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院资源最密集的部门之一,手术室不仅是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降低成本最有潜力的部门。然而,手术室管理涉及外科系统、物资供应系统和设备保障系统,千头万绪,有关它的任何变革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何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提升手术室的运营与管理效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文简称「北医三院」)多年来持续将缩短平均住院日作为管理的重要抓手,而手术室管理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成为政策创新的试验田。

数据显示,北医三院2023年手术例次增长到10.5万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平均住院日的逆势下降,已经从最初的20多天,降至2023年的4.44天,术前住院日在2023年下降到1.48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北医三院平均住院日及术前平均住院日统计。

这背后势必离不开手术室效率的提升与管理。从最初的增设麻醉准备室和麻醉恢复室、成立手术部等,到如今依托大数据形成的「手术麻醉使用管理系统」,北医三院的手术接台时间已经从2000年的1-2个小时缩短到如今的18分钟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又快又好」?规范的制度与合理的流程是基础

对于手术室来说,其追求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又快又好」地完成既定任务,平衡的关键必然离不开规范的制度与合理的流程,做好了这些,不仅效率提升有了坚实的基础,质量与安全也得到了保证。

研究发现,手术准时开始对手术室的利用效率很重要。因此,北医三院是国内最早实行择期手术定点开台的医院。如规定早上8时30分必须做完麻醉,9时必须手术开台等。

同时,为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医院注重手术安全核查,实行了手术部位标识制度,规定如果没有提前进行标识,手术就不能进行;即使患者被推进了手术室,如果没有标识的话,也可以要求退回去。

由于医院手术空间有限,一些紧急的手术可通过急诊手术的方式进行。由此医院专门对急诊事前管理进行了规范,实行「抢救优先」标识管理制度,按照轻重缓急将急诊患者分级分类,通过色签管理识别出需要优先抢救的患者,在手术室配备、检查检验等方面对其进行优先处理。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医院则出台了院前准备指导意见,设立了住院与手术的统一标准,尽量避免不适合做手术、需要长期调理的患者进入手术环节,以提升手术室的周转效率。

「例如,一个患者的血压过高便不适合手术,就可以先让患者去内科调控血压,达到理想状态之后再安排手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徐懋对健康界表示。

制度建立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临床诊疗的变化不断完善与优化。例如,关于择期手术院前指导意见,在2015年第一版出台之后不断修订,于2021年出了第二版,也是在这一年,《北医三院急诊手术管理规定》也进行了二次修订,吸取国际经验对急诊手术进行了分类分级,管理更加精细;手术安全核查表也在不断修订,选项内容不断细化,进行适应本土化的改造,适应医院自身的节奏与工作模式。

如何持续提升手术室效率?这七点很管用!

首先,是推广日间诊疗。

北医三院从2010年便开始探索推广日间诊疗性的多种手术和操作,到2022年底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已经达到了25%左右。期间,医院出台了《北医三院日间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日间手术病房患者注意事项及出院指导》《日间病房准入标准及操作流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定了完善的制度流程。

其中,日间手术最早是在眼科推行。医院把眼科的一层楼一分为二,一半是病房,一半是手术间,科室进行日间手术非常方便。

为方便日间手术的开展,医院实行备案制,而且不断简化流程,只要科室到医务处进行相应备案,通过审核之后,就可以进行日间手术操作。

与此同时,持续简化病案书写,目前已经形成日间相关病历模版100多个,并且科室聘用医师助理,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文书

此外,医院还将日间手术占比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并在绩效中有所体现。「日间手术的开展,并不是依赖于手续简便,而是依托于简化的文书、优化的流程来换取空间,使日间手术规模扩大。」北医三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其次,是大力推广在外科系统深入人心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

ERAS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加快病房周转。北医三院在很早的时候便组建ERAS委员会,制定了相关流程与方案,在全院范围内推广ERAS。

此外,在中国医院协会支持下,由北医三院牵头,撰写了国内第一份ERAS的团体标准,并于2022年中国医院质量大会正式颁布。而具体到临床实践上,医院的胸外科、骨科、关节外科等先后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ERAS示范病房,相关流程得到了持续优化。

