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间又是十二月,冬天的风呼啸着令人裹紧羽绒服。然而和夜寒深重的冬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汽车市场呈现出一派年终火热的景象,每逢月初新鲜出炉的汽车销量就是最佳的注脚。

整体而言,十一月的汽车市场延续了“金九银十”销售旺季的增长曲线,从已公布销量的车企来看,大部分车企都给出了亮眼的成绩。除了比亚迪、吉利、长安等自主品牌以及理想、小鹏、零跑等新势力品牌一飞冲天之外,上汽通用、一汽丰田等合资品牌也水涨船高、喜报连连,整个市场一片欣欣向荣。

l大卖的背后是各种政策福利

说汽车市场火热不是空穴来风,单单是比亚迪11月累计销量就达到了506804辆,同比增长67.2%,这是比亚迪继10月之后再次突破50万大关,看比亚迪卖车就像吃饭一样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你会说比亚迪不是一般车企,拿他来佐证有失公允,那我们就抛开比亚迪谈谈其他的车企销量。比如奇瑞集团11月累计销售280463,同比增长32.2%,再次创造了单月销量的历史新纪录,新能源销量达到77830辆,同比增长了267.9%。奇瑞集团真正实现了燃油、新能源双增长。

再来看看长安汽车,11月长安汽车新能源销量首破10万辆,其中 阿维塔11 参数 图片 )月销量同比增长超180%,再次创下新高;深蓝汽车销量更是达到36026台, 深蓝S05 上市40天交付就已经突破1万台,不得承认深蓝汽车也是站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飞冲天的当然不仅仅是自主品牌以及旗下的新能源品牌,还有新势力。最令人不可思议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零跑汽车,零跑汽车11月份销量达到40169辆,同比增长117%,这是零跑汽车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辆,而且今年1-11月,零跑汽车累计交付达到251207辆,提前完成全年销量目标。就是说,零跑这增长速度真是跟坐火箭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上进的还有小鹏汽车,11月份小鹏销量为30895辆,同比增长54%,环比增长29%,这也是小鹏首次单月交付量突破3万,其中小鹏P7+发布才23天,交付量就已经超过7000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11月汽车市场火热的背后,有一部分原因还得归功于此前各种各样的促销政策以及补贴。11月之前是“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再叠加“双十一”促销政策和广州车展的顺利推进,这一系列原因共同支撑起了车市景气度、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因此造成了整体市场销量的短时间上涨,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价格战”。

“价格战”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提升销量的有力武器,就连进入新能源时代以来一度不被看好的合资车企,在使用了一系列“降价促销”手段和自主品牌新势力正面硬刚之后,其销量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

l水涨船高的合资车

最近,上汽通用喜报连连,各大社交媒体上总能看见上汽通用旗下的别克、凯迪拉克捷报频频,那股喜气似乎要从海报里钻出来。可以说,在“限时一口价”的策略下,上汽通用成为了市面上极少陷入订单交付问题的传统合资车企,也算是好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绩单最有说服力。据官方数据显示,上汽通用11月终端销量累计66797辆,环比增长了14.7%,创下年内新高。其11月新能源车型终端销量为10010辆,环比上涨了5.9%,1-11月新能源累计销量合计97056辆,同比增长了77.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证明,上汽通用的“限时一口价”策略还是卓有成效的,具体到品牌和车型上,比如 别克GL8 在MPV市场的表现强到飞起,整个十一月份,GL8的订单量就已经突破了1.5万台,创2024年月度订单新高;再比如同样开启限时一口价的 昂科威Plus ,11月销量也达到了12807辆;别克E5的11月销量同比增长了55.7%,卖了3039辆......

除了上汽通用之外,一汽丰田的表现也很给力,更是迫不及待地就公布了自家11月份的销量。据官方数据显示,一汽丰田累计销量达到90037辆,同比增长了38%,也是创下了今年的月度新高,持续扩大优惠幅度显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上汽大众ID.家族,其11月新车交付14360辆,稳坐合资纯电销冠宝座。其中,大单品 ID.3 持续旺销,自2021年年底上市以来累计销量也正式突破20万辆。而且到了年终时节,随着国家报废更新和各地以旧换新政策即将临期,ID.家族聪明款的上市福利仍然还有效,这意味着12月ID.家族还能继续大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是那句话,“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一旦合资车愿意放下身段和自主品牌较量,合资车也能在新能源时代取得不错的成绩、水涨船高。

l擎动点评

11月份车市的大卖值得庆祝,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卖的背后是有一系列促销补贴政策作为助力,倘若这些国家补贴没有了,那车市还能欣欣向荣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未来各个车企之间的竞争还将更加激烈,消费者能买到的“性价比”车型也越来越多。