的这场边境之战中,我军在西段地区全部清除了入侵印军的据点,在东段地区挺进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全歼和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另有5个旅被部分歼灭。共击毙和俘获印军官兵8700余名,使印度的侵略野心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第二次印巴战争
第一次印巴战争之后,印巴两国总理曾于1953年7月至8月举行会谈并达成协议,并于同年8月10日发表联合公报,双方原则同意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克什米尔问题,认为应当尊重克什米尔地区人民的愿望,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来解决克什米尔争端。
尽管巴基斯坦政府一直坚持这一主张,但由于印度政府一再违背自己的诺言,拒绝在克什米尔举行全民投票,使得两国外交摩擦不断。
1964年5月,针对印度在印巴边境集结重兵的严重事态,巴基斯坦重申必须坚持公民投票,反对印度的所谓“邦联方案”。1964年12月,印度政府正式宣布克什米尔为印度的一个邦,引起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的强烈反对,1965年8月5日,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内爆发反印武装冲突,终于引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
1965年8月24日,印军公然越过1949年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时双方确认的停火线,向巴控制区的帕斯瓦和乌里以南地区发动进攻,并夺占了巴基斯坦边防军的3个哨所。
英国向印度出售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吸血鬼战斗机
9月1日,印空军又侵入巴本土领空,巴军组织反击。至9月3日,巴军收复了部分失地,并阻止了印军在阿克努以南以及査谟地区的进攻。9月6日,印军再次越过两国边界,向巴境内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
9月7日,印军出动大批空军对巴临时首都拉瓦尔品第和吉大港、卡拉奇等重要城市和部分空军基地进行轰炸。在巴军的大力反击下,双方在既定战场上形成胶着状态。
为打破对峙局面,加快作战进程,印军又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拉瓦尔品第和拉合尔等地实施空降,攻击巴军侧后,配合正面进攻作战。直至9月下旬,双方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仍然处于久战不决的态势。
在美国和前苏联等国的调解下,于9月23日宣布停火,并于1966年1月在苏联塔仕于签署了旨在消除武装冲突和恢复和平关系的《塔什于协定》,双方军队各自后撤至1965年8月5日以前所控制的地区。
第二次印巴战争时的坦克大战
第三次印巴战争
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隔着印度,相距约1600公里。1970年举行大选后,巴基斯坦国内由于以叶海亚总统为首的军人集团与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发生冲突,导致东巴基斯坦局势动荡不安。
印巴积恶已久,动荡不安的东巴局势为印度肢解巴基斯坦提供了绝好机会,1971年3月,叶海亚政府以武力平息了东巴的分裂活动后,印度便煽动东巴进行反政府活动,积极筹划和加紧准备对巴基斯坦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入侵。
一方面,印度大力寻找借口,为干涉巴内政大造舆论,并公开支持东巴的分裂活动,鼓动东巴打出“孟加拉国”的旗号闹独立。另一方面,在得到前苏联等国的支持后,大肆增兵边境,加紧战争准备。
至1971年7月,已制定完成了代号为“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并在战前和苏联签署了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从苏联获得坦克250辆,装甲车100辆,萨姆-3导弹及其它军用物资,使印军实力大大加强。
满载战斗机 反潜机与直升机的维克兰特号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兵分三路,分别从东巴西南部的杰索尔、东巴东部的锡尔赫特、吉大港对东巴发动入侵战争。
巴基斯坦军队进行了有力的反击。11月23日,巴总统叶海亚宣布由于巴基斯坦“受到外来侵略的威胁”,全国处于紧急状态。12月2日,印政府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连续出动空军突击东巴的达卡等重镇和一些重要的军事设施。12月3日,又开始向西巴发动军事进攻,印巴全面战争爆发。
在东巴战场,至12月9日,印军就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昌德普尔三个重镇,撕开了拱卫达卡的东部屏障,并向吉大港展开了攻势。至12月15日,印军完成了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实施了严密的海上封锁,完全断绝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界的海陆空联系。东巴守军陷入绝境,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