第三,是以时间换空间,开放周末手术通道

北医三院手术空间有限,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手术室资源,本着以时间换空间的理念,医院很早便实行了「七天服务制」,即医院工作人员每周工作天数保持五天不变,通过排班方式和休息日的调整,保持医院七天服务。对患者来说,周六、日不仅能在门诊正常就诊,住院择期手术也能和周一至周五一样正常开展。

数据显示,2020年北医三院全年累计完成周六、日择期手术5000多台,2021年全年完成周六、日择期手术超过10000台,数量不断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为激励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院在原有手术奖励基础上,根据周六、日手术量进行额外奖励,每一台手术按科室原有手术梯级奖励标准的一定比例进行额外奖励,额外的手术奖励由科室进行分配,医院统计汇总后,直接发放至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北医三院手术室相关手术数据。

第四,是成立住院管理中心,持续提升手术患者的院前服务水平。

住院管理中心主要由护理部负责,类似预住院模式,即通过快速便捷的一站式筛查,在院前便完成手术相关检查与评估,以加快患者住院之后的手术时间。

「住院管理中心在提升手术室周转、缩短住院日方面发挥了非常大作用。」徐懋说道。

在这个过程中,住院管理中心有两大工作亮点:

一是根据患者的排队情况预测住院时间,预约检验检查的时间,避免因等待较长时间而出现结果的失效;

二是「削峰填谷」,即均匀安排核磁、CT等大型检查,避免患者集中入院后深夜做核磁、CT的不佳体验。

第五是积极推动无痛医院建设,给患者提供舒适的医疗服务。

无痛医院建设是满足患者舒适就诊需求、提升患者就诊体验的重要举措,北医三院主要通过院科两级架构逐步推进,先从「量」上大幅提升,然后在「质」上稳步推进。

「医院的无痛覆盖率不断提升,两周左右就可能约上无痛,在北京有的医院可能要约上半年。」徐懋说道。

北医三院开发出标准化疼痛评估,让所有的患者都能够将其疼痛体验准确告知医护人员,并据此进行相应处理。

另外,医院还提出了严重疼痛人天数(days with severe pain, DSP)的概念,以此对全院的疼痛情况进行监控与管理。

依托信息系统,医院将全院所有病人疼痛的变化情况可视化,以此来评估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六是术中用血精益管理

在手术室中,输血、用血是非常频繁且重要的环节。尤其在此前的疫情期间,血液非常紧张,医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保障手术的用血需求。

关于用血是否合理,医院建立了一整套相应的制度规范,并且成立了专家团队,通过检查等手段,对手术室的不合理用血进行监控与评估。

用血的合格与否将直接纳入科室与个人的绩效管理,也会在医疗管理月报上对用血情况进行通报。」徐懋说道。

此外,医院开展了术前采血、预存血、团体献血等各种途径来保障血源供应,并且出台了医院紧急抢救即刻用血方案,对紧急情况下的输血进行了流程的确立与规范。

依托信息化技术,医院专门建立了智能输血系统,可以对全院的临床用血进行精准预测与控制。徐懋介绍道,在这个系统中,能看到每台手术用了多少血,在患者术前便依据其具体情况对其用血情况进行预测,并进行相应的准备,从源头上对手术用血进行了智慧化的管理。

七是手术室护理团队的高效运转。

作为手术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护理人员一般都分散在各个手术室,相隔较远。「因此,整个手术护理团队会一起定期召开会议,拉上手术部、医工、总务等部门人员,协商不同手术室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徐懋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北医三院手术室护士通科培养与亚专科建设。

此外,良好的手术室管理不仅需要关注手术室内部运行,也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

由此,医院专门设立了手术协调员,由手术室护士长兼任,全权负责手术调度、动态分台、人员、器械、物品统一调配,尽量保障手术室流程的流畅,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各项SOP助力北医三院手术室护理亚专科发展。

