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几乎是每个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生活的重要部分,怎样处理社会生活当中的交往也是许多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们讲究一种交往当中的“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是“适可而止”的,
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在西方社会当中,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在交往当中也产生了一些“学问”:比如欧洲人更加重视礼仪,美国人则相对直接。
随着全球化以及现代化对于世界各地的影响,现如今人们的社会交往形式其实已经产生了一些趋同的现象,
比如,现代化对于人们的一个重要影响——社交媒体,使得人们的交往在很多时候都是在虚拟空间当中进行的。
那么在当今的社会之中,怎样更好地获取良好的社会关系呢?
首先,也许一个概念是我们应该清楚的:个体在社会当中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抑或是“自我”的含义。
怎样认识“自我”?
早在古希腊,以苏格拉底(Socrates)为代表的哲学家就在思考一些他们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三个基本问题就是十分重要的。
苏格拉底认为,想要获取丰富的知识,首先就应该认识自我(Know yourself),而不是所有知识都人云亦云,从外界汲取。
到了近代,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则认为,
所谓“自我”不过是一种意识,假如从自己内心深处就否定了“自我”的存在,而是更多地去考虑其他人,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种“无我”的状态。
在心理学领域,尤其是精神分析学当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
“自我”、“本我”与“超我”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三个不同层面,既有精神深处的,也有自己可以控制的,也有人为营造出来的。
在社会学领域,所谓“自我”更多表示一种社会交往发出时,作为“中心”的个体存在。
比如说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经典作品《乡土中国》当中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
他将中国社会概括为差序格局,西方社会则是团体格局,
中国社会的社会交往好比是以“自我”(ego)为中心,犹如波纹一般一圈一圈发散出去的波纹;
西方人则是一捆一捆整齐的柴,没有“亲疏远近”的概念。
所以在社会交往当中,这种“自我”指的“交往的中心”这一层面的个体。
人际关系与自我意识
那么我们不妨顺着上文当中对于“自我”概念的辨析来理解一下社会关系,
我们其实不难理解一件事:当个体倾向于十分顺利地融入外界的各种群体时,那么其个人的意识则势必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那些社会生活当中的“好相处的人”、“随和的人”往往都具有这种能力:
无论与怎样的人相处,自己总会很好地去考虑对方的感受,不会在相处过程当中让双方冷场、让对方感到不适。
那么对于其自己来说,这样的交往是舒适的吗?也许会是吧。
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外界对其无意间施加的压力势必会导致个体意识受到一种“挤压”。
尊重是相互的。假如个体以“与人为善”为前提,去将他人视为是“值得尊重”的,那么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一种略微“低人一等”的状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卑不亢才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最佳的状态。
所以在交往的过程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就是“边界意识”。
社交边界与社会交换
如同每个主权国家都会设置国界一般,其实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当中,个体会潜移默化的在心理上设置一种社交边界:
对于具有同事关系的两个人来说,假如其在业余生活之中相逢,那么交往方式自然不同于职场。
对于同学关系的人来说,在校外时也会遵循另外的相处模式;
当一对年轻男女由“暧昧不清”变为情侣,那么其相处方式也会出现转变。这就是一种隐藏的边界感。
社交边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领域赋予个体不同的角色,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有助于认识这种现象。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George C.Homans)在经济学的基础上,类比经济活动当中的投入与回报,
不同的是社会交换论是基于经济交换的基本原则:人们提供商品和劳务并期望获得合乎自己理想的商品和劳务。
而社会交换包括“有形交换”和“无形交换”,他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并且从不同的动机做出了六种交换命题。
彼得·布劳(Peter Michael Blau)则对霍曼斯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他认为使社会行为变为社会交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 一是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其他个体互动才能实现;
- 二是这一社会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行动目标的方式,从而将“交换”行为扩展至更多领域当中。
总而言之,这一流派认为社会交往的动机是资源的交换。
对于个体而言,在社会生活当中,假如我们以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审视社交行为,那么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取自己预想之中的目标:
无论是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还是建立某种社会关系,都是在自己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换来”的,
于是在此之外,自己不必再专门的去向他人表示“感激”,更不必讨好。
因为当个体产生比较明显的感激之情,甚至是产生讨好型人格的时候,个体的自我意识就会被违背,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想要变得“合群”。
想要获取他人的尊重,被其他社会群体所接纳,最重要的还是依靠自己的出众能力或是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否则即便是看似“合群”,背后也会失去许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