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系统呈现中国社会工作的新实践、新思考,“社会学”版增开常设栏目“新时代社会工作”,以期与社工界同仁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作出积极贡献。
目录
马凤芝
冯仕政 魏钦恭
何雪松
新时代社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马凤芝
2024年11月5—6日,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新时代社会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社会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社会工作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重建,到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的。2006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正式纳入国家顶层设计;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重视和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在内的六类重点人才;2011年和2012年,多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评价、使用、激励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近百万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超2万多个,在基层服务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工作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为我国社会工作从分散化、碎片化向一体化、综合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社会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高,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更加多元,给社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和新技术普及应用,社会交往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给社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给社会工作提出新的课题。新时代社会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党在引导、协调、动员等方面的组织优势,将“助人自助”专业理念与党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相结合,创新社会参与、协调社会利益、防范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领域的服务实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以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之治”。
新时代社会工作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能够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关键在于党和政府得到了全体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正确主张能够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新时代社会工作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不仅是传达党和国家在扶贫济困、养老助残、救灾救助等方面的关怀性工作,更是增进群众感情、精准提供服务、团结集聚民力的群众性工作,也是由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广大志愿者共同实施的社会工作。这就拓展了社会工作的服务内涵,既反映了新时代社会工作角色的变化,也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对于社会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社会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社会工作贴近民众民心的工作优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加强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的通力协作,研究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学习、消化、吸收本土实践模式。社会工作者应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躬身实践中,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积极探索解决应对基层挑战、抵御基层风险、克服基层阻力、解决基层矛盾的工作策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久久为功,办成一批让党放心、让群众安心的实事,使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基础。
新时代社会工作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中央职能部门,这是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赋予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新的使命。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由于缺乏本土概念和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还停留在对西方主流的个体主义实践模式的借鉴模仿上。新时代社会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社会工作基本原理同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结合,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践中展现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新担当新作为。
一是以本土实践经验为“土壤”,加快建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系。中国社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丰富多样的本土服务理念与方法,“仁、义、礼、智、信”“守望相助”等传统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和满足人民需要仍发挥着实效,其基本元素和理念有着广泛现实基础;当代坚持群众路线的“枫桥经验”、以人民为中心的“千万工程”,其工作架构、制度设计和方法是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国式社会工作”的基础支撑和知识来源,需要依托优秀的本土文化实现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提供理论支持。
二是深化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社会工作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带来的新形势、新趋势,促进社会工作的职能、教育、人才一体谋划、一体发展;完善国家主导、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模式,建立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政策支持体系,多渠道增加财力和项目支持,促进基层社工站提质增效;优化社会工作学科专业和教育结构,制度化推进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专业培训体系,夯实基层治理的人才基础。
三是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新时代社会工作要积极投入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协调解决各种基层矛盾和社会利益冲突,特别是要创新“两企三新”社会工作方法与服务内涵,凝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兴力量,将新就业群体培育为公益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加快塑造素质优良、结构优化、运行高效的现代化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
锚定新时代社会工作方位
冯仕政 魏钦恭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各项社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面向未来的社会工作新思想、新理念正在确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为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文将从社会工作作为国家政治议程的逻辑起点出发,从“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干什么”以及“社会工作如何干”三个层面,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提供学理思考。
有机统合多界面任务
新时代社会工作在党的政治议程上有着清晰的战略定位、明确的总体布局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社会工作是先被党和政府提上政治议程,进而改变和塑造了学术议程的。但应该承认,目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做什么等问题的理解,往往缺乏一个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理论概括。对此,首先可以对以下两个争议较多但未有共识的问题进行简要辨析。
一个问题是,作为国家政治议程的“社会工作”(society work)与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什么关系?
