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中,川军一直都是作为国军地方派系一支精锐鏖战在各大战场,甚至于战后国民政府在统计各省动员参加抗战人数的时候,四川也是一直排在首位。因此,在抗战初期也是有着“无川不成军”的说法。
不过在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后,这样一支抗日铁军却突然销声匿迹。
那么,解放战争期间,川军到底是去了哪?他们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呢?抗战初期,川军撑起半边天
1935年,刘湘在接受老蒋对四川的管理之后,整个四川的部队也随即被改编,不过的因为当时四川军阀混战,虽然刘湘实力最强,但也有刘文辉、邓锡侯、孙震、李家钰和杨森等军阀势力存在,
1936年,在经过扯皮后,真正意义上的抗战川军也正式改编而成。
抗战初期和很多地方军一样,川军一开始并不太受老蒋的待见,人家压根就看不上穿草鞋、戴斗笠,身背两杆枪的川军。
川军话事人刘湘
在抗战初期,川军合计14个军。
其中刘湘以7战区司令长官下辖3个军——第21军、23军、44军。
其余为杨森的20军,刘文辉24军,邓锡侯的45军、孙震的41军、郭汝栋的43军以及李家钰的47军。
1938年在刘湘去世后,其部下的唐式遵、范绍增和王陵基也纷纷独立成军,而其余如杨森等部因抗战有功或彻底投向老蒋也得以扩编。
其中王陵基以刘湘留下来的几个独立师为基础,成立了30集团军,下辖第72和78军,以23和44军各一部组成的56军(军长郭昌明),以四川留守部队组成的67军(军长许绍宗),邓锡侯部留守部队组成95军(军长黄隐),以及范绍增的88军。
因此,在抗战中我们所说的川军基本上指的是以上这14个军。
准备出征的川军将士
在全面抗战最为惨烈和艰难的1937-1940年阶段,川军也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比如杨森的20军。
就一直在正面和日军死磕,1937年的淞沪会战,杨森率领20军将士在蕴藻浜和陈家行一线阻击日军,与激战七昼夜顽强守住了阵地,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据不完全统计:
此战杨森的20军,团长林相侯、营长弋厚培等以下伤亡7200人。
就连一向很难瞧得上地方军的老蒋,也对杨森青睐有加,对其说道
“你的部队在淞沪会战中打得很好!军令部这边有从国外运购买了最新的装备,这些装备要优先对你们进行补充。而且你的战功当一军之长太屈才了,现在我要将你提升为第27集团军总司令,并奖励你部3万大洋,着你部快速休整然后快速归队”
川军20军军长杨森
在武汉会战期间,杨森的20军被日军波田支队偷袭,丢失了安庆。但知耻而后勇的他率领的20军在第1-3次长沙会战中,作为9战区主力直接硬刚日军最强11军,打出了川军的精神气。在国难面前并没有给四川人丢脸。
除了20军之外,孙震的43军和李家钰的47军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出川后43军,靠着11路长途跋涉,经过陕西和河南后进入徐州战场,归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指挥。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该军作为徐州外围藤县的阻击部队和日军钢军第5还有第10师团遭遇,面对着日军王牌,出川作战的41军打出了国人的血性,面对飞机大炮还有毒气加成的日军,以伤亡5000多人的代价,将日军牢牢咬住,为主力的部队取得台儿庄大捷立下了首功。
在滕县保卫战中,随处可见穿着草鞋的川军拿着手榴弹抱着刚登上城墙的日军同归于尽,特别是第122师师长王铭章、第122师参谋长赵渭宾等人在城头上英勇殉国,为全歼日寇其余皆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北方,除了台儿庄血战的43军外,还有增援阎老西二战区的李家钰所部。
在忻口战场顽强挡住日军的第5师团,虽然装备远落后于日军,但李家钰所部却依然敢和日军白刃战拼刺刀。在山西大战之后,李家钰又率47军转战河南在后方和日军打游击,在河南李家钰的川军是少数不扰民,还一直和日军在斗争的国军部队。
1944年的豫中会战,在前线督战的李家钰将军不幸被日军偷袭击中,壮烈殉国,成为自西北军的张自忠将军后,第二位在前线牺牲的国军集团军级将领。
可以说,在抗战中川军一直都是很有气节,且顽强抗日的一支铁军,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
鄂西会战中的川军
解放时期,逐渐边缘化
可令很多人不解的是,在抗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川军,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却突然销声匿迹,以至于在很多次战役中都没发现川军的身影,这又是为何呢?