此外,一线医师、住院总医师对手术流程是否熟悉,专业水平是否达标等,都影响着手术室的管理水平。「因此要持续提升医师的临床岗位胜任力,帮助医师更好地落地手术室相关流程,提升效率与质量。」据徐懋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医院专门设立了医疗管理热线,鼓励临床医生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数据说话让手术室的绩效与质控均实现可视化

北医三院依托专业的信息软件系统,对手术时间等各种行为进行持续监测,积累数字化的手术室行为资料,而这也将成为手术室管理中的一大利器——通过数据说话,不但统计更加精确,减少手工统计的麻烦,还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使手术安排更加合理、管理更为科学。

以手术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北医三院手术室已初步达成了「质控工作信息化、效率监督随时化、绩效数据可视化」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首先,信息处与医务处、外科科室、手术室、麻醉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多次沟通,明确各科室的需求,针对一些淤点、痛点,协商出大家认可的解决方案,最终打造了「以人为本」的「手术麻醉使用管理系统」,让数据说话,力求精确化。

在这一系统中,病案首页、麻醉记录单、手术确认三单一致,可以在手麻系统中自动提取。而且系统支持字典化录入,避免因为数据差异难以统一分析,提高了数据质量。

另一方面,则实现了多方信息的共享。在这一系统中,集合了手术室、输血、病理、ICU等相关部门的行为与数据,能够动态监测、清晰反映出患者的用血、病理以及ICU治疗等情况。并且可以实时显示手术进程,让患者家属与手术大夫都能看到手术的具体进程。

该系统还联动了绩效与经营办等部门,让手术室的绩效与质控均实现了可视化。在这一系统中,实时监测并记录着每一个手术间一段时间内的手术数量、时长、周转率等,每个病种、每个手术类别所需的平均时间也可以一一呈现,甚至每台手术的成本都可以做到详细核算,直接反映出手术室的利用效率,为经营办的绩效测量提供了数据。

这些数据也为手术室的动态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当一间手术室的使用不饱和的情况下,而另一间手术室使用负荷过重时,通过动态调整不同手术间的手术数量,可以有效提升手术室的运行效率。

手术巡查小组巡查什么?不良事件平台如何发挥作用?

北医三院有不同的院区,且手术部也下辖医务、护理、总务、医工、麻醉手术室等相关部门,如何将这些部门联动起来,实现同质化的管理,也是手术室管理绕不开的难题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北医三院手术室分布。

医院从2018年4月起,成立手术巡查小组,由医务、医控、院感、护理、药学、手术室、麻醉、总务、医工等部门组成,每月定期到各个院区的手术室进行巡查,发现薄弱环节,预防潜在隐患。

巡查内容覆盖广泛,而且巡查标准实行清单化、台账化,发现什么问题,要及时协调提出解决方案,并按时定期去「销账」,看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与优化。

其中,医务、质控有关的检查围绕围术期安全、用药安全、运行效率等,共10项;护理、手术室有关的检查围绕患者核对、物品清点、标本管理,共8项;院感管理相关检查围绕手卫生、无菌物品、灭菌监测等,共7项;麻醉安全相关检查则围绕交接班、术前访视、毒麻药管理等,共9项,合计共34项检查细目。

在这个过程中,巡查小组发挥的其实是协调沟通的作用,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反馈给相关部门,促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比如,在检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除尘器没电了,按要求是一星期必须充电一次且有记录,我们就会查看记录是否存在问题,或者是不是除尘器电池自身存在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徐懋说道。

此外,医院也建立了一系列不良事件的管理制度,不仅麻醉科、手术部有自己的不良事件平台,也有院级的不良事件平台,「针对上报的这些不良事件,医院相关部门会定期评估要求进行改造」。

例如,手术的开台时间、非计划停手术、手术中出现心脏骤停、急诊手术分级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合理占用手术资源等情况,都是手术室监控的重点指标

医院每个月都会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徐懋介绍道,对于存在问题的医务人员和科室,不仅医疗管理月报会登载,医疗主任例会中也会通报,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也会下发整改通知,将其纳入科室与个人绩效,以此激励手术室管理效率与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