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14日期间,全球首部以酱油为主题的纪录片品《酱油是什么》正式上新,并相继在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纪录片播出以后,收获了来自业界的一致好评,并掀起了“考古”传统文化的热潮。
据了解,《酱油是什么》共8集,属于湖南卫视打造助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纪录片”项目,由纪录片《中国》、《河西走廊》导演李东珅担任制作人,真实记录从周朝“酱料”起源至今的三千多年中国酱油发展历史,展现中国劳动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和传承中国酱油文化的故事。海天作为调味品行业龙头企业,为纪录片拍摄提供了积极支持。
“纪录片《酱油是什么》,不仅填补了中国酱油发展历史的空白,还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酱油文化,意义重大。海天作为行业标杆,在生产经营中率先垂范,不仅坚守‘传统’酱油酿造工艺,还积极‘传扬’中国酱油文化,值得许多老字号企业和调味品企业学习借鉴!”业界人士评价。
坚持“传承”:以传统工艺和工匠精神酿造正宗中国酱味
作为首部纪录中国酱油发展历史的影视作品,纪录片《酱油是什么》全面梳理了中国酱油的发展历史和阶段,清晰阐述了周朝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酱料,名叫“醓醢”;秦朝时期出现“酱”的象形字;西汉时期,开始出现大豆酿酱;元明时期,大豆酿酱油的酿造技艺基本成熟……清代时期,国内酱园百家争艳,其中以佛山古酱园发展最盛。
不仅如此,纪录片也重新定义了真正的“古法酱油”。纪录片导演李东珅表示,元明时期的中国酿造工艺已经成熟,基本形成了从选豆、煮豆、冷却、种曲、晒制、发酵……过滤出油等全套工序,真正的古法酱油应该遵循传统,坚持“慢心酿造好酱味”和“匠心酿造正宗酱味”。
通过纪录片可以了解到,传统酱油酿造都要经过日晒夜露、让酱油吸取天地精华。其中清代时期的佛山古酱园大多因为阳光暴晒、发酵酿造,酱香浓郁为市场所喜。地理条件和光照资源的差异,造就南北方酱油的口感差异。记者发现,许多喜欢南派酱油的消费者都坚持,“好酱油都是晒出来的。”
“酱油起源于中国,正宗中国酱油都是大豆酿造的。”李东珅介绍说,中国人民从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用大豆制酱,大豆富含蛋白质营养成分丰富,因此大豆酿酱一直为普通百姓家庭所喜,发展至今有2000多年了,也重要的智慧结晶。
记者了解到,近代以来日本在物质匮乏时期,为节约成本在大豆酿造酱油的基础上发明了豆粕(脱脂大豆)酿造酱油工艺,后又传入中国,但这并非正宗中国古法工艺。业内一般认为,因为工艺和原材料的差异,大豆酿造的酱油酱香味更浓郁。
“在中国酱油文化传承中,传统工艺、大豆酿造、天然阳光酿晒、工匠精神,缺一不可。坚守‘传统’并不容易,这也正是像海天等传承者可贵的地方。”李东珅说到。
积极“传扬”:创新沟通模式,全方位传播中国酱油文化
纪录片《酱油是什么》中,拍摄团队将有着400年发展历史的国内调味品标杆企业——海天作为讲述中国酱油产业发展的重要案例,通过酱油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酱油与美食的融合发展、城市与酱油的文化关联等一系列纽带,讲述了中国酱油行业和企业在新时代大潮中的奔涌向前。
“在中国酱油文化的发扬光大中,海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李东珅团队在采访时提到,老字号酱油企业需要守正创新,海天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利用技术、管理、传播等方面的全方位革新,带动了中国酱油文化的传播,对中国酱油工艺和文化的输出有重要意义。
除了此次支持本次纪录片拍摄,其实早在本世纪初海天已经率先行业开启酱油文化传播。在佛山市高明区,海天结合4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积淀,斥巨资打造了中国首个酱油文化博物馆——娅米的阳光城堡,通过3D影院、3D绘画、创意设计、全息影像、古代实景再现等方式,向公众全面展示酱油的历史文化、制造工艺、技术研发等内容。
目前该酱油博物馆,已陆续获得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质量教育基地、佛山研学基地等荣誉认可;海天团队通过不断开发研学课程和开设研学课堂,邀请各地中小学生团队、高校研究团队、媒体团队等走进馆内,进行科普教育活动。不仅如此,该博物馆还已升级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约280万名游客。
“酱油是连接味蕾的重要一环,也是关系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部分。我们希望这样一部纪录片,能让更多人关注到隐藏在生活里的中国人民智慧,也希望有更多企业参与到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中,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李东珅表示。
采写:南都记者 孙振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