其个中原因,主要还是和老蒋有关。
其一,川军中央军化。
1938年刘湘去世以及武汉会战后,老蒋迁都重庆,都加强了国民政府对四川的管控,而中央军入川,就决定了川军自此以后失去了自立的基础,其实早在1935年刘湘决定受老蒋改编之后,就已经决定了他和王家烈的贵州一样中央化。
国民政府在四川
而且在1938年后,刘湘的部将王陵基、唐式遵、以及杨森、范绍增、李家钰等人也在正式的场合接受老蒋的领导,这些人也开始中央化。
这其中最典型的也就是杨森。
在抗战时期杨森就是9战区的主力部队,而且其本人还担任了27集团军总司令。而6和9战区一直以来就是老蒋嫡系中的嫡系,9战区中的第10、36、73和74军,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王牌部队,而杨森的20军比之这些部队表现都不差,而且作为正面抗击日军主力,老蒋特地将苏援的部分武器优先补充20军,这就连部分黄埔系中央军都没这待遇,这虽然又拉拢的成分在内,但无疑也加强了杨森系20军的忠诚度。
在淞沪会战中的川军
如果说20军是靠打日本人获得老蒋的认可,那么唐式遵的川军就是靠和我新四军搞摩擦获得老蒋的信任。
在出川作战的川军中,唐式遵所部先是在太湖被日军王牌18师团击溃,导致广德失守,然后又跟同为刘湘嫡系的潘文华(此人一直反蒋)闹矛盾分家,从而被老蒋分化收编,从此唐式遵就打上了中央军的烙印,被升任为23集团军总司令,隶属摩擦前锋顾祝同的3战区驻扎在皖南战区,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直到抗战结束,虽然抗战功劳不算大,但一直致力于老蒋的摩擦方针倒也活的滋润。
老蒋对于收编这些川军各派系的大佬,也是下了血本,除了传统的“银弹攻势”政策之外,还有的就是在军衔层面上的提升。
比如邓锡侯、刘文辉等人都被提升为二级上将,就连唐式遵、王陵基等人都被破格提升为中将加上将军衔,而这些人按照在国军中铨述资历来看,这些人充其量只能是中将。
除了在这些外出作战将领纷纷投靠老蒋之后, 留守本土刘文辉和邓锡侯也被老蒋赶到了西康等川西北和川西南地区,富饶的川西和川东地区都被老蒋派张群以统战的名义接管,因此真正意义上保留半独立的也就是被赶到西康的刘文辉。
除了收编川军这些高级将领,让其中央军化之外,老蒋更是双管齐下,直接将四川变为国军的师管区,让其从根源(兵源)上直接变成中央军。
和74军主要师管区(兵源)都是从贵州征集一样,大多数中央军兵源也是来自四川。
以1943年师管区为例,当时国军在四川有14个师管区,分别是:
剑平师管区——配属第3军,广合师管——配属第20军,资简师管区配属——36军,绵广师管区——配属第41军,顺营师管——配属44和67军(后撤编部队被44军收编),成茂师管区——配属第45军,乐安师管——配属47军,达梁师管区——配属57军,遂武师管区——配属71军,渝江师管区——配属72军,万忠师管——配属78军,泸永师管区配属——第93军(14军),夔巫——配属94军,潼蓬师管区——由军政部直接控制。
四川一家四口人参军,在抗战已经成为常态
在这14个师管区中,20、41、44、57、67、72和78军所在的师管区都是投靠老蒋的川军派系将领们的师管区,而另外的第3、36、71、78、93和94这几个军可是地地道道的黄埔系精英们组成的系,这些军的军官大多数都是四川籍黄埔(中央)军校的毕业生。
虽然是四川人,但都是脱离地方派系的控制效忠于老蒋。
川陕地区的国军军校,很多是四川人
其二,国军嫡系派系的打压和收编
在国军嫡系中,就有何应钦系、土木系、胡宗南系和汤恩伯系,以及下面的小派系,在嫡系内部尚且还是相互争宠和勾心斗角,非黄埔中央系出身的结果可想而知。
不同于薛岳和余汉谋带出来的粤系,归顺陈诚或者是有在中枢的太子孙科等粤系老人照着。
没参加过北伐,直到抗战之前,才投靠过来的川系这些四川草头王又怎能受到待见呢?
早在抗战时期,国军中的大佬早就想收编这些川军,对于不能收编的也是直接打压。
其中杨森的20军因为和军政部长何应钦关系好,早早就被打上了“何派”的标签,当年何应钦的在重庆就和杨森交往密切,甚至两边的夫人都很熟络,因此在获得装备的时候,何应钦也会想到这个老弟,这也就是为何川军20军能成国军半美械军之一(比有的中央军装备还好)。
不过因为解放战争后何应钦失势,和杨森不和的陈诚上台,杨森也被架空,20军更是被中央化,最终在渡江战役中被我军全歼。
44和47军同样也是被何应钦系收编,其中44军投靠何系大将刘峙。
与何应钦对于川军收编的怀柔政策不同,眼里揉不得杂牌的陈诚对于川军的收编则是更为直接和强硬。
当时土木系主要渗透的是王陵基的72和78军,陈诚的做法就是表面上以整编的名义实际上借着战争带来的伤亡,不断补充黄埔学生进去,使其彻底的中央化,在第72军改制为整编第72师期间,陈诚将当时的72军军长调离,再调入自己的土木系的骨干将领、原中94军副军长杨文瑔升任整编第72师中将师长,彻底控制了这支部队。
78军也是如此。
陈诚对川军的做法除了收编还有撤编,当年郭汝栋(郭汝瑰的大哥)的43军在武汉会战中损失惨重,到了战后干脆被撤编,同样被撤编的还有川军67军和45军,这些军在陈诚的整编计划中被强制缩编打散进入其他部队。
郭汝瑰的大哥就是郭汝栋,1949年他也成为72军军长
因此我们在解放战争时期,川军已经彻底被老蒋中央军化。
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承载着抗战的希望,而川军则更是四川的骄傲,虽然一度装备很差,甚至于在抗战之前军阀们还在进行内战,但在国难的时候这支军队,却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保卫了中华大地。不过就是这样一支抗战铁旅,在老蒋和国军中央系的渗透中,最终败给了现实,被中央军化和整编,成为历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