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产业与社会的变革。未来AI会完全取代人类劳动吗?AI冲击下,现有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亦将荡然无存?

11月30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在圆桌论坛环节,多位学者围绕AI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30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北大举行。

与会专家认为,为应对AI带来的职业替代风险,有必要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前布局,并保持经济增长动能以缓解就业压力。技术火热发展的同时,更要慢下来冷静思考:如何保持不被AI替代的竞争力?其核心在于区分人与AI的本质区别,更关注人的价值。

AI拓展了创新的可能性边界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表示,AI大大扩展了创新的可能性边界。一项国际研究表明,少数顶级研发人员在使用AI辅助以后,产品技术数量、专利数量,包括下游的产品质量都大大增加。

郑江淮认为,AI在产业创新上将带来高级人才的配置、供给与需求等新研究课题,未来会不会出现顶尖人才荒?此外,当企业借助大模型进行研发时,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产学研合作——这就引发了对国家创新体系变化的思考;除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外,大模型或也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成员。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郭峰则关注到AI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以往很多分析是基于理论驱动的,但这在某些场景下变得困难,转而需要以数据驱动的研究模式。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AI成了今年诺奖的最大赢家。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两位AI先驱;接着诺贝尔化学奖也为AI加冕:把一半将共同授予AI公司的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成就”。

除了诺奖外,郭峰还举例,以前研究人员要先搞清楚药物原理,继而推进研发工作。现在能不能用数据驱动的方法配置一些药,配置之后发现它有效,再探讨它的药物原理?这也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

郭峰表示,“在做AI研究,我们当然会考察AI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考察AI对这些问题的影响过程中,我们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一些根本变化。”

“AI本身应该怎么发展?什么环境才能产生技术的深层变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对比了中外AI研究的差异。国外更注重底层技术的创新,国内则以应用导向型为主——这可能在某些领域保持领先,但是整体的累积性和拓展性不足。如何在基础技术上实现突破,是中国参与AI国际竞争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瑞明也认为,中国虽然在AI应用场景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一些底层AI技术的原创性上,仍处于紧锣密鼓追赶的阶段。同时他表示,当AI越发展的时候,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和训练是越重要的,人才培养应重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AI时代的人才培养:无法被取代的竞争力是什么?

面对AI带来的挑战,多位学者提到更应关注的是人。

当天论坛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永进提到,大数据时代,很多人以为身处数据的海洋,实则在数据荒漠。以研究为例,很多数据越来越难拿到,因为它可能涉及商业机密等而不便公开。还有大部分人自以为了解的信息更多,但其实所知甚少——他们被肤浅的信息控制,被愚昧蒙蔽内心底层的理智。

陈钊则看到AI技术背后涉及的情感和伦理问题。比如步入老龄化社会,AI的普及应用能够改善老年人福利吗?有了AI助手后,甚至连老年人最怕的孤独感也能缓解?“但实际是这样的吗?”他问。

陈钊还关注到AI的职业替代影响。他认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技能的人,受到的AI就业冲击不同。相比一些现在所谓高级人才,传统手工艺人说不定更难被AI替代。他认为,AI时代的人才培养,不应只简单地注重技术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情感洞察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中也涉及制度环境等。

面对AI带来的就业替代风险,刘瑞明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动能。其核心是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收入、促进消费从而拉动需求和投资上升,推动经济形成正向循环,以此化解就业压力;二是提前做好社会保障体系布局,避免AI带来的就业冲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和以往的工业革命不同,AI代替的人的范围更大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丹丹在主持该圆桌对话环节时提到,这次AI的变革突破了智力边界,以至于脑力工作者也感受到了冲击。此外,工业革命整个进程持续100多年,但是AI的变革速度飞快,“可能我们在十几年时间内就会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仅如此,AI还会自主学习,并以比人类更快的速度迭代更新——这意味着人们所学的一切知识在AI面前都会成为历史。“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在大学里应该学习什么?AI时代,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王永进发出疑问。

在他看来,人们所面临的真正意义上的挑战,并不是没有能力去面对AI,而是忽略了人跟AI之间的本质区别。王永进指出,AI时代的教育不是学习知识,也不是学习技能,甚至不是掌握知识的方法,最根本的是爱的教育——首先要有对人的关爱、对宇宙的关怀,再谈思维训练和人才培养,才有意义和价值。

王永进还提到,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其最重要的能力甚至不是批判性的思维,而是因为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宇宙有一种生而俱来的欣赏能力。“创新的本质是追求真理,追求对大自然对宇宙的好奇,这是让我们跟动物、跟AI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保持开放的思维训练同样重要。“AI是我们所创造的,其目的是为了辅助人类,而不是替代人类。”在王永进看来,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AI会替代什么,而是“太过于担心AI会夺走我们的工作,夺走我们孩子的未来。”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李玲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