很显然,202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所指的“社会工作”与学界所讲的“社会工作”有很大的不同。许多人都已发现这一点,并试图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但目前既有论说,或言语佶屈聱牙,或逻辑缠绕不清,仍不得要旨。实际上,党的社会工作是“大社会工作”,社会学通常讲的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中央讲的“大社会工作”等于政治工作+群众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在这里,政治工作包括基层政权建设、民营企业党建、社会组织管理等内容;群众工作包含社会矛盾调处、人民建议征集、志愿服务动员等内容;“专业社会工作”则包括弱势群体帮扶、个体发展赋能等内容。如果把专业社会工作简称“专工”,大社会工作简称“社工”,那么,对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定位,可用如下关系来概括:社工=政工+群工+专工。
更进一步地说,社工与专工,或者说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大社会工作的基本循环是:“社会—个体—社会”,即从增强社会活力和秩序的目标出发,通过着力发展个体能力、增进个体福祉,最后实现社会更好的秩序、更大的活力。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循环是:“个体—社会—个体”,即从发展个体能力、增进个体福祉的目标出发,通过改变周边社会生态和环境,更好地发展个体能力、更好地增进个体福祉。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一样,但核心问题都是调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大社工与小社工是既相反又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小社工有助于大社工落实、落细、落专,而大社工有助于小社工走正、走远、走宽。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是活化和优化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联结和团结,促进发展与秩序的良性循环和有机迭代,核心目标在于保持社会稳定、涵育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
由此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新时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板块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一问题,从社会工作的外延上讲,可以看作是一种“结合界面”的工作。所谓“界面”就是不同主体和要素在联结交互等实践过程中所构成的领域或场域,结合界面即有效衔接、有机统合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领域,并在此过程中开展倡导性或化解性两个方向的工作。对此,可从两个范畴出发来理解:一个范畴是社会工作的方略是提倡、建设还是化解、限制;另一个范畴是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体制内的国家和政府,还是体制外的社会和市场。基于此,第一块界面的任务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政权建设和人民建议征集等,这主要是针对体制内的,以倡导性、建设性为主。第二块界面的任务是志愿服务和“两企三新”的党建工作等,这主要是针对市场和社会,也以倡导性和建设性为主。第三块界面的任务是人民信访工作等,这主要是针对体制内的,但以化解性为主。第四块界面的任务是前文所讲的专业社会工作,主要是针对市场和社会,同样具有化解性特征。而中央社会工作部和各级社会工作部门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分散在各个角落、各个部门、不同界面的工作统一衔接、统一管理。
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要充分把握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还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本质和特征。或者说,既然社会工作以社会为工作对象,自然需要一种“社会”视角来看待和解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问题。
众所周知,“社会”作为一个概念,是非常晚近才引入中国并被广泛使用的。无论界定多么驳杂,在广义上指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狭义上则指的是那些自发自愿、具有游离性的人的集合。无论是在哪个意义上,社会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现代化的产物。那么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第一,它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物理结构,也没有一个必然的组织关系;第二,由于人和人的关联方式是高度开放和灵活的,从而社会是即时连接、即时反应的。正是在这些意义上,“社会”实际上体现在各种结构化、正式化的组织之间的“夹缝”中。夹缝生长既是社会活力和社会意义所在,同时也是社会张力所在。
由此来看,社会工作干什么,怎样来建设社会、治理社会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张力变成活力,让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活力与秩序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的就是要把握社会内部的这一根本性张力,即联结与团结的张力,或者说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张力。进一步而言,社会秩序不是天生、天然的,是需要治理、建设的。建设和治理,就是让人们从联结走向团结,从社会性走向公共性,让活力和秩序能够有机平衡。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需要以社会联结、社会团结为基础。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社会工作就是要让社会活力不断奔涌、社会团结不断夯实,在活力与秩序的有机平衡中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定位、新内容、新手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和创新社会工作的主基调,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新”为突破点,用“新”来打破旧有的局限与束缚。同时,要以“新”为发力点,带动社会工作在理念、组织模式和方法等各方面的系统性革新与提质增效。
那么社会工作当如何把握这个“新”?一是新定位。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新发展阶段,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把社会工作放在更高、更突出的位置上把握。就是要从重物的设施建设阶段迈向重人的社会建设阶段,从求“富”向育“仁”转变,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和激发市场活力向厚植社会和增强社会活力转变。二是新内容。要逐渐从小治理转向大治理,从面向社会角落的治理转向面向社会衔接处的治理。也即从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发挥拾遗补阙、社会兜底功能的治理,转向面对整个社会系统,把社会各个板块有机衔接与整合起来的治理。三是新手法。就是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就是建设一个活力与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面向这一发展目标,共建解决了发展的所有权问题,共治解决了发展的参与权问题,共享则解决了发展的收益权问题。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统一,也就做好了新时代社会工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时代的结构巨变与社会韧性问题研究”(21BSH05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社会工作的三个“统分结合”
何雪松
党的社会工作部的组建是党在新时代加强社会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好适应的组织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强化了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也进一步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有利于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好地凝聚服务群众。可见,党领导的社会工作融合了治理、服务与发展,治理寓于服务之中,治理见诸发展之中,脱离服务和发展的治理是难以持续的。首次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更是明确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根本原则、价值取向、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基础保障。