在西巴战场上,印军依靠其优势的空中力量,每日出动200-500余架次飞机,与巴进行空战和空袭战、配合地面部队在萨克加尔地区侵占了约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在信德省侵占约2600平方公里的领土。
开战13天后 巴基斯坦不得不承认失败
12月17日、印度宣布在西巴地区实施所谓“单方面停火”,至此,历时27天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印度将统一的巴基斯坦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个独立国家、侵占西巴约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而告终。
印巴之间历经三次战争、每次都在双方久战不决时又不得不停火,签署有关协议。但由于印巴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边界和宗教等一系列问题,双方在边界地区的对峙仍然十分严峻并时有冲突发生。
印度进行核试验后,大肆进行核讹诈,一再扬言要对巴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蓄意制造紧张气氛,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又有冲突发生,屡次几近“战争的边缘”。
强吞锡金
锡金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是个面积仅7100平方公里的内陆小国。1947年印度独立后,强迫锡金签订了“维持现状协定”,继承了英国的殖民主义衣钵。
锡金“首都”甘托克
1949年6月,印度政府借口锡金可能发生内乱,派兵进驻锡金,接管其政权。1950年12月5日,又强迫锡金签订所谓的《印度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受印度保护,锡金只在内政方面享有“自治权”,完全控制了锡金的国防、外交等大权,使锡金沦为印度的“保护国”。
锡金人民为摆脱印度的控制,不断进行反抗斗争。1960年8月,锡金首都爆发了反印大示威。为平息锡金日益高涨的独立要求,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加紧了对锡金的控制。
1973年4月,借口锡金发生“骚乱”,出兵对锡金进行军事占领,并于5月8日与锡金签订新的“印锡协定”,规定锡金的内政、外交、国防、经济等各方面均由印度“负责”。
1974年4月,印度政府又操纵锡金的议会选举,7月3日,操纵锡金议会通过所谓“政府法案”,规定由印度政府指派首席行政官出任锡金的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锡金政府可以参加印度政府机构。
同年9月,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1975年4月,印度再次动用军队,强行解散锡金的王宫卫队,并操纵锡金议会通过决议,要求废黜国王,赞同将锡金变成印度的第22个邦。
锡金末代国王和王妃
至此,锡金正式被印度吞并。但时至今日,印度吞并锡金的非法行径从来就没有得到周边国家的承认。
出兵斯里兰卡
印度邻国斯里兰卡国内历来存在占统治地位的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之间的冲突。在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境内,聚居着约5000万泰米尔人。印度政府为向斯里兰卡政府施加压力,默许斯里兰卡国内的各派泰米尔武装在纳德邦境内设立总部,并暗中支持泰米尔人的反政府活动。
1987年4月,斯里兰卡爆发内战,印廋公然违背国际法,派船队和飞机向泰米尔人紧急运送各种物资和食品,粗暴干涉斯里兰卡内政,导致两国关系异常紧张。
在国际社会的大力调解下,双方于7月19日达成协议,规定在斯里兰卡提出“邀请”时,印廋将派武装部队监督斯里兰卡的国内局势。
印军乘坐运输机进入斯里兰卡
协议达成次日,应斯里兰卡“邀请”,印度一支3000人的“维持和平部队”被空运至贾夫纳半岛,随后又有一批装甲部队于8月3日在亭可马里登陆。10月9日,驻斯里兰卡印度“维持和平部队”向泰米尔猛虎组织的大本营贾夫纳半岛发动进攻。
战火历时17天,印军缴获猛虎组织大量武器弹药,打死其成员600余人,打伤300余人,印军自身也伤亡近600人。逃出重围的猛虎组织武装对印军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迫使印军一再增兵,到1987年底,印军已增至2.5万人;到1988年2月,印军最高兵力达到7.5万人。
随着驻斯里兰卡印军的增多,印军实际上控制了斯里兰卡1/3的国土,近1/4的海岸线及其东部的全部港口,使得斯政府在这一地区的活动都要经过印军的批准,引起斯里兰卡朝野的不满。
印度总理拉吉夫在斯里兰卡访问时,被一名爱国的斯军仪仗兵敲了一枪托
1989年上台的斯里兰卡新总统普雷马达萨提出要求印度撤军。经谈判,两国于同年9月18日达成协定,印军在1989年底全部撤完。至1990年3月,印军才彻底撤出斯里兰卡。
至此,印军以交战两年多,击毙猛虎组织2000多人,印军死亡1000多人,伤3000多人的惨重代价,既未能执行维持和平的任务,没有解决泰米尔反政府武装,也未能按斯里兰卡政府的要求保护北方和东方两省的僧伽罗人和穆斯林的安全,只得灰溜溜地撤出斯里兰卡。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坚持地区霸权政策和大国沙文主义,以各种方式威胁和侵略其邻国,由印度一手挑起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就是明证。
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国际潮流的时代背景下,印度政府仍然抱冷战思维不放,主动挑起与周边国家的冲突,无异于自系达摩克里斯之剑,必将使自己陷入灾难的深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