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时间”更要改变“空间”,改变孩子们“原地就座”习惯,告别从卡牌、贴纸到手串等的“座位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山东、辽宁、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多地中小学本学期探索推行课间10分钟变15分钟,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阳光。近期,从《人民日报》到《中国教育报》,各大报综合报道正在进行中的这5分钟“微改革”。

课间休息时间延长,在两节课之间增加短短5分钟,全天8节课就相当于增加了30分钟左右的自由时间。此举缓解中小学生的“时间贫困”,值得因地制宜、推而广之。不过,除了“时间”更要改变“空间”,改变孩子们“原地就座”习惯,告别从卡牌贴纸到手串等的“座位游戏”。否则,可能只是增加了5分钟“座位化”的游戏时间。

当下,众多学生不再像他们的父母甚至祖辈,在学校楼下廊间乃至操场享受户外游戏。课间的他们越来越沉浸在“座位游戏”中,更多地选择卡牌、贴纸、手串等静态的“桌游”。偶尔上个厕所,形成了“厕所社交”。来自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席居哲)工作室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席居哲,还碰到过学生这样说,“昨天我有两个同学蹲在厕所里吃棒棒糖,真是终生难忘的味道。”

非厕所时段的课间休息时间,不少孩子只能在座位上进行见缝插针式的游戏,包括摸出几张卡牌,拿一个小马宝莉卡牌、拿一个奥特曼卡牌,把玩一番再收藏好。毕竟,游戏的心还是有的……还有的孩子,静静留在座位边,边盘手串,边做作业。

“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这句话出自宋庆龄于1955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也成为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家长学校主办的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主题。席居哲此间分享认为,座位化游戏属于不离开座位的安静游戏,其特点是“稳坐少动”,就是下课期间不跑、不跳、不叫,安安静静地在座位上休息。

音消声静、手足不勤、画地为牢。事实上,这种“时间贫困”条件下的碎片化游戏,与正常的多人运动型游戏相比,基本上是低效社交、无效社交。如此课间状态,带来的不仅是“小眼镜”问题、“小胖墩”问题,还有隐性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匮乏,又如养成成瘾行为。因为,某些所谓“特殊卡牌”,作为普通材料的印制纸片,价格已被炒到成千上万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预估统计,全球范围内10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大约每7个人中就有1个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焦虑、抑郁和行为障碍。“座位游戏”等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显出孩子乃至家长正在经历心理健康困境。

至于告别“座位游戏”的对策,其实也不难,无非就是想方设法让今天的孩子更多跑起来、跳起来、叫起来,能够展示出他们这个年龄与生俱来、本该具有的活泼生命力。此次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也牵头启动“启智润心行动”提升各方“润心”能力,为教师、家长和社工提供跨领域的专业支持和实践互助,探索聚焦支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式方法。

只希望孩子们追着阳光、激发活力,让空间解脱“时间贫困”,让欢声笑语充满整个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