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党的社会工作部门与党政部门、群团组织领导的各领域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二是党领导的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三是中国社会工作与全球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处理这三对关系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统分结合”。“统分结合”这个词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杜润生同志对农村“包产到户”改革的策略性表述,这一表述既尊重了基层的改革主动性,又在政治框架之中确立了改革合法性,这是“分”与“统”的辩证法,而“结合”则体现了中国人“和合”的实践智慧。社会工作的“统分结合”,就是既要充分发挥党全面领导社会工作的体制优势,又要发挥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积极性,更要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之治”。
第一个统分结合体现在党的社会工作部门与党政群团领导的各领域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之中。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指出,各级党委要加强对社会工作的领导,落实政治责任,健全工作体系,建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党的社会工作部门全面领导社会工作,起到“统”的作用,统的内涵包括政治引领和体制融合。社会工作部要制定社会工作领域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党的社会工作部门要着力健全工作体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党政部门和群团组织的积极性,推进各领域的社会工作发展。比如,从促进专门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而言,社会工作部要与政法部门、教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共同推动司法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重点领域的社会工作发展。再如,从加强基层治理和基层社会服务的角度,社会工作部要与民政部门共同推动基层社工站的建设,基层社工站是党在城乡基层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创新举措,这样的创新举措让基层的老百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此基层社工站建设不应因机构改革而弱化,而是要在强化基层社会工作力量的政治站位上大力发展。
第二个统分结合体现在党领导的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之中。社会工作部统领社会工作人才和社会工作政策,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专业人才要在这样的体制框架内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和学科是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支撑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党领导的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支撑,还需要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支撑,因而更要充分展现社会工作专业和学科的独特优势。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应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贴近人民的需求,利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服务和干预,服务有需要的人群,激发社会参与,促进社会团结,助力提升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的不断扩大,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是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地先行先试的社会工作专业创新实践,在服务人民群众、缓解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承担了重要角色,生动鲜活地彰显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优势。我们的调研发现,社会工作实务部门和一线工作者对专业化有着强烈的需求。地方社会工作部门往往非常乐意与社工的院系进行交流和合作,希望教育界能够帮助他们提升专业化水平,以更好地凝聚和服务群众。一批接受过社会工作教育的公务员正成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业务骨干。广大的社区工作者亦有着强烈的专业化倾向,社会工作资格证报考人数连年增长。党政机关、群体组织、事业单位招考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越来越多。社会工作的学术界和教育界要加强社会工作的实务部门和一线的联系,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要不断拓展学科边界、扩大专业领域、优化知识体系、强化专业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第三个统分结合体现在中国社会工作和全球社会工作的关系之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诸多的社会治理的难题、社会服务的痛点,因此,全球的社会工作的交流互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工作的经验、知识、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基于社会工作的中国实践,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社会工作。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灾后重建等领域的作为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要把这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标识性概念和创新性理论,为全球社会工作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社会工作要积极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因为现有的西方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理论、知识和技巧不足以回应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对专业的期待。我们需要扎根中国社会工作的丰富实践,结合现有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各国的创新实践经验,形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由此,中国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既有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基本价值、原则、知识和方法,又有基于国情和中国智慧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构成新时代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现阶段,要站稳中国立场,以“我”为主,聚焦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实际社会问题,实现知识的统合。
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统”的合力和“分”的活力,做好体制融合、专业结合和知识统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此,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应突破既定框架,以建设新的社会工作学为目标:社会工作学是融政治、科学、艺术于一体的实践性社会科学。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余朋翰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